前记:宋代赵汝适编写的海外地理名著《诸蕃志》,有关海外诸国风土人情多采自周去非《岭外代答》的记载。

而《岭外代答》不仅记载了海外诸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记载了当时岭南一带社会经济情况,因此它被视为唐宋时期广西史志的压卷之作。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我们今天的成就也都是建立在前人的不断努力探索上,周去非当年有哪些探索发现?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后面的更文将会进入《岭外代答》的内容更新。从屠呦呦团队发布的重大科研突破说起

6月17日,屠呦呦团队发布了一则消息: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他们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这则消息把大众的眼光又拉回到了青蒿素和疟疾上来。

疟疾是极为古老的疾病,远在在3500多年前,中国先民就记录了这一疾病。

目前全世界约一半人口仍处于罹患疟疾的风险之中。

自2010年以来,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加强已经使全球的疟疾死亡率降低了29%。

对付这样一个古老而广泛的疾病,金鸡纳霜曾经被当做抗疟的特效药,直至青蒿素被研制出来。

而青蒿素目前已经成为世卫组织推荐的针对无并发症疟疾的联合疗法中的核心成分。

其实“青蒿”不仅仅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被提起过。

宋代《岭外代答》的作者周去非在广西为官六年,面对这片瘴地,他也留下了青蒿治疗“瘴气”的记载。宋代的瘴地

古人们认为岭南、西南以及一些未开发的地区存在着“瘴气”,是必死的“瘴地”。

因此从军征戍、宦游求仕、贬谪流放、避乱藏身往往会对这些地方充满恐惧。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唐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中老翁自残也是因为瘴气: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东坡《到惠州谢表》:“但以瘴疠之地,魑魅为邻,衰疾交攻,无复首丘之望。”

12世纪的中国(来源:wikimedia)

其实瘴气只是由于地理环境造成的,以恶性疟疾为主,包含了多种地方性疾病在内的复杂疾病的统称。

在周去非的年代,事实上已经对所谓的“瘴气”有了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在《岭外代答》中就写道:

南方凡病,皆谓之瘴,其实似中州伤寒。

盖天气郁蒸,阳多宣泄,冬不闭藏,草木水泉,皆禀恶气。

人生其间,日受其毒,元气不固,发为瘴疾。

轻者寒热往来,正类病疟,谓之冷瘴。

重者纯热无寒,更重者蕴热沉沉,无昼无夜,如卧灰火,谓之热瘴。

最重者,一病则失音,莫知所以然,谓之哑瘴。

这段话首先指出了所谓的“瘴”其实类似中原地区的感冒伤寒病症。

为什么南方会出现这种“瘴”呢?

周去非在文中解释说大概是因为南方的天气闷热潮湿,阳光猛烈,万物没有休养的机会,所以整个环境容易滋生有害物质。

在这样的有害环境中,人们的身体健康每日都受到侵害,最终发展成“瘴疾”。

“瘴疾”分为冷瘴、热瘴和哑瘴。冷瘴是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热瘴则像是恶性疟疾的表现,至于哑瘴则像是重症疟疾。

在这段记载中,虽然因为知识水平限制导致当时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

但是他们已经认识到环境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以及疟疾的临床表现。《岭外代答》中关于“青蒿”的记录

面对不同类型的疟疾,周去非提到不可以纯粹用中原治疗感冒伤寒的药方来治疗。

因为如果病人身体虚弱,再用这种去热的药物来治疗,病人马上就会出现病危。

这时候他提出”青蒿散“才是”瘴疾“的对症药物:

昔静江府唐侍御家,仙者授以青蒿散,至今南方瘴疾服之,有奇验。

其药用青蒿、石膏及草药,服之而不愈者,是其人禀弱而病深也。急以附子、丹砂救之,往往多愈。

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已经有人使用青蒿制成药物来治疗疟疾,而且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即使是病重的人,也能用青蒿加上其他的药物来救治,而且往往能够治愈。

但是在宋代,信巫之风盛行。

孟皇后画像(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哲宗年间,孟皇后的姐姐特地求了一道符水进宫救治病重的福庆公主。

但符咒在宫中有诅咒之嫌,孟皇后并没有使用,后来她也主动把这件事情向哲宗说明了。

可是在后宫妃嫔和新旧党的有心挑动下,孟皇后最终被废,成为了道姑。

正是孟皇后的被废,才让她没有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兵掳去,后来她拥立康王赵构为帝,开创了南宋152年的历史。

中原信巫之风如此,在当时被视为蛮夷之地的南方信巫更为严重。

周去非在书中也指出了当时两广地区有些地方不知用药物救治,反而企图用旁门左道治疗疟疾的错误做法。痛哉深广,不知医药,唯知设鬼,而坐致殂殒!

虽然在两广的偏远地方是这样,但是也有其他地区也还是有人使用青蒿治疗恶性疟疾的。

间有南人热瘴,挑草子而愈者。

南人热瘴发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

其法:卷唇之里,刺其正中,以手捻去唇血,又以楮叶擦舌。

又令病人并足而立,刺两足后腕横缝中青脉,血出如注,乃以青蒿和水服之,应手而愈。

千年前,我们的祖辈们就是这样,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

曾经我们以为古人们的智慧不如我们,但是翻开史书和各种记载,你就会发现古人的智慧其实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应对周围环境的方法,他们是一群鲜活的人,活在历史的那一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