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現、保護、修護、活化”的沙龍現場,戴公館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在現場講述了自己與發現、修復戴蘊珊別墅的心路歷程,也爲大家分享了這種貴陽城區難得一見的民國時期建築長達10個月的勘測修復設計和近半年的修復施工中的點滴故事。戴蘊珊別墅項目社會力量活化板塊代表蔣宇翔說:我認爲活化利用而不是呆板死守,保護歷史文化,不是將古蹟封存,放在玻璃櫥窗裏。

原標題:貴陽百年私宅“戴公館 ”涅槃重生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6月29日週六下午“戴蘊珊別墅修復開放日暨戴公館文化藝術中心啓幕儀式”,在貴陽市曹狀元街68號“戴蘊珊別墅”內舉行。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這是貴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戴蘊珊別墅”這座具有近百年曆史的民國建築,荒廢多年又經近半年全面修復後,首次正式對外接待大衆參觀。開放日當天,一場名爲“發現、保護、修護、活化”的沙龍,講述了這座貴陽市第一個由社會力量自籌資金完成修復、開啓活化的項目,涅槃重生的始末。

戴蘊珊別墅修復項目負責人在現場就“戴公館的現狀與原狀”進行了主題分享。戴蘊珊別墅項目社會力量活化項目代表蔣宇翔,進行了“我們的世界- -喜新念舊”主題分享。

戴蘊珊別墅,始建於1925年左右,曾是貴州省富商戴蘊珊的私人家宅,正樓解放前曾作爲基督教青年會活動地和美軍駐貴陽俱樂部。是貴陽爲數不多保存基本完好的民國時期建築,也被稱爲“戴公館”。這座整體中西合璧的建築爲歇山頂式,各層的迴廊、拱券、玻璃花窗帶有明顯的歐式建築特徵。因其獨特的設計構造、當時最爲先進的設計和建築施工、優質選材等,歷經近百年曆史,屹立不倒,成爲貴陽少有的民國建築。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戴蘊珊別墅在2015年末被列爲貴陽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後,又得到了省市各級政府、文物保護機構、民間文物修復團隊、活化團隊的廣泛關注。2018年12月,正式開啓了“戴蘊珊別墅”的整體修復重建工作。

“發現、保護、修護、活化”的沙龍現場,戴公館文化藝術中心負責人在現場講述了自己與發現、修復戴蘊珊別墅的心路歷程,也爲大家分享了這種貴陽城區難得一見的民國時期建築長達10個月的勘測修復設計和近半年的修復施工中的點滴故事。(詳細故事請翻閱後文背景稿件)

戴蘊珊別墅項目社會力量活化板塊代表蔣宇翔,在“我們的世界- -喜新念舊”主題分享中提到:鋼筋混凝土林立的城市,支撐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們的城市快速、便利,但城市不應僅僅只有現代化的一面,也需要珍視記錄城市歷史的點滴的一面。比如在貴陽這座省會城市中,擁有近百年曆史的“戴蘊珊別墅”這樣承載歷史和城市記憶的建築,亟待我們去保護、發掘和活化。認爲活化利用而不是呆板死守,保護歷史文化,不是將古蹟封存,放在玻璃櫥窗裏。而是需要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與現代社會功能銜接,讓如戴蘊珊別墅這樣的百年老屋,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城市古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對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來說,保護不僅意味着原汁原味保護,更要融入現代生活,繼續爲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而對城市來說,留住這些記憶不僅是爲了傳承文化、延續歷史,也是爲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我們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着,也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讓更多的人蔘與到文物的保護與活化當中。

前世

貴陽罕有百年民國富商私宅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時間回溯到95年前,當時貴陽城市繁華區域曹狀元街上,拔地而起了一套佈局和設計都非常巧妙的三進院落,其中後院最高那座三層小樓,一度成爲貴陽的地標建築,俯瞰着那時的貴陽老城。這就是當時“貴州富商南百萬”戴蘊珊的私宅,也被稱爲“戴公館”。

這座建築的歇山頂與各層的迴廊、拱門、花窗這些歐式建築糅合,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築;灰黑色牆面、白色勾邊的花牆,記錄着民國時期建築的顯著風格;汽車馬車從外省運進建築用的粗大木材、西式彩色玻璃等,不時彰顯着那個時代貴州富商不惜重金打造的私宅的奢華。

這座“戴公館”與差不多在同一時代的王伯羣故居、毛光翔公館、虎峯別墅等,成爲爲數不多記錄和見證貴陽百年風雨的老建築。

時光荏苒,這座民國時期住宅,經歷過接待進步人士、地下黨工作,開設過地下圖書館、文化補習班,甚至還是解放前基督教青年教會和美軍駐貴陽青年俱樂部……解放後,這裏曾開辦過幼兒園,又先後被用於團市委、貴陽市百貨公司、公安局二分局、清真糕點廠、貴陽市水、土特產工程、甲秀針紡等作爲辦公地。可以說,這棟三層小樓,見證了太多貴陽城市變遷和歷史故事,與很多貴陽人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時間的延續和城市的崛起,這座曾近的高樓,被一層層淹沒在城市的高牆水泥之中,幾近被人們遺忘。失去了人氣的老屋,在風雨洗禮中日漸透露出自己的孤獨沒落,一步步老去。

涅槃

城市夾縫廢墟中重生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2018年12月26日起,具有國家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的企業開始對戴蘊珊別墅開始了爲期六個多月的修復保護工程,2019年5月底基本完成。

按照文物修復的“保存現狀原則、恢復原狀原則、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干預原則”五原則,修復團隊和合作方一起對戴蘊珊別墅進行了全方位監測和修復設計,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原形制修復戴蘊珊別墅。僅前期勘測和設計工作就進行了長達十個月。

這座百年老宅內部結構是典型的中式格局:三開間的主體,三樓中間是堂屋,兩邊則是廂房,室內層高都超過4米,非常難得。

反覆的多次進場勘測、設計和多次清理垃圾,不但清理出300多立方米堆積在各處的生活垃圾,也最終將這座因地制宜設計獨特的老宅調查清楚:實際上戴蘊珊別墅並不是常見的長方形建築,也不是修復組初期調查的平行四邊形建築,而是因地制宜建成了一座不等邊四角形建築。巧妙選址具有穩固的地基不但是這座老屋百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也讓這座老樓在百年城市變化中,沒有受到周邊興建高層建築影響而出現地基塌陷等情況,實屬難得。

活化

社會力量開啓貴州文保新模式

貴州首個社會力量修復活化古建項目誕生

城市古蹟如何融入現代生活?在原汁原味保護的基礎上,盤活古蹟,讓它們繼續爲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發揮作用,已經成爲國內很多城市在文物保護中不斷面臨的深度課題。

在自2018年年底開始的文物修復過程中,戴蘊珊別墅的修復得到了衆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支持。貴州UNLIFE三位創始人及循美匠心團隊,一羣人一拍即合——決定以“社會力量”的身份,投入到老房子的修復與活化工作中。

難能可貴的是,這羣有激情、有生活態度的年輕人,用常人難以想象的飽滿熱情、自籌資金參與到古建築的修復和活化中。

這羣來自不同行業、不同經歷的年輕人加入到戴蘊珊別墅的修復中,而他們作爲文物保護活化的“社會力量”,更多將如何“活化”戴蘊珊別墅作爲考量的內容。

讓歷史建築融入現代生活,必須延續其原有生活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是活態文化的一部分,讓他們更安居樂業纔是保護初衷。再反覆的推敲考慮中,他們決定延續戴蘊珊別墅曾經作爲“基督教青年教會和美軍駐貴陽青年俱樂部”這段歷史文化,將修復後的戴蘊珊別墅作爲一個文化藝術中心進行活化運營,讓這座老樓再次迴歸到貴陽人的生活中。

自此,戴蘊珊別墅成爲貴陽市第一個由社會力量自籌資金修復的市級文物建築,可以說,是開創了整個貴州古建活化的先河。

作爲倡導“自然獨特生活”的踐行者,UNLIFE旗下涵蓋餐廳、自然教育、優質好物銷售平臺等綜合資源,恰好是全方位活化戴蘊珊別墅的不二人選。

戴蘊珊別墅項目社會力量活化板塊代表蔣宇翔說:我認爲活化利用而不是呆板死守,保護歷史文化,不是將古蹟封存,放在玻璃櫥窗裏。而是需要將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將其與現代社會功能銜接,讓如戴蘊珊別墅這樣的百年老屋,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近年來,隨着社會組織參與文物保護的法律和政策環境日益優化:有關公共文化服務以及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博物館條例》等,都以切實保障公民的文化權利爲宗旨,不斷鼓勵和引導社會公衆參與到文物的保護與活化中。

在政策層面,全面貫徹“保護爲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的合理利用,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文虎保護利用之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曾在中國第二屆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論壇中說道:應該看到的是,我國實際上一直重視社會力量參與文物的保護工作。我們應該看到,社會力量的參與,既是公民依法保護文物的共同行動,也是凝聚社會力量,凝聚社會共識的一個重要過程,提現了文物保護的公益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力量參與的過程同樣也是宣傳文物保護的過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