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前文:安條克公爵博希蒙德狼狽出逃

坦克雷德的奇蹟

由於舅舅博希蒙德“捐款潛逃”,坦克雷德作爲一個走向毀滅的國家的攝政王,在窮困潦倒中迎來了1105年。但他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力挽狂瀾。首先,坦克雷德恩威並施,命令安條克本地居民同意支付一項緊急賦稅,以充實國庫、招募新的傭兵。他還充分利用了哈蘭慘敗的一個意外成果——安條克對埃德薩伯國名義上的宗主權,以便進一步補充其資源(因爲埃德薩伯爵被俘,坦克雷德名義上也成爲埃德薩的攝政)。至早春時節,通過號召“敘利亞北部所有基督徒男子從軍”,調撥埃德薩、馬拉什、泰勒貝希爾除象徵性守軍外的全部兵力,他募集了一支由大約1000騎士和9000步兵組成的軍隊。坦克雷德的堅忍不拔與足智多謀令人刮目相看,但這1萬人的軍隊也就是安條克公國與埃德薩伯國的全部家當了,一旦再次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1100年左右的安條克公國疆域(橙色部分)

面對如此龐大的敵人,坦克雷德意識到既不能四面出擊,也不能消極死守。相反,他精心挑選目標,先發制人地發動攻擊。4月中旬,他向阿塔進軍,計劃與阿勒頗的裏德萬(Ridwan)一決雌雄。這是一場大膽的賭博。通過鏖戰擊敗敵人或許能讓坦克雷德奪回主動權並重振法蘭克人軍事上的威名,然而他想必知道阿勒頗人數量遠勝過自己的軍隊(可能爲三比一),任何閃失都將標誌着拉丁人在敘利亞統治的終結。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阿勒頗老城

在離開安條克前,基督徒舉行了包括爲期三天齋戒的贖罪儀式,準備爲十字軍運動捨生取義來洗滌罪孽。坦克雷德隨後從“鐵橋”(Iron Bridge)穿越奧龍特斯河,前去圍攻阿塔。一旦裏德萬上鉤(率領據說多達30000人的部隊迎敵),坦克雷德便後撤了。其策略的精髓是利用他對當地地形的熟悉以及對穆斯林戰術的知根知底。從阿塔至鐵橋的路線通過了一片平坦但岩石密佈的區域,抵達曠野前,馬匹在這裏難以飛馳。這是坦克雷德再度撤退之處,1105年4月20日,裏德萬發動了追擊。一位同代拉丁人描述了接踵而至的戰鬥:

“基督徒看似木然地據守着陣地……接着,當突厥人經過這片崎嶇之地時,坦克雷德猶如睡獅初醒,衝入他們的中軍。突厥人立即後撤,按照他們的習慣,希望且戰且退,迴旋射擊。然而,他們的希望和計策落空了。法蘭克人的長矛從背後打擊他們,這裏的道路令他們難以飛奔。他們的馬匹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隨後的戰鬥中,拉丁人突入穆斯林軍隊驚恐、擁擠的陣列中,阿勒頗人的抵抗崩潰了,他們淪爲了待宰羔羊。裏德萬風聲鶴唳,落荒而逃,途中失去了他的帥旗,坦克雷德成爲戰場的勝利者,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和無上的榮耀。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17世紀法國畫家尼古拉·普桑的名作《坦克雷德與埃爾米尼婭》,取材於意大利桂冠詩人托爾誇託·塔索1575年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爲背景的長篇史詩《耶路撒冷的解放》,詩中坦克雷德被塑造爲一名重要的英雄角色。

阿塔之戰成爲了北方十字軍國家歷史的分水嶺。隨後的幾年中,坦克雷德輕而易舉地彌補了哈蘭的損失。阿塔當即被收復,蘇馬克高地很快也步後塵。裏德萬乞求和平,竭力將自己定位爲恭順的盟友,隨着安條克與阿勒頗之間邊境地區獲得安全,坦克雷德得以將注意力轉向其他地方。至1110年,以犧牲希臘人利益爲代價,他實現了安條克對奇裏乞亞與拉塔基亞的長期統治。與此同時,針對另一可能進犯的穆斯林鄰居——夏薩(Shaizar)城,他通過奪取附近的古羅馬居民點阿帕梅亞(Apamea)鞏固了公國的南部防線。在個人方面,1105年的勝利也爲坦克雷德的地位賦予了合法性,不久後,他便更多地以合法親王而非博希蒙德攝政的身份開始統治。當然,他著名的舅舅同時期的時運不濟也成就了他。

博希蒙德的十字軍

塔蘭託的博希蒙德於1104年秋揚帆駛向歐洲。後來希臘人傳言說,他在橫渡地中海期間採用了一種奇詭的計策以免遭拜占庭密探俘獲。捏造其死訊後,據說博希蒙德將自己裝入留有透氣孔的棺材裏前往西方。爲了讓此計天衣無縫,在他身旁還放入了一具年輕人(被勒死)的腐屍,以便令其“屍體”相稱地散發出屍臭。的確,阿萊克修斯皇帝之女安娜·科穆寧娜(亦爲著名歷史學家,著有《阿萊克修斯傳》)寫道:“我驚歎他究竟是怎樣忍受對嗅覺如此的折磨並存活下來。”——她甚至流露出對博希蒙德這種不屈不撓的“蠻族”精神的欽佩之意。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博希蒙德

姑且不論他的出行方式,博希蒙德於1105年初抵達意大利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和追捧。這位自封的第一次十字軍英雄迴歸了。他很快獲得了教皇烏爾班的繼任者帕斯夏二世對新十字軍遠征的支持,爲此博希蒙德在意大利與法國耗費了隨後的兩年光陰。他不忘實踐諾言,造訪了諾布拉的聖倫納德聖所,並進獻了一具銀質鐐銬作爲感謝1103年擺脫牢獄之災的禮物。他似乎也資助了對一部關於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激動人心的記事文獻的抄寫和傳播,與《法蘭克人傳奇》類似,該書對他本人的成就頗有溢美之詞,而對希臘人則多加詆譭。隨着他聲望日隆,其徵兵集會吸引了大量狂熱的人羣,博希蒙德則通過政治聯姻讓自己躋身於法蘭克貴族的頂層。1106年春,他迎娶了法國公主康斯坦絲(Constance);大約與此同時,國王的私生女之一塞西莉亞(Cecilia)被許配給了坦克雷德。博希蒙德利利用在沙特爾舉行婚禮的機會宣揚他的新十字軍,以對其所說的敵人阿萊克修斯·科穆寧發動狠狠一擊——拜占庭皇帝居然被塑造成爲1098年十字軍的叛徒和1101年安條克的入侵者。

1106年末,博希蒙德回到了南意大利監督十字軍艦隊的打造,爲此徵集了數千人。然而,儘管一年後聚集在普利亞的軍隊達到了30000人、200艘戰艦的規模,歷史學家仍長時間對遠征的實質爭論不休。現今主流觀點認爲這場劍指拜占庭希臘基督徒帝國的戰役,不能被當做純粹的十字軍,或者至少應被視爲對十字軍理念的一種歪曲。遠征顯然與第一次十字軍具備某些醒目的相似之處——參與者許下誓言,配搭十字標記並期望洗清罪孽。然而爭議的焦點在於教皇的參與。當然,引發爭論的是,教皇從未特意授予十字軍遠征基督教兄弟的特權地位;相反,是被野心和仇恨矇蔽雙眼的博希蒙德佯裝其軍隊將在黎凡特作戰,欺騙了帕斯夏二世。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這種對事件的看法令人疑竇叢生。多數同時代證據暗示教皇對博希蒙德的意圖瞭然於胸,並依舊支持他,甚至派遣了一位教皇特使伴隨左右爲法國、意大利的宣傳運動提供支持。即便在教皇受到了誤導,大批俗人新兵無疑接受了加入十字軍對抗希臘人的理念。實際上,這種將博希蒙德的遠征排斥爲十字軍運動的異類的傾向,源自於一種根本的誤解:相信十字軍的理念和實踐已達到了統一完美的境地。對12世紀早期大部分生活在西歐的人而言,這一新式的信仰之戰並無明晰的界定,尚在持續、系統地發展。在他們看來,對抗穆斯林並非十字軍所必需,許多人欣然接受了發動聖戰反對阿萊克修斯·科穆寧的構想,只要他被認爲是拉丁基督教世界的敵人。

雖然1107-8年針對拜占庭的十字軍的背景躍然紙上,遠征本身卻被證明是一場混亂的災難。1107年10月橫渡亞得里亞海後,拉丁人對被同代人譽爲“希臘帝國西部門戶”的都拉斯(Durazzo,位於現代的阿爾巴尼亞)展開圍攻。然而,儘管博希蒙德爲將門之後,他卻被阿萊克修斯以智取勝,後者部署其軍隊切斷了入侵者的補給線,同時小心謹慎地避免正面交鋒。拉丁人備受饑饉之苦,又無法突破都拉斯的防線,於1108年9月承認戰敗。博希蒙德被迫接受了一項恥辱的和平條約——代沃爾條約(Treaty of Devol)。根據協定,在其餘生中他將以皇帝臣屬的身份領有安條克,而希臘宗主教將重返城市掌權,公國本身將保持完整但需將奇裏乞亞和拉塔基亞讓與拜占庭。一代名將博希蒙德就這樣敗給了老狐狸阿萊克修斯一世,而坦克雷德對此甚至毫不知情。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都拉斯的要塞遺址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城牆

事實上,由於博希蒙德從未返回黎凡特,協議並沒有落實,對未來事件也少有影響。1108年秋乘船回到南意大利後,他似乎成了史籍中的匆匆過客,聲名狼藉,萬念俱灰。大約在1109年,康絲坦絲爲他生育一子,亦名爲博希蒙德;然而,1111年,這位曾經的第一次十字軍名帥身染疾病,於3月7日在普利亞去世。在安條克,坦克雷德可能依舊以攝政的名義掌握大權,但在法蘭克人中他的權威已毋庸置疑。從“海外之地”的前景來看,博希蒙德後期生涯也帶來了積極的一面:他的巴爾幹戰役轉移了希臘在黎凡特的資源,這將令坦克雷德得以長期維持對奇裏乞亞和拉塔基亞的控制。

十字軍名將博希蒙德的英雄遲暮

博希蒙德之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