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锐视界(rshijie)原创

作者:扁扁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最近几天,央视新闻曝光了一批台湾军情局的间谍人员。玄幻的剧情以及间谍人员的无所不用其极,叫所有人目瞪口呆。


大陆赴台交换生以为自己寻得真爱,却未料在3年后才发现,对方竟然是一名可怖的间谍。曾经那个体贴温柔的知心恋人,原来是大自己16岁的不法恶徒。


赤裸裸的真相令人瞠目结舌,而间谍的无孔不入更是让无数国人震惊到浑身直冒冷汗。



他们装成喜欢你的模样,给你金钱和所谓的爱情,骗你一步步误入陷阱,为她所用,很多人单纯的人儿都被这种无下限的行为给欺骗了。



曾以为间谍只是出现在影视剧中的名字,早已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如今才恍然惊觉时代一直在进步,但心怀不轨之人却始终存在。


(间谍)


可是你知道吗?


现实偶尔也会开个玩笑,有人是真真实实的间谍,也有人也会莫名其妙“被间谍”。


而今天要讲的这位传奇人物,就曾经有过此般经历。


他被称为“全中国运气最不好的人”,从根红苗正的高干子弟,到出类拔萃的部队工程师,再到身背杀人命案,两度沦为阶下囚,每一次身份的转变,他都是最无辜的那一个。


两次,与清华只差一步之遥,却都被生生阻拦了。所有人都觉得他这辈子不能再糟了,可他却愣生生从社会所不容的“三无人员”,拼成“头号黄金贩”,但最终放弃商海,为学术花光了万贯家财。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历程全是坎坷。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有哪些不为认知的「人生比小说精彩」的传奇人物?


而他稳居第一。


如今,他在学术界誉满天下,可曾经被被命运狠狠扼住喉咙,至少被生活甩了七次响亮耳光。


他就是沈志华。





关于沈志华的故事,得回到1950年。


那一年,新中国刚刚1岁,而他也初初降临在首都北京的一个军人家庭。


父亲年轻时就是一名有着坚定信念的共产党员,早在1937年之际,就在延安的政治保卫局从事锄奸保卫工作。回到北京后,更是做到了公安部劳改局副局长的职位。


母亲亦有一颗殷切的爱国心,曾是“西安事变”中积极呼吁学生运动的红色青年,在事变结束后与同学一起到延安工作,后来曾任公安部处长。


毫无疑问,沈志华的出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自幼受到了极其严格的家教,而一本名为《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的书籍总叫他爱不释手,心中的那颗科学梦也渐渐发芽。



沈志华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无需父母担忧,小学开始,几乎门门满分。而后,他更是直奔清华的目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闻名全国的北京四中。


一旦踏入北京四中就等于半只脚踩进了清华校园,这是大家默而不宣的共识。当今声名赫赫的俞正声、陈凯歌、李敖、高晓松、北岛等皆出于四中。


北岛曾经甚至还写过,他在考上北京四中以后父亲对他另眼相待,亲戚邻居全都赞许有加的情形。


诗人 北岛


如果没有出现意外,沈志华本可以按照预期路线,进入大学,成为一名科学家,为祖国的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可是人世多变,他成了兄妹几人中,唯一一位止步于大学门前的孩子。


1966年爆发的浩劫,曾经改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可这仅仅是他传奇经历的开始。


沈志华的科学梦,第一次破碎了。


“一颗红星头上戴,鲜红的旗帜挂两边。” 动荡时局下,军人世家出身的沈志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军旅之路。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数十载人生里的好运算是到头了。



他成为了一名海军航空兵,专门负责修飞机,在某种程度上,与科学家的理想有了一定的重合。


当时,他全身心扑在设备、仪器上,一门心思钻研技术。谈吐文雅、出口成章,而技能更是一流,沈志华显得格外出类拔萃。


不过多久,他就当上了代理机械师,跟专家有着同样的话语权,前途无可限量。就连师长都对他青眼有加,一次下飞机后,还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小伙子,你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新星啊!”


听及此,沈志华在心里为自己放了很多簇烟花。他开心极了,也得意极了。现实的走向都在告诉他:此生将与部队紧紧相连,伴着航空兵一起走向强大。


进入部队的第三个年头,领导单独找他谈话,想要发展他入党,同时提拔干部。


他对未来燃起了无限热情和期望,可未曾想,这等来的竟是别离。



一天,中队长宣布复原战士名单,沈志华竟然听到了自己的名字!!明明前两天还大受褒奖,前途可期,怎么转眼间就“被复原”了呢?


一切来的猝不及防,他的心就像被捅进了一把刀子,整个人都被懵了。他近乎魔怔地不停念叨着:“是不是念错了?怎么会是我?怎么可能是我?中队长,你再看一眼名单啊,再看一眼……”


他委屈的像个被父母遗弃的小孩,激动的泪水止不住下流,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他在部队的梦碎了,他第二次接近科学的路断了。


究竟是怎样严重的原因,才能让说一不二的部队收回之前的决策?


对此,领导并未多言,只是告诉他:“部队有纪律,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是你记住一条,复员对你有好处,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我只能说到这个程度。”


当时,他不过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正是一生中傲气最足、意气最盛,也最不愿意接受失败的年纪。可是,现实却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


纵然胸有深远海又能怎样,他还是逃不开命运的捉弄。


图源:南都网


而后,他被分配到石景山发电厂锅炉车间,当一名普普通通的检修钳工。部队机械师与锅炉钳工,这两个职位对他而言,何止有天壤之别。前者,还能是梦想的延续,可后者只能让自己不被饿死而已。


沈志华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震怒之余,心也变成了一潭死水。他撕碎了自己珍藏的物理课本,也打算撕掉自己心心念念的梦想。


这时候,父的一句话点醒了这位迷途少年:


“人不能受一点儿挫折就这样灰心丧气的,你要好好学习。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有了本事无处施展,而是社会为你提供了条件,你却拿不出本事来,所以你现在最重要的是积累,需要学习。”


不甘于就此沉沦的沈志华,重新拿起课本,开始再一次与命运抗争。


他有多刻苦?


两年过去后,他堆在墙角的稿子比椅子还要高了。



人人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沈志华人生中的又一个机会来了。


1973年,一场空前绝后的全国性升学考试在乱流中开始,他以四门科目门门第一的优秀成绩夺得众人眼球,就连清华的老师都对他赞不绝口,恨不能立即抓他来跟着自己深造。


然而这个原本属于他的机会,改道儿了。


当年,有一位叫张铁生的男生,在数理化的考试中,交了一份白卷,并大笔一挥在试卷之后附上一封书信。信中内容无外乎为自己的胸无墨水辩白,同时暗戳戳拉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


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


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


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

——书信部分内容(源:百度百科)


张铁生


张铁生一举成为高考史上绝无仅有的“白卷英雄”,而这份书信更是改变了无数知识分子的命运,沈志华只是其中之一,却也是经历最为传奇的一位。


本以为自己兜兜转转一圈,总算能够去自己倾慕多年的清华了,沈志华甚至连行囊都收拾好,就等着拿红腾腾的通知书到手。


可是他迎来的却是一个冰火两极的消息:总分只有15分的张铁生获得了清华的名额,而他再度与梦想失之交臂。


他还是逃不更可气的是,沈志华还因为学习英语被扣上了崇洋媚外的帽子。自己明明没有什么错误,不能被认可也就罢了,凭什么还要被批判!


纵然胸有理想深于海,又能怎样?依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



几次三番的致命打击,折磨得沈志华苦不堪言,他在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的同时,却也狠狠发誓,自己一定要搞清楚大家宣扬的社会主义梦,究竟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如今的情形,和他之前所了解的不一样。


于是,他默默地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此时,原来部队的副指导员来京出差,向他透露了被复原的真实原因:他的档案里有一份致命文件——“联动”分子,还打死过人。


因为出身原因,沈志华在当时本就是被严查的对象,他的父母也曾先后遭殃。苦于找不到证据,领导只能让他回家。


沈志华十分委屈,自己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事儿,只因为别人的一口乱咬,他就要背负这莫须有的罪名,他实在是忍不了了。


他找到了举报者,结果发现那人压根与没有交集,却几乎被那人毁掉了一生。


“对不起,对不起,我那时在监狱里被整怕了,就想立功,就想早一天出去……”


后来,举报者写了材料,证明沈志华是无辜受冤的。自此,压在他心头的大石头才算落地。


而后的一两年内,平冤昭雪的沈志华颇得赏识,被厂党委宣传部调到了办公室。从锅炉工晋升为小有名气的笔杆子,这也让沈志华破碎不堪的内心,稍稍甜蜜了几天。


可惜,好运从来不属于他。



1976年,局势依然尚未明朗,他被劝出去避几天。正在广州躲避的他,突然收到了厂里的紧急电报,他知道情况不妙,却也不能逃跑。


堪堪回到北京,他就被以反革命的罪被抓入监牢。直至唐山大地震后几天,他才被放了出来:“你可以回去了,但这事儿没完,我们还会接着查下去。”


等他再返回厂里,已经回不去办公室了,只能继续干锅炉工。他曾经找公安局平反,可是他们却没有查到逮捕他的记录,同时,也找不到他的档案踪迹了。


俗话说,祸不单行。对沈志华来说,不幸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触全发,一桩紧紧连着下一桩。


1977年,高考重新开启,可他却不能参加,因为找不到档案,过不了政审。直到年底,局势渐渐明朗,他才得以拨云见日。



转眼就到了1978年,正是改革开放之际,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许多中央机关和中直机构也纷纷登报广招社会人才,沈志华同时报考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心藏乾坤的他自是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最终,沈志华选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而此时,苦苦等待录取通知书的他,却不见通知书真容。


原来,他又出现了“错误”!!!


早前,他写了一篇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概念及其他》的文章,上交给社科院,并在内部刊物《未定稿》上发表了。而后来,各大刊物竞相转载这篇文章,文章一下子就火了,事情也闹大了。



社科院副院长邓力群发现,沈志华的政见与他们不同,与其培养一个高文化的反动分子,不如不接收这种人,于是将他的录取通知书给扣了下来。


一个人的运气再差,也不能事事都不顺意吧!这一次,他再也坐不住了。


沈志华冲到了邓力群家中,几经辩论、据理力争,才达成共识,终于将盼了多年的录取通知书终于捧在了手上。


那一刻,他如获至宝,整个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本以为时来运转,所有的苦难和背负都将就此结束,可等到的却是又一场更大的灾难。


1982年5月的某一天,距离毕业还有16天,沈志华正在潜心准备自己的论文,却被以“泄露国家重大机密罪”,抓进监狱,判刑两年。


而这次,他更委屈了。


(邓力群)


原来,中国警方抓捕了一名在我国教书的外国“间谍”嫌犯。与他有过接触的几人都被捕了,而他因为曾经给这位博士看过不少社科院的内部杂志,也在被捕名单之中。


更令人唏嘘的是,嫌犯被调查是清白之身,限令48小时内离境;而他却葬送了2年的自由光阴。


铁窗前,他思虑良久:自己不过32岁而已,人生的大半才刚刚开启,难道就要这样荒度吗?


既然身不能自由,总可以让心去追逐自己想要的吧。


于是,他开始查看各类书籍,并且完成了尚未定稿的硕士论文,甚至还靠着一股韧劲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40万字的《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1984年,沈志华刑满出狱。



无论入狱原因是什么,有案底的人总会被有色对待,沈志华绝不例外。


虽然他有学识,有文化,有技术,但没有单位敢要她,就连社科院也不能给他不发学位证书。


整个社会似乎都在拒绝他。


别无他法,他只能摆地摊。后来,他又开始南下做生意,临别前夕,他满怀泪水和歉疚向导师齐世荣辞行:


“我现在是走投无路,背井离乡去做生意,只要有一天我赚了钱,就一定回来继续跟您做学问。我要是没本事赚不到钱,那就客死他乡,永远不回北京了!“


就这样,带着一半的心酸和遗憾,一半的期冀和盼望,沈志华踏上了南下之路。


深圳,对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为了生存,他抛下面子和身段,什么活儿都干。


摆水果摊,替人拎包,睡马路边…… 这段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人情冷暖,见惯了世态炎凉。



好在,心怀瑰宝总能被赏识,后来,他终于找了份稳定的工作。月薪可达700,年底还有奖金,虽不算多,却也不少。


可此时,一则来自同学张宏儒的消息又一次打破了平静:


张宏儒正在准备译制、编纂一套关于二十世纪文学和历史的书籍,但尚缺一位审稿之人,便问他能不能马上回京帮忙,月薪130元。


听到消息,沈志华都快开心到疯了,能够有机会名正言顺地接触到学术工作,哪怕不给他一分一厘,就算让他倾家荡产,他都甘之如饴。


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回了北京。


世人皆觉得不可理喻,说他傻,责他痴,可他始终抱着一颗初心、热切付出。


那些日子里,他没日没夜地躲在小屋子里工作,没钱吃饭,就顿顿吃泡面;腿酸了也不会起来伸一伸,怕浪费时间。他累到眼睛都快要瞎掉了,却从来没有叫过一句苦。


就这样,他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拥着满腔热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编出了近2000万字,整整62本书籍。换句话说,每6天就编纂出一本书,每一天就要校对甚至5万多字!!


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重回学术界的机会了,他一定要抓住这把绳子。哪怕豁出去自己的健康,也在所不惜。


可惜,绳子是给别人的,他什么也没有。



可当他乐颠颠地跑到各大学术机构,希望能讨来一份工作时,全都被拒绝了。


“有污点,没档案,没职称,我们凭什么要你?”


那一刻,他的心被彻底掰烂、揉碎。原来,他的一颗真心在别人眼里竟是如此不堪,甚至成了笑料。他只是想被稍稍认可一下,只是想默默地研究学术,不为名也不为利。


可是他奔走了半生,却始终没有一条路留给他。


何以至此?


一个出身于高干家庭的知识分子,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汉,怎么就被踩在了泥里?!


他不甘心,可是他真的穷途末路了。


生活不给他留出路,他可总要活下去呀。这一次,他带着无尽的绝望和泪水离开了。



可能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你捧着一颗真心上赶着追求一个东西,始终爱而不得。可当你受尽伤害,心如死灰地放弃追逐之时,它却跑到了你的身边。


这件沈志华缺失了半辈子,名为「运气」的东西,终于来到了他身边。


偶然的一次机会,他结识了做黄金的朋友,便加入其中。


没头脑的商人走不远,可沈志华有学识,有远见,同时又愿意努力。这样的人,自然可以走得长远。


黄金买卖一直是被严格管制的,很多人都是冒着生命危险来走私。而根红苗正的沈志华万万不会这么做。


凭借才华和毅力,他在北京打开了渠道,拿到了合法批文,一跃成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而他的大名更是远传海外。


“我从不走什么歪道,我也干不来这个。就是人家管事的人认可我。我每月几次飞北京进货,每次背个三几块,一块25公斤,那一年我一人就做了半吨黄金。那个时候中国黄金界都知道沈志华,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每天在飞机上来回背黄金。”


否极泰来,这一次他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赚得钱可供他几辈子衣食无忧。可这时候,他又作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告别商海,回国学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经过无数次折磨和摧残,所有人都以为沈志华不会再去做学术了,至少也不会放着眼前的金山不顾,可他却真的这样做了。


他在风云变幻的商海,夜不合眼地奋斗了多年,竟只是为了有足够实力去追逐自己的学术梦想。


1991年,他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同时发行白话《资治通鉴》,一举轰动学术界。



进不了编制,他就做学术界的个体户,自费出席会议、自费进行研究,同时资助他人研究,掏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甚至还为文学人士召开洽谈会,并承包一切费用。


就这样,虽然没有人承认他,但他却甘愿为之奉上一切。


而他最大的贡献莫属于,复印回苏联的部分档案


90年代,俄罗斯时局正是混乱之际,苏联档案的被解禁了,可以开放给外国人复印。可是,诺大的资料复印起来实在太昂贵,文人骚客自古穷酸,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材料去复印这难能可贵的资料。


而这时,沈志华出手了。


“社科院拿不出钱没关系,我今天来找你,只是向你求个名分,请你在社科院内部立个项,以社科院的名义组成一个赴莫斯科购买档案的专家小组,我要人,你给我人,我要去莫斯科,你给我办护照,开介绍信。至于买这批档案,以及买回来后组织力量翻译,编辑出书等所需的资金,全部由我个人来承担。”


利用商人的狡猾,他在酒足饭饱后说服相关人员,复印好档案给自己,而与此同时,他还复印了美国的部分档案。


他带回来总共1.5万份俄罗斯档案,组织13个翻译组翻译,出版,修正了史学界一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观点。


毫不夸张的说,他几乎凭一己之力,修缮了整个中苏关系史。


为此,他花费了尽140万人民币,在当时,相当于如今几千万的资产了。然而比起,他对学术的整个投入和花销,也只是小巫见大巫。


而后,他将档案副本赠给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学府,但唯一的前提是,允许所有人自由查阅。


直到后来,他为学术花光了钱,偶尔还要向弟弟借钱进行研究,可他却真正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


北大图书馆


令人寒心的是,他近乎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学术界,却一直游离在学界之外。中国人向来讲求名分,讲究被专业界认可,可没有学校和机构,愿意给他一个名分。


直到2005年,他已是55岁的年纪,两鬓斑白,白发婆娑。华东师范大学才首先出来聘请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


这是他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被官方认可,却历经了大半辈子。


后来,他才相继被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史学会理事 、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香港大学等知名机构所认可。


“上穷碧落下黄泉,五洲四海挖史料。”这是世人对他的最公正评价,无论经历多少,无论前方是山、海,还是烈火、冰雹,他都步履不停。


以一人之力“改变”历史,虽两进狱牢又如何,当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所有的磨难都值得了。


图源:大头 思想食堂


几经生死却只为初心,上下求索寻找生活本真。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可他却一次比一次活得更敞亮。他的一生是戏剧也写不来的跌宕,也是演员演不出的精彩。


他曾经说过:


“人,总要体现出你的价值。地球上几十亿人,每个人都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十年,你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价值?


钱挣得再多眼睛一闭,别人手里的钱和你留下的钱全都一模一样,你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我执著于历史研究的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想把那些过去自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其实并不了解的事情弄清楚,这样我才觉得没有白活。”


“虽九死其犹未悔,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今,他已是68岁的年龄,几近古稀,却依然活跃在学术圈,研究史学的人,对他几乎无人不识、无人不晓。


可同时,他始终未被大众所真正熟知。


在如今这个娱乐盛行,很多人都追求浮光掠影的瞬间繁华和虚荣,可是人们却忘了,真正值得宣扬和追捧的,是心中的良善,是永恒的坚守,是为人类谋取福祉的人。


“心有一片磁针石,不实梦想不肯休。”


英雄就该有英雄的结局,斗士就该有斗士的归宿。为民为国的英雄,永不该忘,而文明和历史更不当忘。


“文明总是薪火相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这一代人不坚持、不负责,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断根!”


风骨昭昭,其心恳恳。

英雄之师,吾辈莫忘!

文明之史,吾辈莫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