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學語文》影響數代人 曾讓學生用作品代替畢業論文

徐中玉

被稱爲“大學語文之父”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終身教授徐中玉先生於6月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歲。

這位中國著名文藝理論家,編寫了新中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迄今累計發行3000多萬冊,爲提升中國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做出了卓越貢獻。

目光前瞻

主編《大學語文》影響幾代學子

自1952年到華東師範大學執教,徐中玉先後任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文學研究所所長等。可以說,徐中玉的名字是和“大學語文”聯繫在一起的,他主編的《大學語文》影響了幾代學子的高等語文素養。

在《我爲何倡導“大學語文”》一文中,徐中玉曾回憶:“1980年,我與時任南京大學校長的匡亞明教授聯合發起倡議,在高校中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當時高校的文化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嚴重脫節,大學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識匱乏、文化素養缺失的問題,恢復大學語文課程主要是針對這一現狀提出的。”1981年,由他擔任主編的全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出版。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大學語文》教材目前更新到第11版,一直是由徐中玉先生主編。她介紹,《大學語文》作爲大學生公共課教材,迄今累計發行3000多萬冊。這本書的序言中,徐中玉寫下這樣一段話:“現在很多大學生,語文水平較低。試問,連祖國語文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確地理解科學知識和完善地表達科研成果?”

徐中玉曾說,該教材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薰陶和潤澤,注重學生思考習慣的養成,注重學生間的討論和交流,希望切實提高學生對文學精品的鑑賞水平和審美表達能力,讓真、善、美成爲學生的自覺追求。

筆耕硯田

四十年摘抄資料逾千萬字

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慶祝徐中玉教授九十華誕文集》記錄了徐先生的生平自述。

1915年2月15日,徐中玉出生在江蘇江陰,他自稱家裏“一畝地、一間屋”都沒有,生活清貧。他小學畢業後去鄰鎮楊舍(即今張家港市治所)讀到初中畢業,接着考上免費還可供飯的省立無錫中學高中師範科。畢業後當了兩年小學教師,憑服務證才考入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讀書。

他自述,高中讀書時已愛好寫作,是從寫抗日宣傳文字開始的。他說,選上“中文系”,以及選上“研究”這個行當誰也沒有勉強他,也未爲此特地請教過人。“完全是憑自己愛好走上了這條路,還要一路走到底了。”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辦公室、校慶籌備辦公室官網上一篇關於徐先生的文章解開了先生著作等身的奧祕。

文章寫到,讀大學期間,時任“中大文學會”主席的徐中玉曾被老舍推薦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頭角嶄露。1939年,他到中山大學研究院文學研究所攻讀宋代詩歌理論,兩年時間抄下了上萬張卡片,書就論文三十萬言,令人歎爲觀止。徐中玉先生向來重視蒐集之功,亦不辭抄撮之勞,四十餘年摘抄資料逾千萬字。

徐先生說,篩選本身就是一個思索的過程,就是進步之道。他還說自己剪報在內容上、時間上都沒有一定之規,但是手頭一定要有資料。徐中玉治學幾十載,汗牛充棟,著作等身,正基於此。

徐中玉幾十年來精心寫作、編著教學書籍約1000萬字,主編教材期刊也達2000萬字。他著有《魯迅遺產探索》《古代文藝創作論》《激流中的探索》《徐中玉自選集》《美國印象》等,主編文學研究叢書7套、大學教材《大學語文》5種及《大學寫作》《古代文學作品選》等。1981年,由徐中玉擔任主編的全國第一本《大學語文》教材出版。

徐中玉的學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毛時安接受媒體採訪時評價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耿直仗義

百歲生日捐出平生百萬積蓄

2013年11月8日,華東師範大學爲徐中玉先生舉行百歲壽誕慶祝會,先生將稿費等平生積蓄100萬元捐給師大中文系成立“中玉教育基金”。“雖然年屆百歲,在有生之年我還要繼續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爲我一生鍾愛的文學事業貢獻一分力量。拿出一些積蓄支援貧困學生是我長久以來的夙願,數目不多,略表心意而已,謝謝大家給這個機會。”

1978年至1984年,徐中玉擔任了兩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其間,系裏出現了全國知名的“華東師大作家羣”。孫顒、趙麗宏、王小鷹、陳丹燕等一批青年作家脫穎而出,在文壇嶄露頭角。

與之相關,有件事情經常被後學提及。當時出任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宣佈了一條直到如今看來都十分“前衛”的規定:在創作上取得成績的學生,畢業論文可用文學作品代替。

他在《慶祝徐中玉教授九十華誕文集》的自述中提到,由於文學現象的豐富性、複雜性,這類思想體系往往只能在局部起到開拓、深化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將之奉爲金科玉律。沒有一種理論是包治百病的良藥,文藝研究不能搞教條主義。“我搞文學研究工作,從未想建立什麼龐大的體系,或高談一套一套的理論,或服膺五光十色的主義。”

2014年12月,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大劇院隆重舉行,徐中玉先生獲得“終身成就獎”。他說,“我很高興,我做得不夠好,還要努力。”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麗娃記憶:華東師大口述實錄》中有關於徐中玉先生的口述資料,他告誡青年學者,如今從事學術研究的環境非常好,機會難得,一個人終歸要靠真才實學才能立足,青年人無論如何要真正用功,研究方向也要對路,要潛下心去,切不可急功近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