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舜为获得食物、填饱肚子而钓鱼,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在古代,很多名人、学者都喜爱钓鱼,虽然他们垂钓的目地不相同,但培养高雅的情趣是完全一致的。

【原创】文:黎海滨(湖北武汉)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三重钓鱼境界,您喜欢哪一种呢?

《诗经·季风》:“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钓鱼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我国最早的关于竹制钓竿的文字记载见于二千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在《季风》这一章中,就有“籊籊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淇,系黄河的一条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这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会用细细的竹竿,加上丝线、骨制或青铜制鱼钩,在江河中垂钓了。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三重钓鱼境界,您喜欢哪一种呢?

《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

我国内陆淡水水域面积广阔,非常适合开展垂钓活动。因此,高雅古朴的垂钓活动作为华夏古老文明的一个小小侧面,伴随着祖国的历史延续下来,历数千年而不衰,日益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古往今来,人们都把钓鱼看作为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在古代,很多名人、学者都喜爱钓鱼,虽然他们垂钓的目地不相同,但培养高雅的情趣是完全一致的。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三重钓鱼境界,您喜欢哪一种呢?

据本“砖家”研究,中国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古帝舜。

《孟子·离数篇》说:“舜生于诸溤(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河南开封附近),东夷人也(舜居住地在东方)。”舜很有才干,被推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大酋长有权祭天、巡狩。有一次,雷泽(今山东东阿、菏泽、梁山、寿张一带)的渔民争相开垦雷泽边上的土地,酿成氏族间的大械斗。舜知道了,就亲自排解。舜出巡时,常常赶路,也常常在水边停下来,钓鱼为食。舜为获得食物、填饱肚子而钓鱼,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不相同的。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三重钓鱼境界,您喜欢哪一种呢?

驾八骏出巡的周穆王姖满,是继舜之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在东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在西征时,有一次他出巡到因氏国,在黄河边上一边钓鱼,一边观看河边参天的古树。周穆王时期(公元前976~924年),周天子是天下宗王,诸侯朝聘贡献的玉帛、兽皮、珍玩和地方特产很多。富甲天下的周穆王在黄河之畔垂钓,显然不是为了吃鱼(获得食物),而是消遣娱乐了。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三重钓鱼境界,您喜欢哪一种呢?

人们熟知的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气的钓鱼人。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他的封姓,所以又叫他吕望。姜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地名,即兹泉)周西伯(即周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姜太公钓鱼的轶事,古代文人墨客家曾作过很多诗、文和艺术作品来反映。白居易曾作《渭上偶钓》诗:“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姜尚在渭水钓鱼,实际上是等待时机。自遇到周文王,他从此放下钓竿,辅佐文王和武帝,打败纣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功臣。

三个钓鱼人,钓鱼方式不同,钓鱼目的各异。帝舜钓鱼,为了吃鱼,填饱肚子。周穆王钓鱼,纯为休闲娱乐。而“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名为钓鱼,实为钓人。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三重钓鱼境界,您喜欢哪一种呢?

三个钓鱼人,三种钓鱼方法,也是三重钓鱼境界。

您喜欢哪一种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