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再回头看,

很多故事,

一开始就写好了结局。

01

2009年一开年,

国内资本市场上下就弥漫着同一种味道:

造势。

1月,

在2009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

彼时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

今年将推出创业板以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1月26日,

新华社发表文章称,

牛年股市创业板的推出备受期待。

1月,

深交所理事长陈东征新年致辞说,

深交所今年将努力实现创业板平稳启动。

1月,

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表示,

围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

今年适时推出创业板。

这一切,

像极了从爷爷奶奶到叔姑舅姨再到爸爸妈妈,

为一个即将降生的小生命而欢欣鼓舞的场景。

跟传统意义上的“小生命”还不太相同的是,

让全国资本市场上下期待的这个小生命

——创业板——

明显已经难产很久了,

或者用“很久很久”来形容也不过分。

为什么一定要打新科创板?最开始参与创业板的,确实都赚了

02

这一年,

距离有着“创业板之母”之称的邓楠

在1998年赴香港考察完创业板后,

第一次产生“大陆也应该有类似东西”的idea,

并向国务院相关领导汇报也得到了首肯,

已过去了不止10年。

同样的声音,

几乎同时的时间,

也有发自民间的。

1998年,

“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在当年全国政协会议“一号提案”上,

首次提出:

鼓励风险投资、并按部就班设立创业板,

这期间屡经坎坷,

如今回头望,

与其说是在孕育一个生命,

不如说是在不断通过各种方式,

挽救一个生命

更吊诡的是,

还意外地生下了另一条生命

1998年12月,

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出:

“尽早研究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问题”

1999年1月,

深交所呈送“成长板”立项报告。

2001年初,

纳斯达克神话破灭,

互联网泡沫烟消云散。

创业板一夜被打入冷宫。

直到2003年10月,

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

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

随后不久,

2004年5月,

证监会意外地同意设立中小板

(深交所内心OS:

这是我的孩子吗,怎么生出个这?)

创业板继续搁置。

一直到2007年8月,

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获批。

2008年3月5日,

总理指出建设创业板市场。

12天后,

尚福林称将加快推进创业板。

直到此时,

才和文首提到的09年伊始的“造势”,

接上了时间线。

要问这段时间谁体会最深刻?

创投机构。

1999年,

深圳市一夜之间冒出了200多家创投机构;

2002年,

创业板明确开板无望,

一年之内近百家本土创投倒闭。

如今早已是big name的深创投

亦在彼时饱尝苦头。

2002年,

其首任总裁、有“证券教父”之称的阚治东离任,

留下制定的三步战略才刚刚开始……

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

要习惯。

为什么一定要打新科创板?最开始参与创业板的,确实都赚了

03

2009年就不同了,

没有互联网泡沫,

没有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

有的只是刚刚过去的北京奥运会,

以及给人无限希望的四万亿,

创业板必须上,

必须快点上,

一刻都不能等。

于是在创业板大本营的深圳,

多年前诞生过“深圳速度”之后,

这回又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创业板速度”

2009年3月21日,

创业板IPO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十天之后,

《创业板暂行办法》发布。

2009年6月5日,

深交所发布创业板上市规则。

2009年7月20日,

证监会发布创业板申请文件准则和招股说明书准则,

同时宣布7月26日起,

开始受理创业板IPO申请。

2009年8月14日,

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成立。

2009年10月23日,

创业板开板仪式在深圳举行。

2009年10月30日,

首批公司挂牌。

大功告成。

一切都是那么美满。

要问谁是“创业板速度”的最佳诠释者?

恐怕就是他们了:

监管交易所

以及最“拼”的一众投行精英

证监会对外官宣《创业板暂行办法》是3月31日,

宣布7月26日接收材料是7月20日,

可到了7月26日下午5点,

38家保荐机构就一共推荐了108家企业

首批向证监会提交创业板上市申请。

须知彼时,

从保荐机构进场到申报材料,

至少也要4个月时间。

而从3月31日到7月26日,

还不到4个月。

把所有的时间期限都压到最短,

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

广东人饮食追求原味、新鲜,

喝汤都要讲究个“头啖汤”。

这一特色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投行精英们何尝不知“首批”所蕴含的重大意味:

无数聚光灯下的品牌效应,

很可能宽松的审核标准,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朴素世界观……

监管部门也的确“不孚众望”,

同样上演了属于证监会的“创业板速度”:

7月26日接收材料,

7月31日正式受理,

8月18日第一批见面会,

8月21日发出第一批反馈意见并要求10天内答复,

9月13日发出发审会通知,

9月21日,

特锐德、神州泰岳

乐普医疗、南风股份

探路者、莱美药业

汉威电子、上海佳豪

安科生物、立思辰,

10家公司开始招股。

9月25日完成发行。

如何在两个月之内,

完成这一历史性重任?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办公室负责人这样描述:

“我们是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

五个工作日+两个休息日都在工作

……晚上12点办公室都有人在看材料,

黑夜也不休息。”

为什么一定要打新科创板?最开始参与创业板的,确实都赚了

04

2009年10月30日,

千呼万唤的创业板如期开板,

28家创业板股票一起上市。

全天暴涨,

大幅震荡,

市盈率高的有100倍之多,

华谊兄弟超过200倍!

以曾经折戟中小板的神州泰岳为例,

上市首日开盘价100.1元,

最高涨至147.8元,

收盘于102.9元,

涨幅77.41%。

5个月后股价突破200元,

最高曾涨至237.99元。

当天,

爱尔眼科开盘价48.86元,

盘中最高价72元,

以51.90元收盘,

涨幅达85.36%。

搞得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一时慌乱,

通过媒体表示,

创业板是一个新生事物,

大家都在追捧,

但确实“涨得高了一些”,

希望投资者回归理性,

希望爱尔眼科股价能够随基本面的成长而稳定成长。

创业板 =“神创板”,

自此威名远扬。

而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理性的情况?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统计,

10月30日总计4.34亿股的成交量中,

散户投资者成交量占据97%,

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和保险均按兵不动

机构投资者累计买入1142.95万股,

占市场比例为2.63%。

证券投资基金、社保基金、保险等未参与买入,

券商自营和理财买入115.25万股,

QFII合计买入0.52万股,

其他一般法人合计买入1027.18万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5.26万户个人投资者参与买入,

合计买入4.23亿股。

买入股数在5万股以下的户数占比99.56%,

买入股数占比86.31%;

买入股数在1万股以下的户数占比97.22%,

买入股数占比60.08%。

谁说小老百姓就不懂科技了?

买起股票来可一点都不含糊。

中国新闻社的记者当天一大早蹲守营业部,

记录下了如下一幕:

“要买也只能在开盘那会儿,

对于散户来说,

现在再跟进的不是疯子就是赌徒!”

李女士告诉记者,

她和朋友在开盘时一起买入,

打算持股观望。

“这种暴涨说不定能持续几天,

一旦情况不对,我会立刻以跌停价卖出。

听闻此话,

坐在李女士身边的老大爷开始劝她还是尽早抛出,

“还是小心点好,当年我的中石油就愣是没有跑掉。”

不得不说,

你大爷始终都是你大爷。

为什么一定要打新科创板?最开始参与创业板的,确实都赚了

05

2019年,

创业板十周岁。

眼下7月将近,

还不到吃生日蛋糕的时候,

一个新的弟弟(or妹妹),

在上交所,

正在快速被孕育当中。

创业板是个成年人了,

可以做个成熟的板块了,

10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

它辉煌过也让投资者和高管们暴赚过,

也疯狂过出现了乐视 暴风这些负面的典型,

无数投资者含恨离场。

10年了,

当年那批炒创业板的股民,

是否也跟着成长了起来?

Who knows~

10年一大考,

一切都在不久之后得到验证。

为什么一定要打新科创板?最开始参与创业板的,确实都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