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再回頭看,

很多故事,

一開始就寫好了結局。

01

2009年一開年,

國內資本市場上下就瀰漫着同一種味道:

造勢。

1月,

在2009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

彼時的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

今年將推出創業板以服務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

1月26日,

新華社發表文章稱,

牛年股市創業板的推出備受期待。

1月,

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新年致辭說,

深交所今年將努力實現創業板平穩啓動。

1月,

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司長王黎明表示,

圍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問題,

今年適時推出創業板。

這一切,

像極了從爺爺奶奶到叔姑舅姨再到爸爸媽媽,

爲一個即將降生的小生命而歡欣鼓舞的場景。

跟傳統意義上的“小生命”還不太相同的是,

讓全國資本市場上下期待的這個小生命

——創業板——

明顯已經難產很久了,

或者用“很久很久”來形容也不過分。

爲什麼一定要打新科創板?最開始參與創業板的,確實都賺了

02

這一年,

距離有着“創業板之母”之稱的鄧楠

在1998年赴香港考察完創業板後,

第一次產生“大陸也應該有類似東西”的idea,

並向國務院相關領導彙報也得到了首肯,

已過去了不止10年。

同樣的聲音,

幾乎同時的時間,

也有發自民間的。

1998年,

“中國風險投資之父”成思危在當年全國政協會議“一號提案”上,

首次提出:

鼓勵風險投資、並按部就班設立創業板,

這期間屢經坎坷,

如今回頭望,

與其說是在孕育一個生命,

不如說是在不斷通過各種方式,

挽救一個生命

更弔詭的是,

還意外地生下了另一條生命

1998年12月,

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

“儘早研究設立創業板塊股票市場問題”

1999年1月,

深交所呈送“成長板”立項報告。

2001年初,

納斯達克神話破滅,

互聯網泡沫煙消雲散。

創業板一夜被打入冷宮。

直到2003年10月,

十六屆二中全會通過決議,

推進風險投資和創業板市場建設。

隨後不久,

2004年5月,

證監會意外地同意設立中小板

(深交所內心OS:

這是我的孩子嗎,怎麼生出個這?)

創業板繼續擱置。

一直到2007年8月,

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獲批。

2008年3月5日,

總理指出建設創業板市場。

12天后,

尚福林稱將加快推進創業板。

直到此時,

才和文首提到的09年伊始的“造勢”,

接上了時間線。

要問這段時間誰體會最深刻?

創投機構。

1999年,

深圳市一夜之間冒出了200多家創投機構;

2002年,

創業板明確開板無望,

一年之內近百家本土創投倒閉。

如今早已是big name的深創投

亦在彼時飽嘗苦頭。

2002年,

其首任總裁、有“證券教父”之稱的闞治東離任,

留下制定的三步戰略纔剛剛開始……

歷史就是這麼愛開玩笑,

要習慣。

爲什麼一定要打新科創板?最開始參與創業板的,確實都賺了

03

2009年就不同了,

沒有互聯網泡沫,

沒有美國那樣的金融危機,

有的只是剛剛過去的北京奧運會,

以及給人無限希望的四萬億,

創業板必須上,

必須快點上,

一刻都不能等。

於是在創業板大本營的深圳,

多年前誕生過“深圳速度”之後,

這回又給資本市場帶來了“創業板速度”

2009年3月21日,

創業板IPO管理辦法徵求意見。

十天之後,

《創業板暫行辦法》發佈。

2009年6月5日,

深交所發佈創業板上市規則。

2009年7月20日,

證監會發布創業板申請文件準則和招股說明書準則,

同時宣佈7月26日起,

開始受理創業板IPO申請。

2009年8月14日,

第一屆創業板發審委成立。

2009年10月23日,

創業板開板儀式在深圳舉行。

2009年10月30日,

首批公司掛牌。

大功告成。

一切都是那麼美滿。

要問誰是“創業板速度”的最佳詮釋者?

恐怕就是他們了:

監管交易所

以及最“拼”的一衆投行精英

證監會對外官宣《創業板暫行辦法》是3月31日,

宣佈7月26日接收材料是7月20日,

可到了7月26日下午5點,

38家保薦機構就一共推薦了108家企業

首批向證監會提交創業板上市申請。

須知彼時,

從保薦機構進場到申報材料,

至少也要4個月時間。

而從3月31日到7月26日,

還不到4個月。

把所有的時間期限都壓到最短,

人有多大膽,

地有多大產。

廣東人飲食追求原味、新鮮,

喝湯都要講究個“頭啖湯”。

這一特色還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

投行精英們何嘗不知“首批”所蘊含的重大意味:

無數聚光燈下的品牌效應,

很可能寬鬆的審覈標準,

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的樸素世界觀……

監管部門也的確“不孚衆望”,

同樣上演了屬於證監會的“創業板速度”:

7月26日接收材料,

7月31日正式受理,

8月18日第一批見面會,

8月21日發出第一批反饋意見並要求10天內答覆,

9月13日發出發審會通知,

9月21日,

特銳德、神州泰嶽

樂普醫療、南風股份

探路者、萊美藥業

漢威電子、上海佳豪

安科生物、立思辰,

10家公司開始招股。

9月25日完成發行。

如何在兩個月之內,

完成這一歷史性重任?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

證監會創業板發行監管辦公室負責人這樣描述:

“我們是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

五個工作日+兩個休息日都在工作

……晚上12點辦公室都有人在看材料,

黑夜也不休息。”

爲什麼一定要打新科創板?最開始參與創業板的,確實都賺了

04

2009年10月30日,

千呼萬喚的創業板如期開板,

28家創業板股票一起上市。

全天暴漲,

大幅震盪,

市盈率高的有100倍之多,

華誼兄弟超過200倍!

以曾經摺戟中小板的神州泰嶽爲例,

上市首日開盤價100.1元,

最高漲至147.8元,

收盤於102.9元,

漲幅77.41%。

5個月後股價突破200元,

最高曾漲至237.99元。

當天,

愛爾眼科開盤價48.86元,

盤中最高價72元,

以51.90元收盤,

漲幅達85.36%。

搞得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一時慌亂,

通過媒體表示,

創業板是一個新生事物,

大家都在追捧,

但確實“漲得高了一些”,

希望投資者回歸理性,

希望愛爾眼科股價能夠隨基本面的成長而穩定成長。

創業板 =“神創板”,

自此威名遠揚。

而至於爲什麼會出現這樣不理性的情況?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統計,

10月30日總計4.34億股的成交量中,

散戶投資者成交量佔據97%,

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和保險均按兵不動

機構投資者累計買入1142.95萬股,

佔市場比例爲2.63%。

證券投資基金、社保基金、保險等未參與買入,

券商自營和理財買入115.25萬股,

QFII合計買入0.52萬股,

其他一般法人合計買入1027.18萬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25.26萬戶個人投資者參與買入,

合計買入4.23億股。

買入股數在5萬股以下的戶數佔比99.56%,

買入股數佔比86.31%;

買入股數在1萬股以下的戶數佔比97.22%,

買入股數佔比60.08%。

誰說小老百姓就不懂科技了?

買起股票來可一點都不含糊。

中國新聞社的記者當天一大早蹲守營業部,

記錄下瞭如下一幕:

“要買也只能在開盤那會兒,

對於散戶來說,

現在再跟進的不是瘋子就是賭徒!”

李女士告訴記者,

她和朋友在開盤時一起買入,

打算持股觀望。

“這種暴漲說不定能持續幾天,

一旦情況不對,我會立刻以跌停價賣出。

聽聞此話,

坐在李女士身邊的老大爺開始勸她還是儘早拋出,

“還是小心點好,當年我的中石油就愣是沒有跑掉。”

不得不說,

你大爺始終都是你大爺。

爲什麼一定要打新科創板?最開始參與創業板的,確實都賺了

05

2019年,

創業板十週歲。

眼下7月將近,

還不到喫生日蛋糕的時候,

一個新的弟弟(or妹妹),

在上交所,

正在快速被孕育當中。

創業板是個成年人了,

可以做個成熟的板塊了,

1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情,

它輝煌過也讓投資者和高管們暴賺過,

也瘋狂過出現了樂視 暴風這些負面的典型,

無數投資者含恨離場。

10年了,

當年那批炒創業板的股民,

是否也跟着成長了起來?

Who knows~

10年一大考,

一切都在不久之後得到驗證。

爲什麼一定要打新科創板?最開始參與創業板的,確實都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