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西湖小鴛鴦護衛隊由浙江野鳥會、杭州市鳥類與生態研究會組建起來了,志願者人數也從原來的第一批十七八人發展到現在的400多人,其中有熱心市民、學生、空姐。”江志說,“事實上,不光是小鴛鴦,西湖就是一個最好的生態區。

政在解讀 來源:杭州日報 文字:鄭暉

是一個關於成長、守護與愛的故事。

初夏伊始,位於西湖北里湖的野生鴛鴦大家庭喜事連連——4月26日清晨,今年西湖的第一窩小鴛鴦“山山”一家,出窩6仔,現存4仔,出生後的第52天,山山家的4只寶寶成功飛上藍天;6月13日早晨6:30,今年的第13窩小鴛鴦在斷橋荷區圍網外亮相,共有11只寶寶,這一家被命名爲“天天”…… 今年,西湖裏共出生了13窩野生小鴛鴦,總數102只。

“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癡情的鴛鴦和溫潤的江南本就應該互相成就。

第一躍 小鴛鴦的成長路途從西湖開始

春水滿江南,三月多芳草。每年的暮春,西湖的水域裏鴛鴦或在荷葉間遊弋覓食、追逐嬉戲,或在岸邊展羽、跳躍;時而是暖融融的抒情寫意羣集,時而是幽藍色調的形單影隻,早已與西湖的青山綠水相映成趣。

鴛鴦,又叫中國官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俄羅斯等地,在國內繁殖於我國東北北部、內蒙古,在南方越冬。

早在2005年,西湖邊就首次發現了鴛鴦留守繁殖的蹤跡,可惜雛鳥都沒有成活下來。隨着民間野鳥保護人士的關注和西湖本身生態環境的改善,每年野生鴛鴦的繁殖數量不斷提升,西湖成爲鴛鴦、小鸊鷉、黑水雞等水鳥繁育下一代的理想家園。

“2017年上半年,我在西湖水域拍攝候鳥時,就經常能發現很多隻鴛鴦留在杭州過冬。”浙江野鳥會副理事長、西湖小鴛鴦護衛隊隊長東斯回憶道,“可現在杭州整年都可以見到野生鴛鴦,似乎顛覆了我們對‘鴛鴦是杭州的冬候鳥’的認知。”

小鴛鴦們從出生,成長,起飛,擇偶到繁衍的每一個過程,都要面臨自然選擇、經歷很多挑戰。

“杭州北山街的梧桐樹是鴛鴦媽媽繁殖的首選地。”西湖小鴛鴦護衛隊志願者章小姐告訴記者,鴛鴦一般會找樹洞產卵,對樹的高度、樹洞的深度、洞口的朝向等都有要求,要找合適的“產房”很不容易。北山街的梧桐樹離湖很近,新出窩的小鴛鴦大多集中在這裏。

它們成長的第一項挑戰就是:堅定信心,猛然一躍。

破殼而出的小鴛鴦剛出生幾個小時,便要經歷一次驚人的冒險——它們需要到水裏進行第一次覓食。鴛鴦媽媽已經下水了,在西湖裏轉着圈等待着,併發出叫聲呼喚孩子們。這時,樹洞裏的雛鳥要先爬出樹洞,它們用小爪抓緊樹幹,不斷向上攀登抵達洞口。

看到廣闊世界的第一眼,鴛鴦寶寶們就被嚇壞了,它們的巢穴距離地面大約有4—8米高,然而這時的它們並不會飛。鴛鴦媽媽在湖裏朝着樹洞的方向一聲緊接一聲地呼喚着,雖然樹高危險,但鴛鴦寶寶們知道必須跳下去。毛茸茸的雛鳥,從樹洞一躍而出,重重落在北山街的青石板上。一旦一隻雛鳥成功落地,其他雛鳥就會緊隨其後。循着鴛鴦媽媽的叫聲,一隻接着一隻的鴛鴦寶寶穿越北山街、飛躍入湖中,緊緊依偎在媽媽的身邊。小鴛鴦們只有進到水裏,纔算暫時安全,它們進入水中,就像魚一樣自由自在。

現在,它們可以喫第一餐了,剛出生一天左右的雛鳥,已經戰勝了生命中最大的考驗。

“小鴛鴦們的成長如同升級打BOSS,能順利下水纔算出了‘新手村’。”章小姐說。

成長的路途艱辛又曲折。接下來,游泳、覓食、飛翔、對抗天敵,這些都是它們適應大自然必備的技能。夜鷺、流浪貓、松鼠都是它們的天敵。在這個過程中,上演了一出出松鼠鑽進鴛鴦窩偷蛋、母鴛鴦擊退水蛇保護小鴛鴦、鴛鴦媽媽和五隻松鼠幹架、“滿滿”一家拾遺孤、鴛鴦媽媽把小鴛鴦“推”下水的各種故事……故事裏有溫情和喜悅,也有激憤和憂傷。

而更多值得細品的,則是鴛鴦與人類的故事。

齊相守 此人、此城與鴛鴦們相映成風景

杭州有這樣一羣頗爲著名的“守護者”——西湖小鴛鴦志願守護隊。

2007年5月12日,金沙港社區的章阿姨在家門口發現了一些新鄰居——1只雌鴛鴦和她的8個孩子。章阿姨說,這一家鴛鴦是纔到西湖邊落腳的,以前沒見過,小傢伙纔有半個拳頭大,毛茸茸的,很可愛。

章阿姨說,沒幾天,來了幾個小青年,抓走了一隻小鴛鴦,另外一隻又不明原因地死亡了,小鴛鴦只剩下了6只。

浙江野鳥會在確定消息後,迅速成立一支志願者隊伍,從5月31日起,每天的早6點到晚6點,志願者們分兩批守候在小鴛鴦的身旁,一步不離。看護行動進行了45天,6只小鴛鴦漸漸從拳頭大的小絨球,長成了羽翼豐滿的飛行健將。53名志願者和野鳥會會員記錄下了鴛鴦們每天的活動,匯成一本《西湖鴛鴦日記》。

事實上,這只是故事的開始。

東斯說:“2017年時,我又目擊到有外地來的遊客拿餅乾引來一隻鴛鴦寶寶,並抓住了它,當時就想,來杭州的遊客這麼多,我們應該做點什麼來保護這些杭州的‘新市民’。”

於是,西湖小鴛鴦護衛隊由浙江野鳥會、杭州市鳥類與生態研究會組建起來了,志願者人數也從原來的第一批十七八人發展到現在的400多人,其中有熱心市民、學生、空姐;學校、社會團體,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支隊伍中。每到節假日,大學生、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孩子們都佩上志願者袖章,在北里湖周邊守護鴛鴦寶寶,向遊客科普野生鴛鴦的生活習性,倡議對小鴛鴦最好的愛護就是不打擾。六一兒童節當天,學軍綠野假日小隊的小志願者們做起了整齊的科普展板,提示帶孩子來遊玩的家長們愛護鴛鴦,科學觀賞。

“今年4月26日在西泠橋東北側鏡湖廳公園沿湖一棵柳樹上發現的‘山山’一家,出窩6仔,現存4仔,至今日第52天,4仔成功飛翔。”志願者大陸6月16日在朋友圈寫道。大陸是西湖小鴛鴦志願守護隊的核心成員,他家住孩兒巷,從發現第一窩小鴛鴦起,他每天5點不到,就會到西湖邊,有時候白天會回家喫個午飯睡個午覺,也有時候一天都在西湖邊,直到7點多,小鴛鴦回家,他纔會回家喫飯。他說,自從發現小鴛鴦後,像他這樣作息的鴛鴦護衛隊志願者,還有許多。

這52天來,大陸和400多位志願者一起,守護着西湖的鴛鴦。據大陸統計,至今西湖共出生了13窩小鴛鴦,總數102只。而去年,西湖共出生10窩小鴛鴦,總數60只左右。

爲了方便辨認,這13窩小鴛鴦,被起了名字。大陸說,野鳥會的幾位會員和愛鳥人士一起定下的命名規則,取自孤山上“西湖天下景”亭子上著名的楹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喏,這一家是秀秀。那一家是明明。”大陸教記者如何認分辨,“‘秀秀’一家個頭大小都差不多,個頭有大有小的是‘明明’一家,其中有一隻是竄窩的。”志願者們不但對鴛鴦寶寶們如數家珍,還把它們當自家人來疼。

6月14日,志願者倪鶯在觀察的時候發現一窩剛出生的小鴛鴦在下水的過程中,其中一隻掉了隊,走錯了方向,並掉進了房子與山體之間半米寬的夾縫中。倪鶯二話不說兩次下到兩米深的深溝中找到了這隻懵懵懂懂的小鴛鴦。“我就沒有多想,覺得它和人一樣是一條生命。” 倪英說。

東斯在朋友圈留言:從倪鶯身上看到了正能量的發揮,體現了當代年輕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守護西湖鴛鴦,除了民間組織,也離不開官方的護持。

西湖水域部門的“愛心橋”的搭建,是爲了讓鴛鴦們可以順利地進入荷區找到豐富的食物;園林部門在修補梧桐樹時,看到有鴛鴦築巢的痕跡時,在不影響樹幹生長的前提下,選擇了不打擾;林業和野生動物主管部門也多次對小鴛鴦的守護進行協調……

不打擾 是最好的保護

“不打擾是對野生動物最大的溫柔。”這是東斯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西湖小鴛鴦護衛隊護衛的是什麼?是不讓人類打擾野生鴛鴦的生活。事實上,近年來,儘管留在西湖的鴛鴦越來越多,但是傷害它們的事件也時常發生。除了外地遊客爲滿足一時的好奇心伸手抓捕,很大一部分傷害來自人類的“愛心”投餵。一些夭折的小鴛鴦腸胃裏充滿了火腿腸、瓜子、薯片等食物,這令人痛心疾首。

“我們最常做的就是勸說大家不要隨意投餵。”東斯說,“投餵的必然是人工食品,這對小鴛鴦的傷害是致命的。”鴛鴦們有自己的食譜,人工食品會對它們的腸胃造成傷害,另外因爲食物來得太過容易,讓他們逐漸喪失判斷天敵的能力。“它們被天敵傷害,我們管不了,但人類的不文明行爲我們必須要制止。”

而對於一些市民、遊客的不文明行爲,只能以勸導爲主。“其實許多人是好心,但他們不知道這是有害的。經過媒體的宣傳,西湖管理部門多處設立提醒標誌,情況會好很多。” 對此東斯有着豐富的經驗,“大部分人還是聽勸說的,遇到不明事理的,我們也不爭論,把鴛鴦們趕走就好了。”

“我們的管理部門同樣也是以不打擾爲原則的。”從事動物研究20餘年的專家,杭州市動物園副園長江志對此深表認同。

對於西湖的保護,江志更多的是從大生態的角度來考慮。他從2008年全國高考作文題說開去:

海龜和老鷹

有個好心人在海邊發現一隻小海龜從沙穴裏往出爬,這時過來一隻老鷹要抓小海龜,遊客把小海龜護送到大海,把老鷹趕走。這時一羣海龜從沙穴裏爬出來,爬向海裏,原來這隻小海龜是個偵查兵。等好心人走後,馬上來了一羣老鷹。根據此發表議論,自擬題材。

這雖然是2008年的考題,但至今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保護鴛鴦,就要給它們戰勝一切野外困難、適應大自然挑戰的能力。”江志說,“事實上,不光是小鴛鴦,西湖就是一個最好的生態區。自然界有自己的法則,對於所有野生動植物,不打擾是最好的守護。”

“你看如今西湖邊的松鼠,事實上以它們的體型,屬於過胖型,它們的血脂和血糖肯定偏高。這就是遊客們投餵的結果”江志說。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杭州市民的生態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當他們遇到野生動物需要救治時,懂得求助專業部門。“我們在每個城區都設有野生動物救助站。”江志說。

另外,江志還提醒市民:“不建議大家去市場上買野生動物放生或者送來動物園,因爲這會形成市場,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比任何動物都要聰明,人們從自然中汲取力量、發明工具、發現規律爲己所用,“人類已經走出很遠了,是時候考慮一下其他的物種了。”江志感慨地說。

自然永遠都是光影最美的基色,而那展翅翱翔於天際的精靈在殘酷的自然與人類的相處下見證着生命的偉大。

記者手記

故事很長很豐富,裏面有自然的選擇,有小鴛鴦奇異的探險,有人類對小鴛鴦的瞭解與共存,也有人類的自治和管理。在各種關係中,和諧與友善是主題。故事沒有結束,並且還會繼續寫下去,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主導着故事的發展方向。

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所以更需要理性加以維繫,就像頭頂上的陽光,讓我們感到踏實。

很難想象,很多年之後,我們的孩子只能在標本室看到那些自然的精緻的造物,那是怎樣一種遺憾。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鳥類其實和我們人一樣,都是時間的產物,裏面凝結着億萬年漫長進化造就的奇蹟,更是情感與愛的產物。它講述候鳥終生不止的飛行,它們並不追求意義,只是對自然的一種高貴的遵從。這值得人類向它們致敬。

人與自然的和諧故事,時時在杭州上演:有人會花了幾年時間,在同一個角度拍下的不同時節的同一棵樹;有人會欣喜於西湖裏的第一朵荷花的綻放,靈峯上第一朵梅花的盛開;也會舉全市之力開展“五水共治”、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杭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無不浸潤着杭州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對大自然的深情,如同晨曦般清新明朗。正如守護西湖的管理者所言:西湖這樣美,是因爲對她的生態保護,沒有一刻是止步不前的。

剛剛結束的2019世界環境日,主場就在杭州,這是向世界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現杭州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難得機遇、重要載體,也是向世界展現生態文明建設中國方案、杭州樣本的良機。

當鴛鴦們展翅起飛,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意識到一個博大的世界正與自己共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