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样的兰大争取到更多加入国家计划的机会,如深度参与子午工程研究、引力波研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太极计划和泛第三极研究等国家行动,牵头搭建了一个包括五大洲27个国家173所大学在内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组建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智库,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等一系列交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仅2018年,兰大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孔雀东南飞",曾经感人至深的爱情传说,缘何演变成兰州大学令人扼腕的人才景观?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提起兰大,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中国最憋屈的大学"。建国之后的兰大风光一时,学宗硕儒云集,很多学科实力堪与清北比肩,甚或赶超。然而90年代初期几年,兰大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给大家造成了很深的"印象"作用。实际上,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25年间调离人数只有600余人,远不是坊间传说或个别专家所言的再造一所兰大,而且引进人才已经接近2000人,是调离人员的3倍,并且即便是只看调离人员,平均每年也仅仅20余人,不到在职人数的1%,本属于正常人员流动,在东部高校当中也是不能再正常的正常现象,可是依然长期造成整个社会对兰大的认知偏差。在很多人心目中,经历阵痛的兰州大学如一颗启明星——开启一个时代的黎明,却又在一定时期内,相较于东部同层次大学,步伐走得不够轻快。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近些年来,远离世人目光的兰大重整旗鼓,焕发出了全新生机。在各个领域,兰大的声音都多了起来,自然指数排名稳居前列;教师中入选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的人数上升;筑巢引凤的热情呼唤传遍海内外……即使再迟钝的人也看得出,兰大变了。

此前在加拿大国家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加速器实验室工作的刘志毅,事业卓有成绩、生活安逸稳定,却在拒绝国内不少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邀约之后,加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该校2018年海外招聘全职来校工作第一人。

刘志毅的过往人生中没有一丝"西部"的影子,但刘志毅的选择在兰大并非个例。

33岁的年轻教授董世辉,去年还身处国外知名高校,从事化学生物学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众多"橄榄枝"中选择了兰大化学化工学院,如今正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进行天然产物的酶学催化机制研究。他的妻子罗尚文同样如此。

丹麦科技大学核技术中心终身教授侯小琳,是全丹麦第一位华人教授,他半生的事业与家庭都在国外,却义无反顾于去年加盟兰大核学院,倾力组织搭建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方向的特色研究平台。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教授贺金生,去年加入兰大,任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原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丰原,于今年4月被正式任命为兰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

数据显示,仅2018年,兰大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蓦然回首,今时今日的兰大与印象中那个"入不敷出"的兰大竟早已相去甚远!原来孔雀不仅可以"东南飞",还可以"西北流"!

扎根西部广袤而贫瘠的土地,坚守奉献,这是兰大服务国家战略的特殊使命,也是其身为一所高等学府所面临的额外挑战。区位、经济劣势,则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更大的投入、更复杂的改革,才能和其他高校站上同样的起跑线。老一辈坚韧不移守护兰大的情怀与担当,正与兰大本身的精神品质一脉相承!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然而,今天我们不讲情怀,只看事实。究竟是如何"一把火",点燃了兰大"近者悦,远者来"的熊熊势头?

首先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关注,西部地区经济体量虽小,却不可或缺。在某种意义上,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标志性大学的兰大,再度辉煌是必需,亦是必然。

当然,没有一把好柴,即便这"火苗"再凶猛,也难逃熄灭的命运。兰大不但遏止了人才队伍的非正常流动,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人才规模的根本原因,还在其自身的改革。

2016年,兰大树立起"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从政策支持、科研环境、条件改善、待遇保障等方面持续改革,厚植人才成长沃土。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首先,主动接受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三个主动"观念及战略深入人心。

甘肃从东到西一千六百多公里,是"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兰州是其上重要的节点城市,是东西域文化的交汇界面。结合区位的自然禀赋、独特的历史沉淀,兰大的很多研究领域,如历史文化、地球大气环境的演变和演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等都与"一带一路"联系起来,形成鲜明优势。这样的兰大争取到更多加入国家计划的机会,如深度参与子午工程研究、引力波研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太极计划和泛第三极研究等国家行动,牵头搭建了一个包括五大洲27个国家173所大学在内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组建了"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智库,成立了祁连山研究院等一系列交叉研究机构……

丰富而广阔的事业平台,令学者们"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

"(兰大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多个野外台站,这是获取一手数据、做出一流成果的保障。在这里做研究接地气。"贺金生教授如是说。

计划在中亚开展相关研究,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授正逐步打造"一带一路"天气气候灾害的预报预警系统,使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科研红利。

这样的兰大,真正是西部的兰大,是国家的兰大!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其次,兰大在"人才建设"上一改传统规则,构建人才"小绿洲"。如下放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权力,释放学院活力,对学院实行引进一个人才奖励一个高级职称指标的措施。尊重教师的有效劳动,鼓励在技术推广、政策咨询等方面做贡献,并将这些贡献纳入职称评聘、年终考核和聘期考核,确保"劳有所获";原本扶贫工作是很难量化的,资源环境学院陈兴鹏教授在精准扶贫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工作量作为年终考核的成果以及评优评奖的依据,在绩效工资方面获得了奖励与认可。打破现有人才资历年限壁垒,设置青年教授岗位,考核通过后聘为教授;对引进的年轻人才设置青年研究员岗位,鼓励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师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进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员。

再次,兰大还用热情服务打消人才工作的后顾之忧。为引进人才提供周转公寓,精装修拎包即可入住;依托附属医院的优势,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附属学校,改善职工子女就学环境……用一项项暖人心的工作加强人才的归属感。

关于兰大发展的原因,兰大严纯华校长的一句话可谓最凝练之语,"国家找回了我们,我们找到了自己"。

此外,兰大还有很多新面貌值得关注。校友工作全面提速,运行机制日趋规范,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凝聚力显著提升,社会基金捐赠额度不断刷新纪录。今年5月8日,兰大新加坡校友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建出席现场。省级一把手出席一所高校的海外校友会成立仪式,这在全国只怕绝无仅有!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真正自信、强大的人内心没有壁垒,兰大正在逐渐形成如此风气。校园文化景观全方位提升,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加快改善,全体师生形成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心齐、气顺、劲足,想事、谋事、干事的事业发展氛围非常浓厚。有一句话这样说,"兰大是中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最好的学校。"

虽然焕新了很多,但兰大有一点是至始至终没有变的——浓厚的学术氛围。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学科稳居前1‰;化学"一门六院士"的神话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3人入选2018年国家杰青,在全国排名第12位,前面还存在几所高校并列的情况。最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塔平台发布的相关动态下,点赞最高的前十条评论中,九条与兰大有关。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昨日之日不可留,虽然过去的兰大失去了很多,但好在兰大及时从低谷中苏醒,痛定思痛,主动作为,力求改变。经此波澜起伏,兰大"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更添新内涵,在未来的道路上定会指引兰大走得更稳,更久远。

聚焦兰州大学"孔雀不再东南飞":国家找回了兰大,兰大找到了自己

关注“高校与科研”,获取更多关于大学的原创解读!

注:图片来自兰州大学官网;部分素材来自中国教育在线对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的采访《我愿做兰大发展的催化剂》、新华社《兰州大学构建人才"小绿洲"调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