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焦雄屏說,“田壯壯是‘第五代’最後的防線”

集結於20世紀80年代的“第五代”導演,他們用自己的作品積極介入現實,表達着人道主義的理想和美學批判的自覺,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和使命感。

時至今日,“第五代”成了一個時間集上的概念,其精神意義已不復存在。在電影市場轉型的背景下,“第五代”導演也跟着紛紛轉型,變得急功近利,在搶奪票房的同時也失了曾經的文化擔當。

可唯獨田壯壯導演是個例外。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田壯壯導演

身爲“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田壯壯在八十年代憑藉電影[獵場札撒][盜馬賊]名聲大噪。遼闊的草原,蠻荒的遊牧,原始的宗教崇拜,這些原始而生猛的視覺元素出現在他的電影裏,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盜馬賊](1972)豆瓣7.2,IMDb7.1

可是從九十年代起,田壯壯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拍電影,直到2002年纔再執導筒,翻拍了費穆導演的經典電影[小城之春]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小城之春](2002)豆瓣7.2

如果說[小城之春]宣告了田壯壯的迴歸,那麼下一部作品[德拉姆]則表明了田壯壯電影創作的初心未改。在時代大潮下,他不爲外物所動,堅持着電影中的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因此,[德拉姆]也成了他電影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004年,田壯壯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德拉姆]。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德拉姆](2004)海報,豆瓣8.1

對於當年[盜馬賊]戲裏戲外帶來的信仰失落,田壯壯在[德拉姆]中又找了回來。

[德拉姆]的取景地在雲南、四川、西藏境內的橫斷山脈,鏡頭對準了當地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在開機前,田壯壯曾進行了爲期4年的實地考察,親自感受那裏的人和生活,既爲收集資料,也爲修身養性。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影片的開頭是一連串的寫意空境,雲霧從羣山間緩散開,寧靜的丙中洛村落剛下過雨,地面潮溼,馬兒悠閒地踱步經過。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與仙境般的景色形成鮮明反差,當地略顯破敗的建築也在提醒着觀衆,這是一個隔絕了物質文明衝擊的地方。

如散文詩一般的開場後,電影從雲南的丙中洛村落一路到西藏的察瓦隆小鎮,記錄下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每個人坦誠地面對鏡頭,關於命運,關於信仰,關於愛與傷痛,他們娓娓道來,毫不遮掩。字裏行間表現出當地的民風民俗、價值理念、人文思想、家庭結構,以及宗教信仰等。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丁大媽家裏有來自6個民族的15 口人,信奉着兩個不同的宗教,大夥聚在一塊喫飯的時候,能聽到好多種不同的語言。可是語言的障礙,信仰的不同,文化的差異這些因素都沒有影響他們正常生活,仍然其樂融融。

丁大媽還談起當地的旅遊業,說現在遊客越來越多了,她乾脆借錢蓋了座大房子,爲觀光者提供住宿的地方,還特地購買了客人愛喫的苦芥。她沒有把這件事當作一個牟利的手段,僅僅是在爲他人着想。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104歲的老奶奶卓瑪用纔在歷遍人世冷暖後,才能淡然地對着鏡頭說出:“做人要做個剛強的人,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

傈僳族一位84歲高齡的牧師,在接受採訪時,他的妻子已去世兩年多了,談到當年入獄的事情,他說,“我知道她不會嫁給別人,只要她知道我還活着,她就會一直等着我”。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說完後,老人的眼裏噙滿淚花,可也能看到那眼神背後,分明還有幾分自豪和堅毅。

34歲的藏族趕馬人正多,他的馬在運送貨物的時候不幸被石頭砸死了,他非常傷心。因爲在他眼裏,那不是牲口,更像一位老友,或是一位親人。他說,“每次用鞭子抽打馬的時候,其實心也很痛”。

後來,他又買了一匹與原先那隻極其相似的馬,並且取了一樣的名字。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影片採訪了十多個居民,他們的講述情真意切。儘管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精神世界卻比現代社會的人更加豐富而純潔,活得自在而豁達,這就是信仰的力量

如田壯壯所描述的:“居住在這裏的民族,就像高原的山脈一樣,不卑不亢,充滿了神奇的色彩,與自然和諧地並存。我們這些從外邊來的人,只能仰視他們、欣賞他們、讚美他們。這裏能夠給你一種力量,一份祥和及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並不會因爲你的讚美而改變自己”。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這些未被都市文明所裹挾的居民,又何嘗不是田壯壯本人呢?在時代和資本的洪流下逆勢而行,田壯壯仍然堅守着本心,以電影的語言訴說着自己感受,記錄着生命的痕跡。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德拉姆]傳遞出的人文關懷,超越了地理位置和風土特色的侷限,能夠把每一位生活在現代社會里的人,帶到一個世外桃源,進入另一種精神狀態。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德拉姆]在2004年的翠貝卡電影節進行首映後,獲得了美國媒體一片盛讚,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向田壯壯發去賀電說,“我被你的影片震撼到了,除了像詩一樣美的畫面,更是一種永恆的歷史教材,能夠向世界展示那個地區不同文化和宗教的融合統一”。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從[德拉姆]中,我們能體會到,紀錄片不單單是影像,它還可以是一種主觀表達,甚至是一種社會影像檔案用來記錄下那些可能會消失的人和事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田壯壯導演堅信,“風景和生活也是可以記錄和表現的”。它們組成了日常的片段,承載着人文情愫的觀照,在被拍下的那一瞬間,還包含了情感和歷史的厚重感。他說,“我只是想在那裏的語言和文化被替代之前,把它記錄下來”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在[德拉姆]裏,清晨的薄霧、雨後的彩虹、湍急的江水、舂米的水聲、草場上的引吭高歌、教堂裏傳頌着的四部和聲,這些都成爲了永恆。從這個意義上講,[德拉姆]成了一個保存和延續時間的載體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田壯壯在喧囂與功利的商業環境下,以一種近乎於執著, 近乎於虔誠的態度對待電影。他始終將電影作爲看世界的眼睛,關注着當下的人與環境。他拒絕了那些戲劇化的衝突,用電影留住了時間。

定格時間,留住經典。

在不久前結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擁有186年悠久歷史的瑞士高級製表品牌積家設立的“積家電影人榮譽獎”,頒發給了田壯壯導演,以表彰他多年來爲電影事業所奉獻的一切。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田壯壯導演接過了那枚象徵着影人精神傳承和不滅靈感,背刻有本屆影節標誌的定製Reverso腕錶。國際著名演員阿曼達·塞弗裏德(Amanda Seyfried)、上海國際影視節中心副主任兼上海國際影視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童穎、積家全球首席執行官Catherine Rénier共同見證了這一榮譽時刻。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左起:阿曼達·塞弗裏德、Catherine Rénier、田壯壯、童穎

田壯壯導演一直以來的電影理念,也與積家不謀而合。致力於“定格時間,留住經典”, 積家贊助上海國際電影節,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精力修復經典電影,盡全力搶救被損壞的老電影,只爲抓住歲月中那些淡退失色的鏡頭,至今已合作第九年了。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積家曾修復的電影(左起):[窗外](1973)、[新不了情](1993)、[畫魂](1994)

2011年啓動該項目,推動電影遺產保護和文化傳承。2014年起,上影節爲此專門設立“4K修復經典單元”,展映最新修復作品。今年,由上海國際電影節與積家合作修復的影片是侯孝賢導演的[海上花]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海上花](1998)豆瓣8.2

積家大使倪妮還爲積家電影修復項目的最新成果[海上花]拍攝了一支短片。跟隨着她的身影,走進一段重新生動的光影記憶,傾聽積家對電影藝術的傾心守護,與所有摯愛電影的人們共同目睹又一個銀幕傳奇的栩栩重生,就像視頻裏說的,“久遠,就成了永久。傳奇,也將被傳承。時間,守護這些記憶,讓它們重映光輝過往。”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國際著名演員Nicholas Hoult受積家之邀首次來到上海,並出席了積家修復版經典電影[海上花]的首映觀摩。Nicholas Hoult佩戴的是積家超薄大師系列月相琺琅腕錶,映照深沉藍色,與他的一身藍色造型無比相稱。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國際著名演員Amanda Seyfried,也是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積家特邀的尊貴來客。一位從汝山谷大工坊遠道而來的製表匠人,帶她徜徉於時間的精妙世界,親自感受時計的非凡魅力。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Amanda Seyfried(右)

在閉幕式上,積家中國董事總經理金明達(Maxence KINGET)先生攜手著名演員李夢,走上閉幕式紅毯及頒獎典禮舞臺,爲這一次時計與光影的璀璨相約,添一曲餘韻綿長的動人尾聲。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獲得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的是雷薩·米爾卡里米(Reza Mirkarimi),他從積家中國董事總經理金明達(Maxence KINGET)先生手中,接過積家特別定製的Reverso翻轉系列腕錶,成就這一場電影盛事的最後一個高光時刻。腕錶背刻的那一枚本屆影節最佳導演獎標誌,也銘刻下這位非凡影人對光影藝術的不懈付出。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雷薩·米爾卡里米(左)& 積家中國董事總經理金明達(右)

15年前,他用電影留住了即將消逝的文明

當積家遇上上海國際電影節,兩種藝術於此交織,兩份靈感彼此映照

一年一度時間與光影的隆重相遇。 從開幕紅毯的高光時刻,到慈善晚宴的繁花祕境,我們跟隨影人與明星的腳步,聆聽高級製表的匠心之語,欣賞奢華時計的精準之美,更探討光影記憶的過去與未來。

時間變化莫測,但是有了積家,它變得觸手可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