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馬未都來濟南:我是山東人,年輕人多聽父母話少走彎路

文 | 楚洋洋

“我父親祖籍山東榮成,母親祖籍山東利津,所以我也是山東人。”29日下午,收藏家馬未都來到泉城濟南出席“以傳統致未來”主題活動,面對臺下衆多“山東老鄉”,他這樣介紹起自己。無論是在演講開始前的記者見面會,還是在“以傳統致未來”主題活動的演講中,馬未都說的話都圍繞着傳統文化、博物館、教育等幾個關鍵詞。

收藏家馬未都來濟南:我是山東人,年輕人多聽父母話少走彎路

活動開始前,馬未都在媒體見面會上接受採訪

隨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面對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的差異有不少疑問。“其實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部分內容感到親切、溫暖,就是我們內心世界對自己的認可。”馬未都說,以家庭爲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有不同於現代家庭的積極一面,比如其對家風的要求比較嚴,強調規矩,更重視道德、禮貌的養成 。過去,孩子在行動前往往先聽父母的意見,現在卻不太願意聽,這是社會氛圍造成的,和孩子沒有多大關係。不過,“多聽父母的話,能少走彎路”,畢竟父母會真心地幫助孩子,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授給孩子。他認爲,傳統文化有利用性才能被保護好,成語大會、詩詞大會之所以熱度這麼高,與傳統文化要素被認可有很大關係,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向傳統文化靠攏。當然,“對於傳統文化精髓,我們不能強迫別人去吸收”。

收藏家馬未都來濟南:我是山東人,年輕人多聽父母話少走彎路

馬未都在活動現場發表演講

作爲國內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的創辦者,馬未都對博物館和文物收藏領域的問題談了不少個人看法。“我爲什麼做博物館呢?因爲博物館是歷史的標高,歷史走過的痕跡在博物館中可以體現。”馬未都說,文物積累起來才更有價值,博物館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公衆,讓公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文化,在專業研究者與公衆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博物館裏的文物可以幫助人們提高對歷史的認知,而對歷史看得越深,對未來的認知越可能趨於正確 。“我做博物館其實是一個偶然,我們這一輩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只不過我們的機遇很好。”

“私立博物館目前是作爲國有博物館的補充。”馬未都說,不少中國買家去國際市場買文物符合經濟規律,總體上是件好事, 而現在相對於國內博物館,國外不少博物館都是綜合性的博物館,裏面全世界的藝術品都有呈現。馬未都還透露,觀復博物館北京新館正在建設中,距離竣工還有3~4年 其面積約4萬平方米,屬於中型偏大的博物館。

教育是全社會都很關注的問題。馬未都在回答現場提問時說,無論是採用更重視孩子自身感受的“快樂教育”,還是踐行更重視孩子未來的“競爭教育”,更重要的是關注孩子自身的情況,要有利於“完善人格、養成道德、對社會有貢獻”,正確地認知自己比正確地認知社會重要。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爆料請聯繫電話:15066691296,郵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家馬未都來濟南:我是山東人,年輕人多聽父母話少走彎路

↓↓↓點擊標題閱讀

濟南一市民換個5元空調配件被收870元 維修工:市場價就這樣

學校女老師未報備懷孕被罰 校方:執行規定不規範,撤銷文件

垃圾分類逼瘋上海人?別笑!山東這3市即將開始垃圾分類!

只是擼串兒喝扎啤?山東人需要怎樣的夜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