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杏玲一家人。

大洋網訊 “沒事的,我能堅持,不要打擾醫生護士了。”9月16日晚,颱風“山竹”肆虐之際,一名懷着雙胞胎的臨產孕婦硬是挺着大肚子,冒着風雨,和家人一起,在齊腹深的積水裏蹚了200多米去醫院待產。

她本可以叫衝鋒舟和醫護人員護送到醫院的,但她說:“颱風天,醫護人員很忙,我不能佔用醫療資源。”這位堅強的媽媽就是麻涌醫院婦產科醫生張杏玲。

翌日清晨,她的一對龍鳳胎在麻涌醫院呱呱墜地,夫婦倆給孩子取了頗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哥哥叫“山山”,妹妹叫“竹竹”。

蹚水200多米進入醫院

9月15日晚,東莞已感受到來自“山竹”的狂風,從醫9年的張杏玲在家裏待產。4天前,她剛下臨牀一線,正式開始休產假,預產期至少還有一週。

“可是沒想到,16日白天就開始感覺肚子有動靜了。”張杏玲說。16日下午,颱風登陸,她和家人便做好了去醫院的準備。

當晚7時許,張杏玲和家人出門去醫院。他們從麻涌大盛村坐車到麻涌醫院附近,發現進醫院的路已被水浸了。當時受風暴潮影響,麻涌醫院發生水浸,最高水位曾達1米多,很多病患往來醫院都靠橡皮艇、衝鋒舟。

下車後,張杏玲提出蹚水進入醫院,遭到家人反對,他們勸她請求衝鋒舟和醫護人員的幫助。“我也是醫生,颱風天裏,醫療資源緊張,我不能佔用其他更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的資源。”張杏玲還安慰家人,“我是婦產科醫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把握。”

最終,她說服了家人。

彼時風大雨大,又停電,張杏玲一手拿包,一手拿着手電筒照明。家人則一邊撐傘,一邊扶着她,小心翼翼地蹚水往裏走。

“剛下水的時候,水深大概到膝蓋。”張杏玲說,“可走着走着,水越來越深,最深處已經沒到肚臍了。”張杏玲和家人咬着牙,走了差不多20分鐘,才走完那段200多米的水浸路段。“水深,也有點涼,走在水裏,肚子偶爾會疼。”張杏玲事後說。

進入醫院後,她也沒有叫急診室的同事幫忙,而是自己走到婦產科。“我們當時正在緊急處理一名危重症的病人,還有一名產婦在待產,颱風天急診很忙,我們科室部分護士被抽調到急診科幫忙了,留在科室的人手不多。”麻涌醫院婦產科副主任黃敏說,當看到張杏玲醫生衣褲透溼走進辦公室時,她嚇了一跳。

哥叫“山山”妹叫“竹竹”

“她當時的情況是可以請求衝鋒舟幫助的,她卻放棄了。”黃敏說,瞭解到張杏玲是蹚水而來的,醫護人員馬上給她做了身體的消毒處理,因爲擔心渾濁的積水會帶細菌進入宮腔,那樣母嬰都會比較危險。

9月17日早上,張杏玲剖宮產下一對可愛的龍鳳胎,這讓張杏玲一家人和她的同事們都非常開心。爲了紀念孩子們這個特殊的生日,張杏玲和家人給孩子取了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哥哥叫“山山”,妹妹叫“竹竹”。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