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世間一座山陵一道河谷,如果對民衆有益處,也應該嚴格地祭祀它,何況(木門)氣勢雄偉,能恩賜風雨,顯現奇異的跡象又能消災除禍,庇護民衆衣食,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尊者,就應該被當地人祭祀,世世代代不斷,本來是適宜的,這些理由就可以記錄下來,於是我就寫了。延佑四年秋八月王沂任嵩州(治所在今縣城)同知,不久登臨巍峨的三塗山,是日朝暉夕陰、雲蒸霞蔚,站在山巔之上,眼觀層疊羣巒,俯視湯湯伊水,作者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頗有去國懷鄉之意,寫下了這篇辭作。

原創: 黃鴻 嵩縣在線

元代《義應侯廟記》《遊三塗山辭》賞析

義應侯廟記

文/元.王沂

伊陽之西南二十里,有山屹然鬥起,曰木門。據山之巔,有屋數十楹,列峙其上,則義應侯之廟也。考於圖記(1),梁開平三年(2),卓見(3)靈跡,邦人祠之,自茲始。宋慶曆中(4),軍賊(5)張海陰誘(6)其衆謀掠茲邑,禱於侯,弗利,餘黨以故潰。熙寧(7)八年六月(1075),詔封今號,治其廟,含侈(8)而新之,後承事益䖍(9)。金季(10)毀於兵。大德中(11),知州事馮君(12)某守是邦,問所謂木門者,則鳩(13)樵牧宅蛇鼯(14),獨其遺址巍然榛棘間,乃慨然令曰,願建侯廟者聽,伊人不挽而同,併力營之,三月落成,棟宇㽎㽎(15),丹青相煥,以重神威,以報神賜。雨暘(16)疾疫,有禱輒應,歲連大穰(17),州以無事。延祐四年(1317)秋八月,會餘佐郡,耆老(18)相與,嘉侯之賜,而思馮君之美,懼(19)其後泯泯(20)也,乃具石請記其事。昔先王之法,有功及民,則祀之。又曰山川林谷邱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夫一陵一谷,苟有益於人,亦嚴而事之,況於雄深拔立,出風雨見怪物而能御菑(21)攘(22)禍,蔭芘(22)嘉穀,以爲一邦之鎮,則其食於伊人,世世不絶也,固宜是可書也,於是乎書。

註釋:.

(1). 圖記:方誌。(2).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3).卓見(xian):明顯出現。

(4).宋慶曆中:公元1043年前後。

(5).軍賊:有武裝的強盜。指北宋張海的農民起義軍。張海,北宋農民起義領袖。1032年郭邈山在商山(今陝西省-商縣)起義後,他在京西路(今陝西、河南省、湖北省交界處)起義,被推爲領袖。規模較大的是陝西商山張海等領導的起義 。1043年十二月,張海等在商山犧牲,起義失敗。

(6).陰誘:暗中誘導。

(7).熙寧:是北宋時宋神宗趙頊的一個年號,(元年:1068年 - 末年:1077年)共計10年。

(8).侈: 浪費,用財物過度。

(9).虔:虔誠。(10).金季:季,一個朝代的末期 ,金末。(11)大德中:元成宗年號,1301年前後。

(12).馮君:馮昭,時任嵩州知州。

(13).鳩:聚集。

(14).鼯:鼯鼠,哺乳動物,形似松鼠,能從樹上飛降下來。住在樹洞中,晝伏夜出。

(15).㽎㽎:tán,室宇深邃的樣子。

(16).暘:yang晴天。(17)穰:ráng莊稼豐熟。

(18).耆老:六十歲爲耆,七十歲爲老,這裏指六十歲以上有好品德,有修養的老人。

(19).懼:怕。(20).泯:消滅,喪失。(21).菑(zi)同災。(22).攘: 推,排斥:——斥。——除。

(22).蔭芘:遮蔽;庇護。

元代《義應侯廟記》《遊三塗山辭》賞析

譯文:

伊陽縣城的西南二十里,有一座屹立陡峭的高山,叫作木門(山)。在山頂上,有數十間房屋,整齊的座落在那裏,就是義應侯廟。

查看地方史志,在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已經有明顯的蹤跡,當地的人到此祭祀,從這時開始。

宋朝慶曆年中葉(公元1043年前後),武裝強盜張海,暗中誘導自己的屬下謀劃掠奪該地,在義應侯面前祈禱,跡象顯示不利於行動,因此他的部下潰散。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六月,朝廷下詔敕封現在的名號(義應侯),整修該廟,花費很多錢財,修葺一新。之後祭祀更加虔誠。

金朝末年,該廟毀於兵火。元德宗大德年間(公元1301前後),知州馮昭鎮守嵩州,詢問所說的木門,知道現在廟裏經常聚集些砍柴人、放牧人,居住些蛇和鼯鼠之類的動物。只有破敗的遺址還巍然地站在雜樹荊棘叢中,於是感慨地下令說,希望修建義應侯廟聽候調遣,那些人不攀扯一起努力,一起努力修建,三個月建成,室宇深邃,雕樑畫棟,重顯神態威嚴,報答神靈的恩賜。從此,求雨祈晴消除病災,有求必應,連年豐收,嵩州境內平安無事。

延祐四年(1317)秋天八月,適逢我輔佐郡守,聽那些有名望的老人們都誇讚義應侯的恩賜,進而想到馮昭知州的美德善行,恐怕事蹟以後消失了,就準備刻碑讓我撰文記錄這件事。

(我想)按照從前皇帝的法度,凡有功德惠及民衆的,就祭祀他。又說,山川河谷林木丘陵的出產,都是民衆應該利用的,不屬於這一類,不在祭祀之列。但世間一座山陵一道河谷,如果對民衆有益處,也應該嚴格地祭祀它,何況(木門)氣勢雄偉,能恩賜風雨,顯現奇異的跡象又能消災除禍,庇護民衆衣食,可以說是一個地方的尊者,就應該被當地人祭祀,世世代代不斷,本來是適宜的,這些理由就可以記錄下來,於是我就寫了。

賞析:

這篇文章,應該是王沂初到嵩州任職後,應約爲義應侯廟寫的碑記,行文以時間爲序,脈絡清晰,每個時段與廟相關事件敘述清楚,尤其對本朝整修過程描寫詳盡生動感人。行文敘議結合,有理有據,以理服人。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一個封建官吏的民本思想。

細讀文章,可以從中瞭解到五代至元代木門山的自然環境和義應侯廟的興衰變遷,也可以看出嵩州民衆的知恩圖報淳樸的思想感情。

文章結構嚴謹,語言簡潔明快,是一篇不錯的碑記。

2019.6.4

《遊三塗山辭》賞析

文/元.王沂

元代《義應侯廟記》《遊三塗山辭》賞析

登三塗之峩嵬兮,放意以肆志,遺紛濁而髙馳。覽天宇之宏大兮,哀吾生之安歸。

羣峯疊嶂,盤礴而纚屬兮,勃乎若森列之萬騎。煙橫翠掃,陽舒而隂歛兮,何變態之或異。飄飄乎若洪崖,浮邱拍肩挹袂兮,馭風騎氣而遊戱。

長伊清㵼於其下兮,晨霏夕靄摩蕩乎無際。波濤以為琴瑟兮,林木鬱其旌斾。白鳥翩翩而滅沒兮,聲寥寥其哀厲。欲訪鴻夷而追魯連兮,聊笑傲以遺世。

夕陽隠於林杪兮,映浮雲之霮䨴(dànduì)。分園廬之脩直兮,阡陌錯其棊置。禾黍離離而彌望兮,荒煙野草,莽蒼兮千里。

悲故鄉之遙遙兮,何其中之不自得而歔欷。又若放臣遷客登髙望逺兮,悲傷而流涕。嗚呼噫嘻,哀孰為之?樂孰為之?為吾能為兮,吾將焉悲?

譯文:

登上巍峨的三塗山啊,放飛思想來任意抒發感情,遺忘紛亂污濁的世事,任思緒向高遠馳騁。看着宏闊遼遠的天空啊,哀嘆我一生如何歸宿。

重重疊疊的山峯雄壯宏偉又連綿啊,像嚴正的騎兵隊伍而勃興。煙霞橫浮翠色漫漫,陽氣舒展陰氣收斂啊,有哪種變態和這不同?飄飄蕩蕩啊像洪濤般的山崖。

山丘像漂浮似的肩並肩拉着衣袖,駕馭着長風乘騎着清氣做遊戲一般。清清、長長的伊水流淌在它的下面啊,早上的雲霧傍晚的煙霞千變萬幻無邊無際。伊水的波濤聲像鼓琴撥瑟啊,漫山的林木鬱鬱蔥蔥像旗幟一樣。白色的水鳥翩翩飛舞遠去啊,幾聲尖利的聲音似哀鳴。想尋訪追尋鴻夷魯連這些英雄人物啊,姑且作爲笑傲姿態來避世隱居。夕陽西下將要隱藏在樹林的梢後啊!映照着滿天的浮雲。

修直的大路劃分出田園村舍啊,錯落的田間小路像棋盤放置在那裏。滿眼茂盛的莊稼啊,還有荒煙中的野草蒼蒼茫茫彷彿千里遙遠。悲嘆我的故鄉路途遙遠啊,怎麼能不自己哀嘆抽泣。

又好像流放的罪臣登高望遠啊,心情悲傷而哭泣。哎呀呀,誰能這樣悲哀?誰能這樣歡樂?如果爲我能悲哀歡樂成這樣啊,我將怎麼能悲傷呢?

賞析:

延佑四年秋八月王沂任嵩州(治所在今縣城)同知,不久登臨巍峨的三塗山,是日朝暉夕陰、雲蒸霞蔚,站在山巔之上,眼觀層疊羣巒,俯視湯湯伊水,作者觸景生情,感慨萬千,頗有去國懷鄉之意,寫下了這篇辭作。

辭作開首,從容不迫,登高望遠,放飛情思,忘卻世事,馳騁思想。正符合作者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的情懷。然而遙望家鄉,路途遙遙,不由想起自己將來的歸宿,心情轉而低沉,自然而然。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被三塗山美麗的景色所吸引,環顧四周,層巒疊嶂,叢林蓊鬱,煙霞明滅,千變萬幻,心情暢蕩,欲仙欲飛。

俯瞰三塗山下,清冽的伊河水悠然而過,水煙濛濛,了無邊際,湯湯濤聲彷彿琴瑟一般,縈耳動聽,再看看山風舞動叢林,幾隻白鳥尖叫幾聲飄然遠去,不由得傲然之氣頓生,直欲追慕前代名流,建功立業。但作者的思想沒有徹底跳出文章開首的一絲憂鬱,“聊笑傲以遺世”,流露出避世隱居的想法來。這種思想的出現,對於少年得志,一舉成名,想幹一番大事業,而現實是被派往深山荒涼之地的他來說,也算一種自覺不得志的表現。

於是流連時久,夕陽西下,浮雲升騰,阡陌縱橫,村落靜臥,滿眼的莊稼、秋草,茫茫蒼蒼,思鄉之情再次萌動。因而後文,直抒胸臆:“哀孰為之?樂孰為之?為吾能為兮,吾將焉悲?”觀文至此,似乎聽到作者輕輕的啜泣之聲。

辭作由上而下,由遠及近,匯景狀物,層次清晰;山川、水流、禾稼、飛鳥,動靜結合,畫面清麗。辭采飛揚,抒情自然,對於瞭解元代嵩州名山風貌很有幫助。

2019.6.18

(作者爲嵩縣歷史文化研究協會副主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