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见物见生活,这是近年来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理念,真正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19日下午,以传统工艺进社区为主的杭州工艺周活动正式启动。

最先开始的是“花开万户窗”剪纸进社区活动。杭州市武林街道非遗主题馆(下城区竹竿巷12号)内陈列的十多项非遗项目当中,窗户上的窗花特别引人注意,只要参与贴窗花上传微视频活动,网友就有机会获奖,奖品共有1000个,都由桐庐非遗保护中心提供。后期微视频还将进行公众投票评选,获前5名者将获得非遗传承人亲手制作的精美大奖一份。

这还不是全部,在武林街道非遗主题馆,浙派古琴、杭州话、杭州评话、都锦生、岳飞传说、定胜糕等杭州人耳熟能详的非遗项目分别在三层楼一一展示,参与的社区百姓从老到少都有。

武林街道文化站站长刘晓航说:“在非遗体验活动建立的初期,是希望老人来学,再教给他们的孙子辈。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反而孩子的好奇心对非遗的传承带来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于是我们抓两头带中间。”到现在,武林街道已经形成了全年龄无断层的体验模式,孩子、青少年、大学生、老年人都会来这里感受非遗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武林街道几乎每周都有非遗推广体验活动,每年参与非遗体验人数达到了3万人次,非遗逐渐融入了生活常态。

武林街道的非遗传承在这些传承人的努力下,日渐凸显出强大的力量。

宋月珍是盘扣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她的儿子继承了她的盘扣制作技艺,她两岁的孙女话刚说明白,却已经能够自己摆弄起盘扣来。家族传承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晓英先生和她的整个家族受到浙派古琴的熏陶,从直系亲属到旁系血亲再到亲朋好友,都或多或少掌握一定的古琴技艺,其中,这些亲属或从事者古琴相关工作,或开设古琴技艺教授课程,为浙派古琴的继承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对于这些居住在街道里的传承人大咖,武林街道邀请他们在武林非遗主题馆开设免费的体验课程,以一带二,以二带多,将传统工艺传递给更多人。

作为杭州文博会的新拓展部分,杭州工艺周的传统工艺进社区这一个活动。

工艺周包括多达10个子项目的活动,除了传统工艺进社区外,还包括了淘宝商城打造非遗“108匠”、“local·读城”行走计划,“传统工艺工作站”成果展等。

“互联网+非遗”新模式近年来一直被认为有助于解决传统工艺传承发展瓶颈问题。在杭州工艺周上,“文化诚信消费柜”正式上线,通过在杭州各大景区、地铁站、酒店、图书馆等人流聚集区放置的“文化诚信消费柜”,就可以观看影像视频、实物展示等,看到杭州传统工艺项目产品。如果有中意的,就可以在淘宝商城的“非遗108匠”店铺,买到部分可供销售的传统工艺产品。

作为杭州的金名片,传统工艺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中更有可为。从即日起到23日,选取服装设计与定制、植物染创意、非遗活化、创意手工Lab、创意行为体验等具有创意与互动体验的生活场景的空间作为读城点,市民和游客可以去了解整个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