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一年丁玲38歲,陳明25歲。陳明問丁玲:“你爲什麼愛我。

本文摘自:《淑媛》, 作者:小鹹 。

核心提示:1986年3月4日,去世。彌留之際,一次丁玲從夢中醒來,緊緊拉住陳明的手,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再親親我!”“你這輩子太辛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這個82歲的女人,爲愛勇敢一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愛人的溫暖中離開人世。

揭祕丁玲彌留之際的最後一句話:你再親親我

丁玲

劇作家陳明出版的書籍《我與丁玲五十年》,講述了自己與丁玲跨越半個世紀的風雨戀情。她,曾經被毛澤東稱讚爲“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她,一生糾結於文學、愛情與政治。她,一生經歷了4段堪稱“驚世駭俗”的感情。而在彌留之際,她對比她小13歲,陪她走過人生最後四十多年的伴侶陳明說:“你再親親我。”

22歲就憑藉《莎菲女士的日記》震驚文壇,作爲最早一批從國統區奔赴陝北的著名作家,毛澤東曾親筆爲她題詩,而描寫陝北新生活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更被譯成多國文字,並獲得斯大林文學獎。建國後,丁玲歷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文協(後改爲作協)副主席、中央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並被選爲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只是在伴侶陳明的眼中,她自始至終都是那位爲愛勇敢的潑辣女子。

你在一起,我變年輕了”

他的表演,她覺得自己很久沒有這麼激動過了。面對陳明的疑問:“你爲什麼愛我?”她回答:“和你在一起,我覺得自己變得年輕了!”無視“門第,資歷”,丁玲義無反顧愛上比自己小13歲的陳明。

1937年6月,剛到延安一個多月的陳明在中國文藝協會某晚會的話劇《母親》中飾演男一號巴威爾。他英俊的扮相、嫺熟的表演和抑揚頓挫的歌聲,贏來觀衆熱烈的掌聲,也擊中了臺下一個女子的心,那就是當時的中國文藝協會主任丁玲。她比他早一年來到陝北,作爲上海左聯的主要負責人之一,那時的丁玲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歡迎,之後,她和組織建議成立一個文藝團體部,得到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央領導的支持,籌備工作也由她來主持。於是,在這次文藝協會的晚會上,她見到了陳明,她覺得這個小夥子表演好,颱風好,在延安是不多見的,她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激動過了。

不久,抗戰爆發,丁玲與陳明在西戰團共事。她對他,總是多些留意與關心。在去西安途中。她揹着病中的他在火車上找鋪位;她爲他縫製褲腰長一些並絮着厚厚棉花的棉褲,爲的是讓他穿上能暖胃……這超乎一般同志之間的感情與付出,溫熱了陳明那顆年輕的心。他們相愛了。陳明問丁玲:“你爲什麼愛我?”她回答:“和你在一起,我覺得自己變得年輕了!”

說到丁玲是一位忠於感情、忠於自己的勇敢女人,還有一個小插曲。據說在延安時,有人好心地想將丁玲和彭德懷促成一對。丁玲後來對陳明說:“如果我和彭德懷結合,只能做一個官太太,但我只想當作家,所以這事是搞不成的。”她是那樣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對愛情與寫作之外的一切權勢、利益都無動於衷。

但是,一份愛情不可能只靠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女人的堅持存活。當時,無論是“資歷”還是年齡,陳明和丁玲都相差太多。這給陳明帶來很大壓力。他年齡小,經驗少,沒威望,還被說是要當“小丈夫”,外界的輿論壓力與日俱增。丁玲毫不在乎地說:“你怕什麼,他們說一天,說一年,還能說一輩子嗎?”可最終,陳明還是“動搖”了。他與烽火劇團裏的一名女演員戀愛,並且閃電式地辦了婚事。

可是想要用一段婚姻逃避不想面對的現實,永遠是錯誤的選擇。這場婚姻給三個人帶來更大的痛苦,沒有一個人因此獲得解脫。丁玲與陳明對彼此的思念從未停止過。當陳明看到丁玲壓抑而憔悴的面容,他終於明白自己做了一件“傻事”,鼓起勇氣結束了與妻子的短暫婚姻,決定將自己的命運與丁玲系在一起。

1942年2月,在延安藍家坪一間窯洞中,苦戀了5年的丁陳二人結合。這一年丁玲38歲,陳明25歲。沒有舉行婚禮,也沒有請客喫飯,兩人手牽着手在延安的街頭快樂地散步,心中洋溢着無比的幸福。大概沒人會想到,這份不被看好的婚姻,一直延續了四十多年。

四十多年的不離不棄

“飛蛾撲火,非死不止”,她在愛中離開人世。彌留之際的丁玲,夢中醒來,緊緊拉住陳明的手,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再親親我!”“你這輩子太辛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

新中國成立後,陳明與丁玲在北京度過了一段相對風平浪靜的歲月。然而現實永遠不會忘記給“王子與公主的幸福生活”添置磨難,尤其是生活在那個年代。1955年,丁玲作爲“丁玲反黨集團”的主謀遭到批判,隨即被流放到北大荒長達8年;之後又被投入北京秦城監獄。5年後出獄,再被送到山西鄉村。直到1979年1月13日,75歲的丁玲才經中央組織部批准回到北京。在這顛沛流離、苦難重重的24年中,陳明一直主動請求陪伴在丁玲身邊,給予她溫暖,鼓勵她繼續寫作。

不懂得愛情的人,把婚姻視爲愛情的墳墓。而真正懂得愛的人,會在漫長的歲月中,用親情包裹愛情,讓愛情在生活和親情的滋潤中經久不衰。在生命的最後那段時光,丁玲變成了妹妹,陳明則變成了哥哥。他照顧老年的丁玲就像照顧一個小孩,肥膩的東西不能喫,糖也不能多喫。在陳明面前,80歲的丁玲像個小女孩,還會撒嬌,爲了要喫路邊的糖炒栗子而不停搖晃陳明的手臂,說:“不買就不走。”嬌憨可掬。他們在樹林中散步,丁玲把頭靠在陳明肩頭,好像一對兒年輕戀人。這個曾經被瞿秋白給過“飛蛾撲火,非死不止”八字評價的女人,經歷一生的坎坷與執着,終於在晚年的安定中將柔情開懷釋放。一個女人,無論在事業上有多大的成就,在愛情與生活中,終究要回歸爲一個真正的女人,得到愛人的接納與肯定,纔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丁玲對陳明的愛與依賴,是那麼深切又純粹。丁玲說:“如果沒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沒有他,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繼續寫出作品來的。”1986年3月4日,丁玲去世。彌留之際,一次丁玲從夢中醒來,緊緊拉住陳明的手,用微弱的聲音說:“你再親親我!”“你這輩子太辛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這個82歲的女人,爲愛勇敢一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在愛人的溫暖中離開人世。

年輕時的爲愛撲火

實際上,在與陳明相戀之前,丁玲曾有過3段感情經歷,每一次,她都爲愛“飛蛾撲火”,而每一次,她都只能獨自承擔着爲愛勇敢的後果。

回首往事,丁玲一定不會忘記1925年夏天,她湖南老家門口站着的那個身無分文的少年。早在上一年,她曾去了趟北平。在一個社交場合結識了青年編輯胡也頻,起初並未動心,又因家中有事返回湖南。不料胡也頻居然借了錢追到湖南。於是,那一年的夏天,她湖南老家的門口出現了一個孑然一身的少年。她替他付了人力車錢,隨後與他一同回了北京,在香山上安了家。兩人相愛至深,擁有少男少女式的甜蜜與瘋狂,甚至片刻都不願分開。一次兩人從城中返回住處,經過一個淤泥地出不來了。於是他們就站在淤泥地上看星星,說悄悄話,直到過了好長一段時間,一個過路人把他們拉了出來。

而丁玲自始至終都不是一個普通女子,她的愛情也註定無法平凡。1927年的冬天,丁玲經朋友介紹又結識了馮雪峯,深深爲馮雪峯的才華和魅力所折服,丁玲也愛上了馮雪峯。如果說胡也頻當初是以一腔熱情感化了丁玲,那麼馮雪峯則讓丁玲第一次品嚐到愛上一個人的滋味。這樣的感情發展得如此不合時宜,卻又無法抗拒,最後,她提出要和兩個男人共同生活!這段“三角戀”最終以幾個月後馮雪峯的離開而結束。丁玲幾經掙扎,難以捨棄她與胡也頻幾年來建立起的感情,只能心如刀絞地看着馮雪峯離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頻的身邊。1931年1月17日,在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預備會議時,胡也頻被國民黨特務逮捕,2月7日遇害。這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劃上了句號。

後來,丁玲因爲採訪史沫萊特,認識了翻譯馮達。馮達隱忍的、柔柔的關懷像細雨一樣令丁玲無法拒絕,他們住在一起,度過了長達3年的平靜生活。而1933年兩人雙雙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則使這段感情走到了絕路。

一路坎坷與艱辛,使丁玲嚐盡了愛情的甜蜜與痛苦。然而世事變幻,從未磨滅她對真愛的嚮往與追求。直到遇到陳明,她得到了永恆的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