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7月1日

黨的生日

98年篳路藍縷

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

不久前

黨員總數已經突破了9000萬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製圖:李玉潔 顏廷志

黨締造和領導人民軍隊

聽黨話、跟黨走

軍營之中

湧現出一批又一批

不忘初心、鐵心向黨的

共產黨員

今天

我們的故事要從

一本珍貴的黨證

一枚珍藏的黨徽和

一筆特殊的黨費說起

……

伴隨他走過萬里長征的黨證,12年後重回手中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方槐。(資料圖)

爬雪山、過草地,他曾走過萬里長征。開國大典,他率機接受檢閱,後來又爲人民空軍的建立,共和國航空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開國少將方槐。

一次,一位老戰友問方槐:“一輩子幹革命,最看重的是什麼?”方槐拿出了他的黨證。

這本1933年由時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劉伯堅簽發的黨證,曾伴隨方槐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徵,經歷過無數次戰鬥。

方槐說:“在我看來,黨就是我心中的太陽,有她在,我就有前進的方向。”

方槐出生於窮苦家庭,1931年,不滿14歲的他得知紅軍正在招兵,興沖沖地去報名。接兵的同志看他還沒步槍高,勸他長大一些再去。

1932年,家鄉再次擴充招募紅軍,方槐終於如願以償。入伍1年,他就光榮地入了黨,擁有了這張神聖的黨證。

長征中,方槐爬雪山、過草地、進行反圍剿作戰,他攜帶的許多物件都相繼丟棄和遺失,但這本貼身保管的黨證始終毫髮無傷。

方槐說:“黨證比生命還貴重,什麼都可以丟,它不能丟。”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方槐的黨證。

1937年底,他被組織選派赴新疆學習航空技術。在此之前,他在政治部做青年工作,戰友陳鶴橋是政治部的文印科長。工作中,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由於當時形勢複雜,爲保護好人民空軍的種子,組織上要求任何紅色物品都不能帶在身上。

赴新疆前,他與陳鶴橋約定:“這本黨證跟我走過長征,現在交給你保管,如果我死了,就給你留個紀念;如果能再見面,你就把它交還給我。”

1942年,就在方槐結束5年的航空學習訓練、順利結業之際,新疆主政的軍閥盛世纔開始大肆拘捕共產黨員。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方槐。(資料圖)

面對敵人的百般折磨,方槐和其他被捕的一百多位戰友在獄中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經黨中央大力營救,他們在1946年返回延安。

方槐一直沒有陳鶴橋的消息。1949年12月,兩位革命戰友在重慶意外相遇。見到老友,陳鶴橋從放在住處的掛包裏拿出了一個金黃色的油紙包,裏面正是方槐的黨證。

時隔12年,黨證終於物歸原主。

不忘來處,鐵心向黨,一本黨證見證着方槐對信仰的忠誠和堅定。

劉伯承贈的黨徽,他珍藏了60多年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畫面中的這位老軍醫叫蘇鴻熙,他是我國心臟外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著名胸心外科專家。

1937年12月,日軍攻陷南京。當時,蘇鴻熙正在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讀書,親眼目睹了大屠殺。他下定決心,不爲良將,便爲良醫,以醫報國。

1949年,蘇鴻熙等人獲得赴美留學資質。出國前,時任南京市長的劉伯承贈送給他一枚黨徽,叮囑他好好學習,早日歸來,報效國家。劉伯承的話給了蘇鴻熙很大的鼓舞。這枚黨徽,蘇鴻熙一直珍藏着。

留學7年,蘇鴻熙刻苦學習先進的醫學技術,逐漸成長爲一名嶄露頭角的醫學新秀。當他準備返回祖國時,卻被美國當局列入限制返回中國的50位科學家名單。美國移民局的官員勸他留在美國,蘇鴻熙毅然謝絕。

1953年,美國開展了第一例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蘇鴻熙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他與美國妻子傑妮還設法購買了兩臺人工心肺機和大量醫學書籍,蘇鴻熙迫切地希望把這些帶回中國。

當時,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公民之間往來,互相不需要簽證。他們決定,傑妮先到加拿大去,然後去倫敦。蘇鴻熙將心肺機交由貨運公司運往倫敦,他自己再坐船過去。在倫敦匯合後,他們又繞道法國、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歷時52天,輾轉6個國家,行程近10萬里,蘇鴻熙終於回到了祖國。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蘇鴻熙教授(右三)在進行手術(資料圖)。新華社 發

回國後,蘇鴻熙爲我國心臟外科的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他對複雜先心病矯正型大動脈轉位伴心內畸形的外科治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榮立一等功,並獲得衛生部獎勵,被原總後勤部評爲“一代名師”。

之後不久,蘇鴻熙參加一次學術交流會時,葉劍英元帥對他的演示和精湛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鼓勵他早日把這項技術在臨牀開展起來,造福軍內外患者。

從1958年6月到1966年6月,蘇鴻熙和心外科團隊的手術成功率由初期的76%上升到接近100%,並在1962年成功地爲一名患者實施了人造血管在主動脈與頸動脈間的搭橋手術。這項新技術又一次震動了中國醫學界。

在幾十年的“心”路歷程中,他以精湛的醫術爲無數病患解除了“心”痛。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蘇鴻熙莊嚴宣誓。

由於種種原因,入黨一直是老人未能完成的心願。多年來,他一直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鐵心向黨,報效國家。

2012年底,98歲的蘇鴻熙再一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13年7月1日,組織審議通過蘇鴻熙入黨。

由於患上腦中風,那一天,99歲高齡的蘇老坐在輪椅上,用左手托起右臂面對黨旗莊嚴宣誓。

忠誠於黨,初心不改;獻身使命,一生追隨。這是蘇老的人生追求,也是一個信仰共產主義老軍醫的錚錚誓言。

病重之際,他主動交納12萬元特殊黨費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周智夫在重症監護室中收到交納特殊黨費的收據。姜東軍 攝

去年1月,病牀上的周智夫戴着氧氣面罩接過組織派人送來的黨費交納收據,“我的心願終於實現了,什麼掛念也沒有了。”

晚年的周智夫病痛纏身,他深感自己時日不多,病重之際主動一次交納12萬元的黨費。

周智夫出生在蘇北革命老區。19歲,他祕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參軍走上革命道路。

周智夫左肩窩裏有一個彈孔,右肋處深深凹陷,一道長約10釐米的傷疤,讓人看了觸目驚心。這是戰爭留在他身上的永久記憶。

1946年4月的一次戰鬥中,時任連隊支部書記的周智夫身負重傷,子彈從他左肩窩貫通到右肺,又打進一位戰友的小腿。

戰友們不顧個人安危,一邊與敵人殊死戰鬥,一邊用擔架抬着他7次輾轉治療,最終將他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這次戰傷,周智夫右肺切除近三分之二,右側第六根肋骨被摘除,落下三等甲級傷殘。

讓周智夫銘記一生的,並非自己的戰傷,而是戰友的犧牲:“我活下來了,可那個年僅17歲的戰友卻因爲截肢傷口感染,最後還是走了。”

一想起這些,周智夫總是老淚縱橫:“當年戰爭環境那麼惡劣,黨始終沒有丟下我,我這條命是黨給的,沒有黨就沒有我們這一家子。”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革命戰爭年代的周智夫。(資料圖)

“只要革命需要,我願意把生命獻給黨。”這句上世紀50年代周智夫寫在《自傳》中的話,是他發自肺腑的熾熱心聲,也是他愛黨許國的錚錚誓言。

參加革命以來,從東北到華東、從華東到西南、從西南到華北,周智夫幾次跨省調動,經歷10餘次部隊整編、20多次崗位變換。

隨着職務的提升,他給自己定下了爲組織多着想、多分憂、多添彩,對組織少提要求、少講條件、少添麻煩的原則。即便離休後,也未向組織張過口、伸過手。

作爲一名老黨員,周智夫一直篤信篤學黨的創新理論。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上的病痛無法阻擋他的熱情:“我雖然走不動了,但還渴望去聆聽黨的聲音,學習黨的精神。”

單位組織的政治教育、黨課輔導,周智夫從沒落過一次。他說:“過組織生活要像過日子一樣,認認真真用心過。”

黨的十九大開幕當天,周智夫因多處骨折,只能臥牀,他就讓家人把他抬到客廳,從頭到尾聆聽了習主席所作的報告。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周智夫在幹休所小花園中閱讀報紙。姜東軍 攝

周智夫對自己和家人一直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去年2月,周智夫的病情稍有好轉,他便對家人說:“我在醫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錢,咱儘快回家吧。”女兒告訴他不用花個人的錢,他聽後很不高興:“公家的錢也不能隨便花,而且更要省着花。”

“公家的便宜,一丁點都不能佔!”執行公私分明的家規,周智夫有時候近乎無情。

交完12萬元的特別黨費後,周智夫對家人提出最後的要求:“我不想要骨灰盒了,也不要留骨灰,讓他隨着煙霧空氣飛向祖國空中,再落入祖國大地,爲發展農業再盡微薄能量!”

去年3月28日,周智夫溘然長逝,享年94歲。無愧於黨、無愧於心,老人用一生堅守信仰。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縱有艱難險阻

一生向黨、初心不改

面臨重重考驗

信仰堅定、志剛如磐

一本黨證、一枚黨徽、一筆黨費

都是他們忠誠的體現

在黨98歲生日的這天

讓我們重溫入黨誓詞

感受信仰的力量

↓↓↓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軍網微信;資料參考:解放軍報、中國軍網、老兵e家、新華網 等)

七一|這,就是他們的情懷

中國軍網微信(zgjw_81)出品

製圖:李玉潔 顏廷志

編輯:胡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