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面孔:彭小蓮,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6月19日,導演、編劇彭小蓮在上海病逝,享年66歲。

當這個消息出現在微信羣時,我沒有在意,只是隨手點開。沒想到,竟然是我的老鄉,湖南茶陵人!

彭小蓮與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是同學,屬於“第五代”導演,拍的《美麗上海》還獲得了金雞獎。

但另一條隱隱顯露的線索,更加令我動容。她的父親叫彭柏山,在當年轟動全國的“胡風案”中,是欽點的“胡風分子”,並在文革中遇害。彭小蓮歷時6年,訪談了幾乎所有幸存的“胡風分子”,製作出紀錄片,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於是,我決定寫一篇她的人物小傳。

寫不了的歲月

1953年6月26日,彭小蓮出生於上海,祖籍湖南茶陵縣秩堂鎮彭家祠。父親彭柏山時爲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母親則在上海電影譯製廠翻譯蘇聯電影,上面有四個哥哥姐姐,一家人其樂融融。

1955年,父親彭柏山被誣陷爲“胡風反革命集團分子”,是官職最高的“胡風分子”,從此他的後半生,就在審查、監禁、批鬥中度過。彭小蓮的一家,也頓時翻天覆地,陷入到黑暗之中。

每一次,父親都是匆匆回家,又匆匆離去。她驚慌地發現:“人世間好像什麼都長不了,沒有不死的東西,沒有永恆!”

株洲面孔:彭小蓮,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彭小蓮(右一)一家人合影

母親曾帶彭小蓮回到茶陵秩堂,讀了兩年書,又回到上海。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對父親的批鬥更加激烈。1968年4月,父親被人殘忍打死。3個月後,彭小蓮只能從福爾馬林藥水中,看到死去的父親。

30年後,彭小蓮爲父母寫《他們的歲月》,痛苦地寫了幾天,最後還是給了出版社一張紙條:“我從來沒有在文章裏、在朋友面前描述過這個場面。現在,我還是寫不了這些。”

瞎混掉的青春

1969年,母親還被關在隔離室裏,彭小蓮和四個哥哥姐姐,陸續以知青下鄉的名義被髮往江蘇南京、甘肅天水、上海奉賢、雲南和江西,一家人,就這樣散了。

彭小蓮到了江西插隊,一待便是9年。提起這段“青春”的日子,她“什麼都不記得了”,只有潮溼天氣留下的關節炎,還有夜裏偷南瓜,掉進糞池的尷尬事蹟。

終於等到了知青返城的消息。彭小蓮望着湛藍的天空、河邊用棒槌敲打着衣服的農婦,忽然淚流滿面:“9年,就這麼過去了?我在這裏瞎混了些什麼?”

1977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而中斷了十年的中國高考制度得以恢復,次年,25歲的彭小蓮神奇地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導演系78級只有29個人,其中有:陳凱歌、田壯壯、吳子牛、張建亞、李少紅、胡玫……哦,還有個張藝謀,是隔壁攝影系的同學。這些人日後每一個都大名鼎鼎,被稱爲“第五代”導演。

畢業後的彭小蓮被分配到上海電影製片廠,也從事導演工作。但她直言不諱:“我只是和他們是同班同學,我拍攝的題材也從來和他們不一樣。我沒有真正地進入過這個羣體,從來也沒有意識到,我是其中一員。”

理想主義的困惑

1986年,彭小蓮導演兒童題材影片《我和我的同學們》,講述中學生團結奮鬥,終於取得學校籃球賽冠軍的故事。該片獲第二屆“童牛獎”優秀導演獎,第七屆“金雞獎”最佳兒童故事片獎。

1987年,彭小蓮導演劇情影片《女人的故事》,講述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下,三個從來未出過門的農村婦女毅然出門掙錢的故事。

正當彭小蓮開始在電影界展露頭角的時候,1989年,36歲的彭小蓮得到了前往紐約大學當訪問學者的機會,並讀了電影研究院的碩士學位,這一待便是7年。

彭小蓮的畢業論文是拍攝講述赴日留學生的紀錄片《我的日本夢》,爲此,她特意飛到日本跟隨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學習。小川大名鼎鼎,卻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的團隊瀕臨解散,卻仍然堅持去最窮苦的地方,只爲底層人民拍攝。彭小蓮深受影響,喫着只有一片薄鰻魚的工作餐,再次明白:“爲了理想,確實有人會選擇極度貧困。”後來,她寫了一本回憶小川的書,叫《理想主義的困惑》。

一個人的《上海三部曲》

株洲面孔:彭小蓮,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1996年,彭小蓮和病重的母親

1996年,彭小蓮的母親在經歷丈夫含冤慘死、子女離亂多年的折磨後,也走到了人生的最後光景,出國七年的彭小蓮回到上海,照顧病重的母親,並在母親離世後留了下來。

彭小蓮成了獨立製片人,改編了電影《我也有爸爸》,執導了《犬殺》,講述一起狗咬死主人的離奇謀殺案。

1998年,爲紀念上海解放50週年,彭小蓮執導了影片《上海紀事》,講述在中國共產黨接管上海的大背景下發生的愛恨情仇。該片獲得了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故事片獎。

1999年,小川紳介的遺孀找到彭小蓮,請求她幫忙完成丈夫的遺作《滿山紅柿》。彭小蓮窮得叮噹響,卻毫不遲疑地答應下來。她回到窮得叮噹響的日本山形牧野村,在極度貧困的條件下,歷時1年多,完成了這部作品。作品上映引發轟動,獲得2001年日本十佳紀錄片的殊榮。

2002年,彭小蓮自編自導的劇情片《假裝沒感覺》上映。影片通過石庫門裏一個普通市民家庭裏發生的故事,從生活、婚姻、愛情等方面展現了三代女性處理問題的不同方式,折射出彭小蓮對女性情感和女性獨立意識的文化關懷。這部電影在國內反響平平,在日本卻連續放映了90天。2018年,該片作爲改革開放40週年老片重映,觀衆大呼感動。

2003年,彭小蓮編導了電影《美麗上海》,講述文革中父親蒙冤而死,家裏的四個孩子上山下鄉,從此走上了完全不同人生的故事。很顯然,這就是她自己的故事。

電影由王祖賢、馮遠征、顧美華等人主演,大獲成功。影片成爲第24屆金雞獎中的大贏家,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多項大獎。彭小蓮成爲國內著名導演之一。

2005年,彭小蓮開拍“上海三部曲”的第三部《上海倫巴》。彭小蓮以老一輩藝術家趙丹與黃宗英的故事爲原型,借用二人合作的經典影片《烏鴉與麻雀》的拍攝經歷,向老一輩電影人致敬。

絕響的《紅日風暴》

株洲面孔:彭小蓮,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早在1986年,胡風去世,彭小蓮代表父親參加了追悼會。蒙冤的“胡風分子”們,希望彭小蓮拍一部電影,記錄“胡風事件”。當時的彭小蓮感到恐懼,沒有答應。

1996年,母親病重時,她在病牀前,第一次聽母親完整講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2003年,“非典”之後,50歲的彭小蓮終於決定開拍紀錄片《紅日風暴》。她走遍了大半個中國,訪談了26位在世“胡風分子”、十多位已逝“胡風分子”的親友,拍了300多小時的素材,記錄了100多萬字的材料,聽了一個個痛徹心扉的故事。

2009年,歷時整整6年,花光了自己的積蓄,這部幾乎是用父親的生命和信譽換來的《紅日風暴》終於完成。拍攝過程中,一個又一個“胡風分子”先後去世,這部紀錄片就成了歷史的絕響!

請你記住我

彭小蓮曾說過:“我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人,我不善於掩飾,情商比較低。我就是非常喜歡拍電影。我會成爲什麼樣的導演,我的路到底怎麼走?我對自己沒有任何設計。因爲投資困難,我走不出上海,但是拍着拍着,我就再也不想走出上海了。”

在片場工作的彭小蓮,簡直是咆哮,還有國罵。她說自己散漫、沒有教養、坐立不安、肆無忌憚,骨子裏有一種不安的東西在盪來盪去。她從來不衝着錢去拍片子,“去做所有不快樂但可以很快來錢的事情,我會比沒錢更難過!”

在她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不屈的精神。

2018年11月,彭小蓮執導的電影《請你記住我》上映,該片採用多線敘事的方法,讓現代的兩位主角與歷史中的趙丹和黃宗英以夢境、歷史影片、再現、現實採訪等方式不斷產生接觸,帶領當代觀衆重溫上海電影的黃金時光。“現在已經很少人記得趙丹黃宗英了,我拍這部電影就是要讓大家記住他們”,在首映禮上,彭小蓮如是說道。

如今,倔強的女導演遠行,中國的電影觀衆,以及我這個與她從未謀面的家鄉人也會永久地記住她。

株洲面孔:彭小蓮,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來源/株洲日報 記者/

編輯/豆芽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28681062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佈”刪除。

株洲面孔:彭小蓮,一個“茶陵牛”理想主義者的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