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島市援藏幹部趙瑞一到光伏小鎮,就直奔親戚——旦巴次仁家。”何恆斌說,孔繁森同志把生命獻給雪域高原,獻給黨和人民,我們援藏人要繼承先烈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實做好新時代援藏事業。

如果沒到過青藏高原,沒接觸過援藏幹部,記者從不知道“心臟2/3尖瓣迴流”。常年受“高原反應”的壓迫,嚴重損害身體健康。有援藏幹部開玩笑說:“我們是一路從頭疼、胸悶,失眠、嘔吐滾過來的。”

“不知道喫沒喫飽,不知道睡沒睡着,不知道生沒生病。”援藏幹部用“三個不知道”記錄下了他們普遍感受到的、最真實的高原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說:“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援藏幹部們堅定地守護着祖國的西南,一茬接着一茬、一批跟着一批,正如他們的優秀代表——孔繁森一樣,缺氧但不缺精神。

傳承——

“有堅定的信念就能支撐一切”

從日喀則出發,沿318國道前往昂仁縣,海拔一路升高至4000米以上,突然襲來的高原反應,讓記者一行人不敢大聲說話,甚至走路都要慢慢挪動。但這依然頂不住兩眼發昏、頭痛難耐的煎熬。

昂仁,平均海拔4513米,含氧量不足60%,大氣壓僅是標準氣壓的一半,是我省對口援建日喀則5個區縣中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惡劣、條件最艱苦的縣。20多年來,一批接一批的淄博援藏幹部堅守在這裏。

“環境很美,但現實很殘酷。邊吸氧邊加班、工作到深夜是工作中的常態。”淄博援藏工作組領隊何恆斌說,高寒、缺氧、低氣壓還好克服,但面對着重壓環境,最難熬的是孤獨感。

爲了鼓舞士氣、增強戰鬥力,何恆斌專門組織淄博工作組全體成員到阿里地區獅泉河烈士陵園拜謁孔繁森同志。

“全體幹部在孔繁森同志墓碑前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何恆斌說,孔繁森同志把生命獻給雪域高原,獻給黨和人民,我們援藏人要繼承先烈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實做好新時代援藏事業。

應對高寒的工作環境,何恆斌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喊口號。何恆斌說:“每次就餐前,都集體高喊‘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這也成了昂仁縣委大院的一道風景。”

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標準化建設;全縣中小學配備教學電腦、交互式智能電子白板;昂仁縣迥巴藏戲保護利用傳習所……一項項民生實事,一個個重大工程接續實施。在2018年,昂仁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順利脫貧摘帽。

“站在孔繁森墓前,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什麼叫艱苦奮鬥,什麼叫無私奉獻。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就能支撐一切。”何恆斌說。

弘揚——

“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

循着孔繁森同志的足跡,25年來,一批又一批山東援藏幹部走進雪域高原。他們以藏爲家,深入農牧區、走訪農家牧戶,訪貧問苦、認親交友,贏得羣衆信賴,建立了水乳交融的深厚感情。

在日喀則,“結親戚”一直是山東援藏幹部的慣例。親戚都是當地的貧困戶。

清晨的日喀則桑珠孜區光伏小鎮,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藏式小樓屋頂,一塊塊蔚藍醒目的太陽能板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

“這戶是我親戚家!”青島市援藏幹部趙瑞一到光伏小鎮,就直奔親戚——旦巴次仁家。趙瑞的親戚是3年前認下的。“家裏很窮,但人家把家裏最好的酥油茶拿出來待你,那一刻很感動。”

2016年8月,剛進藏不久,趙瑞就在鄉扶貧專幹的陪同下,到桑珠孜區聯鄉帕索村認親戚。旦巴次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裏種植了20畝青稞,養殖了一些牛羊。夫妻倆都是壯勞力,但被牢牢束縛在土地和牛羊身上,一年下來幾乎沒有任何家庭經營收入。

“我們夫妻兩人的年齡一天天增大,孩子們也在一天天長大,手裏卻沒有一分錢。”旦巴次仁的擔憂寫在臉上,牢記在了趙瑞的心裏。“要讓親戚早日脫貧致富纔行。”趙瑞決定爲旦巴次仁家謀劃新的出路。

日喀則市規劃的一個異地搬遷點——光伏小鎮如火如荼地建設,讓趙瑞想到能不能讓旦巴次仁搬遷至光伏小鎮。

“搬遷后土地怎麼辦?耕牛怎麼辦?沒有任何勞動技能怎麼找工作?”旦巴次仁給趙瑞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把土地流轉出去,把耕牛入股合作社,接受區精準脫貧就業培訓,保證一個勞動力常年外出務工。”一個難題一個難題解決,讓旦巴次仁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

如今,旦巴次仁搬進了光伏小鎮,就近有了工作,日子越過越紅火。

“兩層住房近300平方米,住得很好。在光伏產業園打工,一個月還有4000多元的收入。”旦巴次仁說,算上全家的生態補貼收入、光伏發電兜底收入,一年全家現金收入在35000元以上。

魯藏一家親,成了親戚更加親。“謝謝山東親人!”旦巴次仁由衷地表達感謝。

“一個共產黨員愛的最高境界是愛人民。援藏幹部的初心就是讓藏族同胞過上好日子。”援藏幹部們說,和藏族羣衆接觸越多,越讓援藏幹部心裏熱乎,因爲只要真心爲百姓做實事,事再小,他們也都不會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