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齊如山和梅蘭芳)。(齊如山和梅蘭芳)。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文/老張在路上

01

孟小冬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傳奇。

1907年,孟小冬出生於上海,她的家庭是北平的一個梨園世家。孟小冬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淨。父親、伯、叔都是京劇演員。

孟小冬九歲開蒙,向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十二歲在無錫首次登臺,十四歲就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先後與張少泉(電影明星李麗華之母)、粉菊花、露蘭春、姚玉蘭同臺演出。當時的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餘叔巖爲師,成爲餘叔巖的關門弟子。

時間回到1925年,18歲的孟小冬初到北京。她的儀表端莊沉靜,英華內斂,在臺上卻是光彩照人,演男子演得英氣逼人,迅速成爲北京城內的名角。

而梅蘭芳則是當時最紅的旦角,被稱爲“伶王”。

在合作中,梅蘭芳與孟小冬暗生情意,很快成爲一對人人豔羨的佳偶。1927年2月25日,梅蘭芳與孟小冬正式結爲夫婦。

梅蘭芳此時,已有兩房妻子。婚後,孟小冬只能算是梅蘭芳的妾。因爲福芝芳的強勢,梅蘭芳甚至不敢把孟小冬帶回梅府,而是在外另買了一套四合院給孟小冬居住。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綴玉軒情殺案”。

關於梅蘭芳情殺案,坊間有兩個不同版本,也有說這兩個不同版本其實是同一個人。

其一:一個名叫李志剛的人愛慕孟小冬,聽說被梅蘭芳娶走之後,心中憤恨不平,他想報復一下。

一次梅蘭芳去馮耿光家做客,李志剛趁着這個機會去拜訪,聲稱自己的父親是梅蘭芳的老友,因爲去世無錢入殮,想尋一個幫助,包括梅蘭芳在場的所有人都慷慨解囊,並安排人送李志剛回去。

哪知李志剛半路用槍抵着司機的腦袋說:把車開回去,我要找梅老闆借十萬塊。馮、梅兩家一面好言相勸,一面打電話給警察局。

李志剛看到埋伏的警察,直接給了自己手裏的人質一槍,警察也知道事情敗露,當場擊斃了李志剛。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另一個說法,影響更大。

梅蘭芳和孟小冬正住在東城無量大人衚衕的一所四合院裏,此院名爲“綴玉軒”。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會客廳裏突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這起血案的主角王惟琛,當時肄業於北平朝陽大學。

王是北平城防司令的兒子,對孟小冬心儀已久,無奈孟此時已成爲梅蘭芳的情侶,因此他懷恨在心,到梅宅尋釁。王惟琛到達梅家的時候,碰巧梅蘭芳正在午休。代替梅蘭芳出來招待客人的是梅蘭芳的老友張漢舉。

張漢舉是當時北平一個很有名的混跡於娛樂圈的人,外號“夜壺張三”。王惟琛見出來的不是梅蘭芳,迅速拔出手槍抵住張漢舉,聲稱此事與張無關,讓張把梅蘭芳叫出來,因爲梅奪了他的未婚妻,他要和梅算賬,否則梅只有拿出10萬元才能解決問題。

張漢舉強壓住內心的恐慌,告訴梅蘭芳這位先生要借10萬塊錢。梅蘭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過來,只聽一聲:“我立刻打電話去。”便躲起來不見身影。

不久,梅宅被大批軍警圍住。王惟琛無意中瞥見了軍警,頓時驚慌失措,拔槍就射向張漢舉。可憐張漢舉在這場不相干的愛情糾葛中成了冤死鬼。聽到槍響,軍警們一擁而上,王惟琛飲彈倒地,旋即殞命。

這次殺人事件,徹底震驚了梅蘭芳。 他不知道孟小冬還有多少這樣癡狂的戲迷,也無法估計今後還會出多少類似的事情,可他懂得自保。

從此,梅蘭芳便安心在福芝芳的保護下生活,見孟小冬就越來越少了。爲了保命,他還離開北平,在上海定居。

這樁情殺案,成了梅孟勞燕紛飛的源頭之一。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02

其實不單孟小冬的戲迷瘋狂,在那個年代時在,梅蘭芳的戲迷和崇拜者更多更瘋狂,並且由此有了一大批“梅黨”。

正如眼下李宇春的粉絲叫玉米,郭德綱粉絲叫綱絲,楊冪粉絲叫蜜蜂, 楊穎粉絲叫楊家將,趙麗穎粉絲叫螢火蟲,范冰冰粉絲叫冰棒一樣,“梅黨”是對梅蘭芳的智囊、贊助人以及鐵桿擁躉的統稱、俗稱(那時還沒有“粉絲”一說)。

“梅黨”大體始成自清末民初,“四大名旦”名號出來之前就有了“梅黨”,這個時間,正是梅蘭芳十四歲至三十歲階段,即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民國十三年(1924)。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梅蘭芳與梅黨人士留影。右起:齊如山、許伯明、梅蘭芳、李釋勘、姚玉芙、姜妙香、舒石父等

“梅黨”的形成,和舊時戲曲界盛行的“捧角兒”有關。

張文瑞在《舊京伶界漫談》一書中,曾詳細介紹過100年前京城梨園界如何捧角兒?張文先說“戲迷對角兒所迷的程度”:“好比抽大煙,外人對於煙癮的魔力總是覺得匪夷所思。煙迷過煙癮,戲迷是過耳癮、心癮。清光宣年間有人評說時下戲迷已然躍升爲戲瘋子。”

“戲迷迷角兒的最終表達就是捧角兒。他們捧角兒是真砍實鑿不惜財力,且花樣甚多。細分起來有前臺捧、後臺捧、文捧、武捧、藝術捧、經濟捧等說法,其間又相互穿插,搭配混用。”

“比如前臺文捧,是說迷黨們搜腸刮肚,羅盡世間妙美之詞,著文、作詩、集冊、題匾。前臺武捧,即成羣結隊預先包廂佔座兒,角兒一出臺,先齊聲來個好兒。然後不管角兒是唱是念,必定一句一個好兒……角兒一下臺,捧角兒者全體離席。在他們眼裏只有心儀的角兒,若是多瞧了別人一眼,就好比烈女失身,罪莫大焉。他們起堂也是讓戲園兒老闆見識見識他們捧的這個角兒多麼能叫座兒。”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能夠“捧角兒”的,沒有幾個平頭百姓,多是一些文人仕宦賢達名流,其中志同道合者漸進形成圈子,由小及大而成“黨”。

對於“捧角兒”的“迷黨們”,謔稱叫法流行一時。比如“痰迷”(捧譚鑫培者)、“黃病”(捧黃潤甫者)、“瑤癡”(捧王瑤卿者)、“羊迷”(捧楊小樓者), “梅黨”也屬此類。

“梅黨”大致有以下人物:馮耿光、李釋勘、吳震修、齊如山、許伯明、舒石父、羅癭公、姚茫父、樊樊山、易實甫、張季直、王闓運、陳三立、陳師曾、黃秋嶽、郭民原、張孟嘉、言簡齋、張庾樓等。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03

“梅黨”人物,每個人和梅蘭芳都有自己的故事。筆者選取其中兩個人和梅先生之間的故事,加以簡單介紹。

先說說“梅黨首腦”馮耿光。

坊間有些資料說馮耿光是馮國璋的兒子,“因此才當了銀行家”,這當真是假得不能再假了。

馮國璋,馮國璋字華符,一作華甫,直隸河間縣西詩經村人,袁世凱手下“北洋三傑”之一“狗”(“龍”是曾任北洋時期陸軍總長王世珍。“虎”是曾任北洋時期總理、執政的段祺瑞)。曾先後任北洋時期的江蘇都督、江蘇督軍、副總統、代理總統。

1910年,馮國璋爲《馮氏家譜》重修作了序言,並規定今後馮氏家庭以“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十字爲排輩次序。他的兒子是馮家遂、馮家迪、馮家遇、馮家邁、馮家周。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梅蘭芳和馮耿光)

馮耿光,生於1882年。字幼偉,一說幼微,廣東番禺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二期畢業生,與蔡松坡、蔣百里等爲同學。歸國後任禁衛軍標統,宣統元年(1909)任軍諮府廳長。民國後歷任陸軍部騎兵司長、總統府顧問、中國銀行總裁。

馮耿光是電影《梅蘭芳》中英達扮演的馮子光的原型。馮耿光世稱馮六爺,性格豪爽,仗義疏財,尤迷戀皮黃。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梅蘭芳出生在北京前門外李鐵柺斜街一座京劇世家的舊居。 梅蘭芳的爺爺是著名京劇旦角、同光十三絕之一、四大徽班之一喜班班主梅巧玲。

梅蘭芳父親梅竹芬是梅巧玲的二公子,出生於1872年。他先學的是老生,又改小生。最後改唱青衣、花旦,他的崑曲、皮黃都是向梅巧玲學的,凡是梅巧玲唱過的戲,他都會唱。而且唱得極似。他長相又酷似父親,因而又名“梅肖芬”。

梅竹芬爲人忠厚老實、性情溫和,當時搭京城頗有名氣的遲家的“福壽班”,班裏只要有人鬧脾氣告假不唱,班主總是請他代唱,唱的又都是梅巧玲的唱工本戲,加上外串堂會戲與戲園營業戲的頻繁演出,他身體受到極大損傷,二十六歲時(1898年)患時疫醫治無效,幾天後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當時梅蘭芳年僅4歲。

梅蘭芳母親名楊長玉,生於1876年,是著名武生楊隆壽的女兒。梅蘭芳是她唯一的兒子。因大伯梅雨田只有女兒,故梅蘭芳也是梅家唯一的男孩兒。當時正值八國聯軍戰亂,各個戲班長期不能演出,家庭有出無入,坐喫山空,梅家也慢慢衰落下去。楊氏長期操勞家務,不幸於梅蘭芳14歲時,因病去世。時爲1908年。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四大名旦)

梅蘭芳父母相繼早喪後,就只有依靠祖母陳太夫人、伯父梅雨田的照顧了。這樣,梅蘭芳就進了朱小芬(梅巧玲弟子朱靄雲之子、梅蘭芳的姐夫)的“雲和堂”。當時與梅一起學戲的有他姐夫的弟弟朱幼芬、表兄王蕙芳,梅王當時被人稱爲“蘭蕙齊芳”。

梅蘭芳先生就在此時遇上貴人。這貴人就是馮耿光。

馮耿光與梅家本是舊相識。當他初見梅蘭芳的時候,知道了梅蘭芳是梅巧玲的孫子,就出錢替梅蘭芳和“雲和堂”解約。

現在能看到的紀錄梅先生早年經歷的文字有以下兩段:

穆辰公的寫於1917年《伶史》:“諸名流以其爲巧玲孫,特垂青焉,幼薇尤重蘭芳。爲營住宅,卜居於蘆草園。幼薇性固豪,揮金如土。蘭芳以初起,凡百設施,皆賴以維持。而幼薇亦以其貧,資其所用,略無吝。以故蘭芳益德之。嘗曰:‘他人愛我,而不知我,知我者,其馮侯乎?’”

日本人波多野乾一1926年著的《京劇二百年曆史》:“諸氏謂蘭芳爲巧玲之孫,極力捧場。幼薇尤其盡力,爲營住宅於北蘆草園。凡有利於蘭芳者,揮金如土,不少吝惜……”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梅蘭芳和馮耿光)

馮耿光自結識梅蘭芳後,直接參與主持梅蘭芳的諸多重大事項,而且付出了極大的人財物力。從朱小芬之“雲和堂”解約,17歲張貼菊榜、名列第三名探花,與王明華成婚,向王瑤卿等老角兒學戲,向名家學習書畫,結識名流,首次赴滬,排演新戲,首次赴日,自己挑班兒,當選“四大名旦”頭名,赴美演出,訪問蘇聯,定居上海等,這些事項均由馮耿光主持決策、給與襄助、提供資金。

馮耿光煤渣衚衕及東四九條的宅院常讓梅先生排戲及拍攝電影使用。梅蘭芳對馮耿光格外信任和倚重,不論搭班唱戲還是生活用度結交朋友等,均聽從馮六爺的意見。

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說:“我跟馮先生認識得最早,在我十四歲那年,就遇見了他。他是一個熱誠爽朗的人,尤其對我的幫助,是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的。他不斷教育我、督促我、鼓勵我、支持我,直到今天還是這樣,可以說是四十餘年如一日。所以我在一生的事業中,受他的影響很大,得他的幫助也最多。這大概是認識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的。”

馮耿光從未自我炫耀和梅蘭芳的關係,上世紀五六十年年代,他寫回憶錄,主要回憶在中國銀行的經歷,對於梅蘭芳隻字未題。

梅先生早逝。到1966年代,馮耿光也去世。馮耿光去世後,他夫人的生計、後事均由梅家操辦。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梅蘭芳和馮耿光)

04

電影《梅蘭芳》中,孫紅雷扮演的邱如白的原型是齊如山。

齊如山,原名宗康,字如山。1875年出生於河北高陽縣。齊如山是世家子弟,自幼泛讀經史,19歲進官辦的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學習德文和法文,前後約5年。畢業後遊學西歐,學習和考察了歐洲的戲劇。辛亥革命後回國,擔任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學院的教授。

1913年,時年19歲,剛剛嶄露頭角的梅蘭芳在天樂茶園演出《汾河灣》,據說這是齊如山第一次觀看梅的演出。關於這個橋段,電影《梅蘭芳》所表現:當臺上薛仁貴唱到窯門一段,飾柳迎春的梅蘭芳按照師傅教的傳統演法,在一旁毫無表情地背對着薛仁貴坐在那裏靜靜聽其獨唱。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齊如山和梅蘭芳)

齊如山當時與梅蘭芳並不相識,他用毛筆蠅頭小楷寫成長達三千言的一封信,寄給梅蘭芳,信中以《汾河灣》爲例,談了表演與劇情如何結合的問題:“假使有一個人說,他是自己分別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敘述身世。豈能對方在滔滔不絕地敘說着,自己卻漠不關心呢?”

齊如山在信中對梅蘭芳所演的柳迎春這個人物的身段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進行了新的舞臺設計。

梅蘭芳接到齊如山的來信,認爲建議十分合情合理。10天后,梅蘭芳再次表演《汾河灣》,推出的便是齊如山設計的新版本。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齊如山和梅蘭芳)

此後,只要梅蘭芳有演出,齊如山就去看,看完總是寫信提出意見或建議,前後竟寫了100多封。然而兩人卻從未謀面。

直到有一天,梅蘭芳派人給齊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請他來家中見面,二人才由此訂交。自此,齊如山正式開始爲梅蘭芳排戲。他先後編寫了《一縷麻》(齊如山爲梅編寫的第一齣時裝現代戲)、《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別姬》等以旦角爲主的新戲26部。

1916年後,齊如山與李釋戡等陸續爲梅蘭芳編寫劇本多達40餘種,如《牢獄鴛鴦》、《麻姑獻壽》、《童女斬蛇》、《紅線盜盒》、《天女散花》、《晴雯撕扇》、《木蘭從軍》、《上元夫人》、《廉錦楓》、《洛神》、《太真外傳》、《俊襲人》、《鳳還巢》、《春燈謎》、《雙官誥》等劇。

1933年,梅蘭芳舉家南遷上海,齊如山則留在了北平。齊如山和梅蘭芳長達20餘年的合作就此結束。

梅蘭芳時代的粉絲,比現在的粉絲還要瘋

(梅蘭芳和齊白石,齊如山引薦)

1947年,齊如山在上海和梅蘭芳見了最後一面,並曾長談。這次會晤後齊如山即返回北平。不久齊如山又從北平去了香港,1949年取道香港到了臺灣。

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每逢過年必到齊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按傳統以大禮參拜。

1962年,齊如山以87歲高齡病逝於臺北。

(本文圖片爲網絡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