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弟弟楊曉輝作爲今年的進藏新兵受到歡送。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訊(馬慧鑫)“好男兒就應該去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邊疆,去西藏,學好軍事基礎,建功軍營……”9月13日下午14時20分,孝義市歡送進藏新兵座談會上,進藏新兵高校新生楊曉輝正堅定地代表進藏新兵發言。座談會現場的新兵家長們按耐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自豪,爲楊曉輝豎起了大拇指。

  14時43分,楊曉輝踏上了出征的列車,跟着他一起帶走的還有一摞沉甸甸的信件。這一封封來自祖國邊陲西藏拉薩高原陸軍某部的家書,承載着西藏陸軍某部哥哥楊鵬輝的希望與寄託,記錄着邊關那頭深深的戍邊情節。

  楊鵬輝、楊曉輝是一對親兄弟,出生于山西省孝義市驛馬鄉白家莊村的一個農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但一直教育孩子們沒有國就沒有家,不能忘記黨的恩情,有機會一定要報效國家。

  哥哥楊鵬輝

  2013年哥哥楊鵬輝因幾分之差高考落榜後就報名參軍,牢記父母囑託,奔赴了祖國邊陲西藏。對於大家來說也許西藏是一個美麗而神聖的地方,風光獨特,粗獷而原始,但對於駐紮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部隊來說,這裏也許是白天兵看兵,夜晚數數星星,在這裏看不見綠色,更看不見飛鳥,含氧量僅爲內地的47%,紫外線輻射是內地的5倍。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楊鵬輝經歷了5年水與火的考驗,生與死的磨礪。

  哥哥楊鵬輝的立功喜報。

  2017年4月,楊鵬輝奉命參加某行動,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地方一駐就是7個月,四月份內地豔陽高照,那裏依舊飛雪漫天,住的是單帳篷,在外面走一走,就凍得臉發紫,手腳堅硬,牙齒上下打架,本來屬於花季的年紀應是“細皮嫩肉”,可他的手因受凍腫得像小饅頭,滿手口子。我是農民的兒子,我是人民軍隊的一員,堅定的理想一直支持着他的信念。天當房、地當牀,鋪一張羊皮或一個棕墊,在零下20度的環境裏露天休息。挖一個地窩子,就是他們駐守無人區裏的“豪華標間”!超強的紫外線承載着歲月的記憶,直到回到家鄉臉上依舊有“可愛”的高原紅。

  哥哥楊鵬輝給弟弟楊曉輝寫的家書。

  從2014年第一次獲得優秀士兵獎章開始楊鵬輝就給弟弟寫信,鼓勵弟弟好好學習,將來參軍報國。99年出生的弟弟,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棒”,從課文中的革命先烈英勇奉獻,到抗戰影視劇特殊的喜愛,從小就種下了一個爲國奉獻的種子。一封封,一份份,西藏邊關寄來的家書,一塊塊寫滿榮譽的軍功章,傳遞着哥哥戍守邊關,建功軍營的點滴故事,2016年、2017年在外出執行任務中又喜獲優秀士官稱號。弟弟也在哥哥的點滴進步中成長,隨着楊曉輝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覺得保家衛國是自己的責任,也是男兒應該去的地方,自己應該像哥哥一樣去完成一個男人的使命。2018年當時正值備戰高考的他再次見證了榮譽和責任,當市人武部等相關部門敲鑼打鼓爲哥哥送立功喜報時,更堅定了他從軍報國的決心。7月參加完高考,他就提交了參軍報名表。當8月下旬,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他手中的時候,父親問他:“大學錄取通知來了,要不你去上大學吧?”父親的話激起千層浪,楊曉輝悄悄的撥通了哥哥的電話,得知哥哥服役期滿,今年即將退伍的事宜,哥哥要回來了,邊關誰來守?摸着哥哥那一枚枚軍功章,他做了一個讓人落淚的決定——我去接力守邊關。18歲的年紀,做出瞭如此的選擇,哥哥在遙遠的高原爲弟弟豎起了大拇指。兩個兒子相繼要去守邊關,父母偷偷落淚了,也爲他們豎起了大拇指。

  “楊家好兒男,代代是英雄,兄弟接力守邊關,好樣的,沒給老爸丟臉。”楊曉輝父親對他說。

  楊曉輝向徵兵辦遞交了進藏申請書。報名、體檢、政審、集訓,2018年9月13日,哥哥楊鵬輝上午10時宣佈了退伍命令,晚上21時踏上了回鄉的列車,弟弟楊曉輝於13日下午15時踏上了前往西藏的列車。他們無緣見面,卻駐守相同的地方,爲了同一個夢想,戍守邊關。

  自古就有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一說。這對親兄弟上演了一場軍營接力,他們矢志軍營,獻身國防,一身橄欖綠的接力,正是對這對兄弟最好的詮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