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至6月25日结束,共历时23天,销毁鸦片19187箱和2119袋,总重量2376254斤。“虎门硝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此事后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被历史学者定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其实,如果陶澍多活几年,那么道光皇帝派往广东硝烟的就很可能不是林则徐,而是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陶澍为道光朝第一能臣,办事机智,灵活性强,是经世致用第一人。

  陶澍出生贫苦,其故乡小淹镇,距安化县城约40公里,系穷乡僻壤之地。陶澍从小聪明好学,五、六岁就开始砍柴、放牛、打渔,但他“且耕且读”,总是书本不离身,一有机会就过一阵子读书瘾,树荫下、石头上都是他绝好的天然书房。陶澍十一岁能对巧对妙联,十二岁时能写作八股文,已显示出许多过人之处。父亲看到儿子如此好读,终于同意陶澍到当地的私塾水月庵读书。

  在离水月庵不远的资江中,有块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约两丈许,方正若印,这就是印心石。陶澍很喜欢躺在在这印心石上看书,并就将水月庵的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

  据说,这印心石在当地被称为“官印”,能与江水同涨同落,四面环水永不淹没。在印心石的岸边附近有三座大山,俗称鸡公山、蜈公山、虾公山,山角均伸向江边,呈“三公抢印”之势。鸡公是陆上动物,下不得水;蜈公可以入水,但需防鸡公所食,不敢入水;只有虾公占尽天机,最后能下水抢得官印。陶澍住在虾公山下,后来被当地百姓传说是虾公精的化身,所以官印也为陶澍所得。林则徐曾有诗赠陶澍:“石是印心心是印,生前星宿已罗胸”。

  陶澍勤奋好读,23岁乡试中举,25岁殿试中进士,28岁授翰林编修,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43岁的陶澍任川东兵备道,当时的四川总督奏报陶澍“治行为四川第一,堪胜大任”。

  道光皇帝对陶澍的欣赏竟是从反感疑虑开始。早在1822年,陶澍担任安徽布政使时,声色俱厉地面奏当时官场渎职贪污情况,并直言不讳地说到了某官。道光帝对陶澍疾恶如仇的直爽性格不甚了解,觉得陶澍在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之嫌,心里十分反感,下密谕给安徽巡抚留心陶澍为人。不到一年,道光帝从许多方面了解到陶澍清正廉洁、勇于任事、才识优长、持论公正,乃“不负朝廷堪委之员”。自此,道光帝对陶澍的信任有增无减。

  1831年(道光十一年),任两江总督的陶澍破清代惯例再兼两淮盐政,9月,因整理盐务和镇压侉匪有功,被道光帝奖誉为“干国良臣”。陶澍在道光帝的支持下,对盐务、治河、币制、赈灾、海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效果显著,得到了上至帝皇,下到百姓的一致赞赏肯定。1835年冬,58岁的陶澍因政绩卓著入京靓见道光皇帝。道光帝从11月25日到12月16日间共召见陶澍达14次之多,先后亲赐“印心石屋”匾额。

  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政绩显著,他与林则徐两人在两江共事多年,结下了深厚友谊,两人通力合作治水救灾、试行海漕、禁烟海防,改革盐政、币制、乡试,巧借商人力量完成改革,为江南地区的经济改革、生产发展、社会安定等做出巨大贡献,。陶澍是林则徐长期的领导,林则徐也受益匪浅。

  1839年,陶澍逝于两江任上,林则徐奉旨调任两广总督。林则徐作挽联:“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字里行间也表达了要继承陶澍事业的坚定决心。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文毅既没,林文忠公继之,既治其内,复思治其外”。林则徐继承发展了陶澍事业,对内推行改革,对外反抗侵略,陶、林二人“所见相同”。陶澍反侵略、禁鸦片、设海防的坚定立场,在林则徐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林则徐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而陶澍的早逝,在那呼唤英雄的时代,使内忧外患的中国,却少了一位忠心为国、不畏强权的干国良臣。

  但是,如果到广东禁烟的陶澍,那么依陶澍的理政办事风格,“禁烟”应更加实际委婉些,或许可避免“鸦片战争”的发生,那么中国近代历史或将改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