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現革命歷史的許多作品,如豫劇《劉胡蘭》、評劇《金沙江畔》、錫劇《紅色的種子》、滬劇《蘆蕩火種》、粵劇《山鄉風雲》、京劇《紅燈記》、《節振國》、《八一風暴》、《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在藝術上取得新的成就。我們相信,戲曲舞臺也一定會塑造出更多共產黨人的形象,使戲曲藝術更好地發揮鼓舞人民前進的作用。

自中國共產黨創建以來,無數優秀的共產黨人爲了人民的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表現出崇高的信念和堅定的品格;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有許多優秀的共產黨人以忘我的精神投身於偉大的建設事業中,或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地爲人民服務。在他們身上,凝聚着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精華,又閃現了新的時代的光輝。這些在戲曲舞臺上都有生動的反映。

在新中國成立後,現代戲創作受到更大重視,題材範圍不斷擴大,藝術探索逐步深入,其中,共產黨人的形象更成爲藝術創作的一個重心。通過共產黨人形象的塑造,弘揚了時代的先進思想,並推動了藝術上的發展創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各地方戲創作了一批反映人民當家做主新生活的現代劇目,特別是反映了婦女的翻身解放。如評劇《劉巧兒》、眉戶《梁秋燕》、滬劇《羅漢錢》、呂劇《李二嫂改嫁》等,把婦女解放的歷史進程描寫得細緻入微,生動感人。在這些戲裏,那些普通的羣衆,特別是曾經受到嚴重束縛的婦女是戲的主角,但戲中的專員、區長、婦女主任等人物,在改變主人公命運的過程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黨98週年!盤點戲曲舞臺上塑造過的共產黨人形象

豫劇《鍘刀下的紅梅》

表現革命歷史的許多作品,如豫劇《劉胡蘭》、評劇《金沙江畔》、錫劇《紅色的種子》、滬劇《蘆蕩火種》、粵劇《山鄉風雲》、京劇《紅燈記》、《節振國》、《八一風暴》、《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在藝術上取得新的成就。戲中的主人公都是優秀的共產黨人,他們表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堅定的革命意志、對敵鬥爭中的大智大勇。表現新的人物是戲曲藝術革新的推動力量。而塑造共產黨人的形象,對戲曲藝術家來說,更是巨大的挑戰。

建黨98週年!盤點戲曲舞臺上塑造過的共產黨人形象

《紅燈記》

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後來演現代戲中的人物,就逐漸自如起來,不但“像”,而且能體現戲曲的神韻,戲曲的美。不但能演農村的支部書記,也能演工人和解放軍戰士、軍官,如《紅燈記》中的李玉和,《節振國》中的節振國,《金沙江畔》中的政委,《智取威虎山》中的參謀長等人物。這中間有藝術家的艱苦的創造,如最早扮演《紅燈記》中李玉和的演員李少春就講過,他爲了演好李玉和,就認真研究借鑑傳統戲中許多英雄人物的表演手段,結合對新的英雄人物的體驗加以化用。這些戲推動傳統戲曲走向現代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改革開放以後,現代戲創作有了更大的發展,共產黨人的形象在舞臺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輝。

建黨98週年!盤點戲曲舞臺上塑造過的共產黨人形象

越劇《報童之歌》、《三月春潮》,京劇《蝶戀花》、《南天柱》,秦腔《西安事變》等,生動地塑造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楊開慧、陳毅等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形象。藝術家們努力探索,克服了領袖人物能不能唱,能不能唱地方戲等難題。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後,革命歷史題材在藝術上又有新的拓展。楚劇《虎將軍》、豫劇《鍘刀下的紅梅》、京劇《華子良》、越劇和粵劇《刑場上的婚禮》、《紅色浪漫》、楚劇《大別山人》等表現了徐海東、劉胡蘭、華子良、陳鐵軍、周文雍等英雄形象。這些作品更重視對主人公豐富的內心世界的揭示,在藝術形式上也有許多新的探索。

新湧現的英雄模範人物

在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中,共產黨人的形象依然是最大的亮點。新湧現的英雄模範人物被迅速搬上舞臺,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以及“村官”李連成等生活中的典型被轉換爲藝術的典型。這批戲的題材領域很開闊。從被稱爲“十品村官”的居民小組長(淮劇《十品村官》)到被稱爲“八品官”的生產隊長(湖南花鼓戲《八品官》),再到縣長(商洛花鼓《六斤縣長》)等,從農村幹部到傑出的藝術家(豫劇《常香玉》)、科學家(湖北黃梅戲《李四光》),其中有些形象具有很大的典型性。

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戲曲藝術家在塑造共產黨人形象的同時,也用同樣的激情和靈感塑造了許多普通羣衆豐滿的藝術形象。如《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紅燈記》中的李奶奶,《智取威虎山》中的李勇奇,呂劇《苦菜花》中的母親,湘劇《李貞回鄉》中的古老三等,他們看到共產黨真正是爲人民謀幸福,因此用生命保衛着共產黨人。這些羣衆的形象與共產黨人的形象相映生輝。

建黨98週年!盤點戲曲舞臺上塑造過的共產黨人形象

湖北黃梅戲《李四光》

舞臺上的共產黨人形象的成功標誌着現代戲創作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證明了古老的戲曲藝術具有表現現代生活和塑造新人物的能力。我們相信,戲曲舞臺也一定會塑造出更多共產黨人的形象,使戲曲藝術更好地發揮鼓舞人民前進的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