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鑑賞

古詩鑑賞是中學階段的必考題型,以課外古詩爲主,考察學生解讀古詩,鑑賞古詩藝術手法的能力。

很多學生在拿到一首課外古詩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去解讀一首古詩,甚至不知道古詩當中,應該注意什麼知識,什麼內容。

八成以上的孩子面對古詩鑑賞題的時候只能將古詩反覆讀兩遍,然後根據自己對產生的理解開始答題,這明顯是不科學,也是不合適的。所以我總結一個讓孩子有思路,有方法的古詩鑑賞方法,爲的是讓我的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古詩鑑賞技巧,面對課外的陌生古詩,能夠抓住古詩當中的所有有用信息,從而達到讀懂古詩的目的。

君子溫潤如玉

我自己總結了鑑賞古詩的方法,將它命名爲“九步看詩法”,希望能夠幫到孩子,成爲孩子鑑賞古詩的一大助力。

如果孩子看完之後有什麼疑問,可以留言,每條關於“古詩鑑賞”的留言我都會一一解答。

“九步看詩法”具體內容:

一、看“題目”

從題目當中解讀所有與古詩相關的信息。很多古詩的題目可以暴露出古詩的寫作信息,甚至暴露出古詩的主題。

①“贈、送、別”這樣的字樣,往往代表着“送別詩”如:《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②題目中可能透露寫詩地點或者人名。例如:《送杜十四之江南》可以讀出,作者孟浩然送好友“杜十四”去江南。《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解讀出作者在“黃鶴樓”送好友“孟浩然”去“廣陵”。那麼一個題目的解讀,就可以對古詩內容有了整體上的把握。

③題目中可以看出季節時間等。《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可以解讀出,寫詩時間是早春時節。《飲湖上初晴後雨》可以解讀出作者寫詩時的天氣情況。

二、看“作者”

如果是一線大作家(著名詩人)那麼就要結合生平事蹟分析。很多學生在做古詩鑑賞的時候都忘記了分析作者,都認爲“作者”僅僅是一個出題習慣而已,不會去留意。實質上,在古詩鑑賞題當中,如果作者是著名詩人,我們就需要結合詩人的生平事蹟去分析和理解古詩內容。如果詩人是非著名詩人,但是註釋當中有關於詩人的介紹,那麼也要結合詩人去理解和分析古詩。

三、看“意象”

詩歌當中出現的意象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意象”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意象就像是古詩中的密碼和暗語,如果忽略了意象的指代含義,那麼解讀古詩,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將變得很困難。

四、看“尾句”

尾句往往能夠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中心思想。含蓄美是古人倡導的基本審美形式,所以在寫詩的時候,絕大多數詩都是在最後寫出古詩的中心,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所以看古詩,最重要的是看最後一句。

例如,李白寫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裏,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首詩的分析重點就在最後一句,如果忽略了最後一句,那麼這首詩的理解肯定會出現問題。

五、看“題材”

從內容上分析詩歌屬於什麼類型的詩歌,每種類型的詩都具有不同的特點。

古詩按照內容來分,可以分爲:懷古、羈旅、寫景、送別、閨怨、戰爭、田園等類別,這些類別,每種類別的古詩都有相應的寫作思路和基本的情感表達方向。所以一旦分清楚詩歌的題材,那麼就能夠快速的圈定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六、看“冷暖”

古詩當中難免出現景物描寫,那麼可以將景物進行一分爲二的方式分成冷色調和暖色調,從而確定作者的抒情方向。

如果細分作者的情感,感覺自己把握不準確,擔心錯誤, 那麼可以去看古詩中作者寫的景色都有什麼,這些景色是冷色還是暖色,從而確定作者是抒發樂情還是哀情。

七、看“註釋”

帶着註釋去看詩,這是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做的事情,我在這裏只說一點,古詩之後的註釋需要注意有沒有關於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紹,如果有,那麼在鑑賞古詩的時候肯定需要用到。

八、看“手法”

看詩歌當中的藝術手法,要極具目的性的去尋找詩歌當中的藝術手法,根據各個藝術手法的特點去大膽推論。一首古詩就好似一件精美的文物,鑑賞的話,自然是要說出它的價值在哪裏體現,作者採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這是關鍵當中的關鍵,是難點中的難點。所以要熟練掌握古詩常見的藝術手法,搞清楚所有藝術手法的概念和特點,能夠準確的辨認出古詩當中作者是如何去使用這個藝術手法的。古詩當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有:襯托、烘托、對比、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託物言志、抑揚等。如果某個手法掌握的不好留言給我,我一定會逐條解答的。

九、“看修辭”

鑑賞詩歌一定要注意詩歌當中所用到的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考察在語文中是無處不在的,在古詩當中作者運用了修辭手法,那麼鑑賞的時候是一定要說出來的,作爲考察學生是否讀懂古詩的依據。

【由於內容篇幅限制,不能發古詩常見意象及其含義,如果需要,我這裏有整理好的古詩常見意象及其含義。領取方式爲關注本頭條號,點贊和評論此文章,右上角有私信功能,私信小編“古詩鑑賞”所有人免費領取資料】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