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 来自第一财经资讯 00:00 04:04

导读

一个大开脑洞的进化心理学最前沿的认知。

前两天更新了8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新数据显示,消费增长率从此前的8.8%增长到了9%,因此,消费持续回落的这个担心,从最新数据上基本可以得到化解了。

此前我们曾经提到,这个消费数据只包含那些粮油食品、烟酒百货、药品首饰、家电汽车等等,这几乎都是有形商品,而无形商品几乎都没有统计。但是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的卷入人们的生活,大家花在音乐、游戏、教育、付费数字内容这些产品的比例正在越来越高,而且未来,企业和个人花在数据服务上的支出一定会加速上升,所以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来看,增速会下降,不是人们不消费了,而是消费的结构在变化。

如果考虑有形和无形商品,所有的消费加总,那么大体上未来的增长速度会看齐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又会紧紧围绕着名义GDP,因此,考虑所有不能进行完全统计的因素之后,真实的消费的情况,一定不会是大起大落的。

不过,真正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这样一个稳定的长期规律面前,为何人们看待数据的心态,却是大起大落的?

比如,今年社会零售额的增速高点是在三月份,达到10.1%,从四月份开始回落至9.4%,五月份加速回落至8.5%。五月份的数据创出了很多年的新低,可是为何当时全市场也没有人担心呢?直到7月份的数据8.8%出来了,其实不算差,但是排山倒海般的担心声开始出现,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我们发现,这叫做理论跟着市场走,5月份的时候,虽然数据差,但是市场表现还可以,因此人们心情还不错,但是6月之后资本市场形势逆转,人心当中乌云笼罩,因此看一个差不多的数据,也把它当成鬼故事。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竟然不可思议的就是由情绪决定的。

可是我们还是想再深入一步进行探究,为什么同一事实,人们会跟着不同的情绪状态,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释呢?

我们最近终于找到了答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位著名的进化心理学专家罗伯特赖特,在他最新的书中(Why Buddhism is True)讲到一个认知心理学最前沿的研究,他的研究显示,人的大脑运行,有七大模块,每个模块轮流上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节能模式、飞行模式、高速模式、求偶模式、自我保护模式等七大类,每个模式接管人脑的触发因素,就是情绪。不同的情绪状态,会触发不同的大脑工作机制,带来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决策。他的研究,从根本上证明了,没有什么绝对理性,但是有绝对的情绪,人从根本上就是情绪和情感动物。 

赖特教授的这个研究,第一次从理论和实验的高度,证明了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预测者无法揭示未来,但是他的预测,可以完全揭示他当时的心情。以此类推,经济数据无法去证明未来,但是可以证明看待数据的人是悲观还是乐观。巴菲特早已告诉过你,集体共识悲观的时候,你应该选择什么。

最后,我们还是再给大家提供几个市场很少提及的看待消费的角度,第一个角度,看线下高端零售物业的租金增长率,以港币计价,增速达到11%之高,考虑人民币因素后,也有5%以上的不错增长(恒隆财报)高端零售物业租金上涨,这意味着高端零售包括奢侈品的销售,在持续复苏;

第二个角度,看高档办公楼的出租率,举两个例子:无锡,高端办公楼出租率上升了14%,沈阳同类物业出租率上升了16%。更全面的看待这些情况,而非被那些不良干扰接管你的大脑模块,也许有助于你对经济形势做出更准确的认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