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 來自第一財經資訊 00:00 04:04

導讀

一個大開腦洞的進化心理學最前沿的認知。

前兩天更新了8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最新數據顯示,消費增長率從此前的8.8%增長到了9%,因此,消費持續回落的這個擔心,從最新數據上基本可以得到化解了。

此前我們曾經提到,這個消費數據只包含那些糧油食品、菸酒百貨、藥品首飾、家電汽車等等,這幾乎都是有形商品,而無形商品幾乎都沒有統計。但是隨着互聯網越來越深的捲入人們的生活,大家花在音樂、遊戲、教育、付費數字內容這些產品的比例正在越來越高,而且未來,企業和個人花在數據服務上的支出一定會加速上升,所以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長期來看,增速會下降,不是人們不消費了,而是消費的結構在變化。

如果考慮有形和無形商品,所有的消費加總,那麼大體上未來的增長速度會看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變化,又會緊緊圍繞着名義GDP,因此,考慮所有不能進行完全統計的因素之後,真實的消費的情況,一定不會是大起大落的。

不過,真正令我們感興趣的是,在這樣一個穩定的長期規律面前,爲何人們看待數據的心態,卻是大起大落的?

比如,今年社會零售額的增速高點是在三月份,達到10.1%,從四月份開始回落至9.4%,五月份加速回落至8.5%。五月份的數據創出了很多年的新低,可是爲何當時全市場也沒有人擔心呢?直到7月份的數據8.8%出來了,其實不算差,但是排山倒海般的擔心聲開始出現,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後來我們發現,這叫做理論跟着市場走,5月份的時候,雖然數據差,但是市場表現還可以,因此人們心情還不錯,但是6月之後資本市場形勢逆轉,人心當中烏雲籠罩,因此看一個差不多的數據,也把它當成鬼故事。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竟然不可思議的就是由情緒決定的。

可是我們還是想再深入一步進行探究,爲什麼同一事實,人們會跟着不同的情緒狀態,做出完全相反的解釋呢?

我們最近終於找到了答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有一位著名的進化心理學專家羅伯特賴特,在他最新的書中(Why Buddhism is True)講到一個認知心理學最前沿的研究,他的研究顯示,人的大腦運行,有七大模塊,每個模塊輪流上崗,你可以把它理解爲:節能模式、飛行模式、高速模式、求偶模式、自我保護模式等七大類,每個模式接管人腦的觸發因素,就是情緒。不同的情緒狀態,會觸發不同的大腦工作機制,帶來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決策。他的研究,從根本上證明了,沒有什麼絕對理性,但是有絕對的情緒,人從根本上就是情緒和情感動物。 

賴特教授的這個研究,第一次從理論和實驗的高度,證明了我們一直持有的觀點:預測者無法揭示未來,但是他的預測,可以完全揭示他當時的心情。以此類推,經濟數據無法去證明未來,但是可以證明看待數據的人是悲觀還是樂觀。巴菲特早已告訴過你,集體共識悲觀的時候,你應該選擇什麼。

最後,我們還是再給大家提供幾個市場很少提及的看待消費的角度,第一個角度,看線下高端零售物業的租金增長率,以港幣計價,增速達到11%之高,考慮人民幣因素後,也有5%以上的不錯增長(恆隆財報)高端零售物業租金上漲,這意味着高端零售包括奢侈品的銷售,在持續復甦;

第二個角度,看高檔辦公樓的出租率,舉兩個例子:無錫,高端辦公樓出租率上升了14%,瀋陽同類物業出租率上升了16%。更全面的看待這些情況,而非被那些不良干擾接管你的大腦模塊,也許有助於你對經濟形勢做出更準確的認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