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雷佳音和易烊千玺等人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已经开播好几天了,这几天我一直沉浸在这部电视剧中还原的唐朝社会当中,久久不能自拔。

我敢说,最近十年来,还原唐朝社会的电视剧当中,做得最好的就是《长安十二时辰》,而且往后五年之内,也很难有超越它了。

那这部剧到底将唐朝社会尤其是长安城市景还原了多少呢?换句话说,它到底在哪些方面有所考究,从而表现出唐朝的社会生态呢?前两天双休日我一直在收集材料,今天就结合《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唐朝风采。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唐朝长安城:世界性国家,包纳一切的大都市

我们现在在谈及唐朝的时候,一般只会想到三大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以及唐玄宗李隆基。也许还会想到李白、杜甫,等等。但是,这些人之外,我们对唐朝的了解还有多少呢?

知之甚少——我敢说,这是国人的普遍“认知”。

但大家要清楚,唐朝不仅仅是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世界性帝国。“世界性帝国”,这个词你可能没听说过,但这个词是得到日本及西方学者普遍认可的。也就是说,唐朝不像中国其他朝代那样封闭,而是一个开放性社会,是一个聚集了欧亚非三大陆民族、西通西域东接日本、汇集了全世界宝物和精华的世界性国家。

在电影《妖猫传》当中,剧组就曾经试图还原极盛时期的唐朝长安市景。

《妖猫传》剧照

所以,如果你站在唐朝的长安街头,你会发现有许多阿拉伯人、朝鲜人、日本人、欧洲人甚至是非洲人。

但我觉得,相比于《妖猫传》,《长安十二时辰》做得更好。

那《长安十二时辰》中还原了多少呢?

首先,在这部剧里出现了西域某宗教。当然了,这个话题我不能多少,只能点到为止,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唐朝社会中还有另一种人存在——那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昆仑奴。

《旧唐书·南蛮传》里面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

根据现代学者们的研究,这种被称为昆仑的奴隶绝大多数人来自于东南亚海岛的土著,部分可能是来自非洲的黑人。

在《长安十二时辰》当中,长安地下世界的黑社会老大葛老曾经就是一位昆仑奴。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昆仑奴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中国影视剧当中第二次出现昆仑奴。第一次是什么时候?

第一次出现在2006年开播的由马跃主演的《贞观之治》当中。在《贞观之治》这部剧里,唐朝名将李靖身边就有一位昆仑奴。不论是外出打仗,还是进宫见李世民,李靖一般都会把这位昆仑奴随身带上。

《贞观之治》中的昆仑奴

昆仑奴在唐朝十分流行。为什么?因为昆仑奴比较温顺,而且体力大,什么活都能干。无聊的时候,这些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昆仑奴还能为主人带来一些娱乐节目。

现代出土的文物也佐证了史书中的记载。北京博物馆就藏了大量的昆仑奴陶俑。

昆仑奴陶俑

当然了,唐朝也有很多西域人。我们现在一说到西域,大家可能觉得就是新疆附近一带。但实际上历史上的西域非常广阔。

为什么?因为唐朝的疆域比较大,敦煌以西,一般都可以称为西域。

唐朝极盛时期的疆域,画圈部分及天竺一般就被我们称为西域

如果按照日本部分学者的推测,唐朝极盛时期的安西都护府所掌控的范围更大。

所以,在这样一个领土广阔的帝国当中,人的流通性就更加大且更加顺畅了。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唐朝十二时辰》当中,这位店家是不是有可能是西域人呢?

大家请注意——他身穿的是翻领服饰,这在唐朝时也非常流行。他的胡须,也是典型的西域人胡须。

他的这个形象,在新疆所出土的唐朝西域人陶俑当中,也随处可见。

唐朝西域人陶俑男唐人性服饰: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腰系蹀躞

唐朝人的服饰和其他朝代稍有区别。

如果你穿越回唐朝,你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穿着唐朝最为流行的衣服——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窄袖长衫,腰系蹀躞。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在长安的街头,还是在政府机构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这种着装。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幞头,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专门介绍过。我说它在唐宋时期国民之帽,相信读过那篇文章的朋友们还有印象:王凯《孤城闭》中戴的幞头,曾是国民之帽,如今却几乎被国人遗忘

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唐朝绘画很少,五代和宋朝的绘画较多。但没关系,唐朝著名山水画就李思训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明皇幸蜀图》,从这幅图里面,我们就能窥见唐朝幞头、圆领窄袖的全貌。

《明皇幸蜀图》局部

唐朝的男士服饰,一般以圆领为主。但是,同其他朝代的服饰不同的是,唐朝的圆领长衫,不是宽衣大袖,而是窄袖。

同时,唐朝的幞头第一阶梯微微向前倾。这也主要是由于唐朝的幞头,许多都是结式幞头,即在幞头背后打一个节,在二级阶梯的中间打上一个结。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对这种幞头也有所还原。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幞头

我们从这张剧照里面就可以完美地看出这种幞头的特色所在。

在后期这种幞头就越来越少了。我们从《韩熙载夜宴图》当中就能看出来这一点:首先是幞头二级阶梯中间不再打结了,其次,随之而来的就是,幞头更加端正,不再向前倾斜了。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那为什么唐朝的衣服会以窄袖为主呢?主要是受到西域的影响。

同样是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长衫,要系蹀躞(皮带),但是宋朝人实际上就不再是窄袖而是宽袖了。我们从上面的《韩熙载夜宴图》以及宋徽宗的《听琴图》当中都能看出这一点。

《听琴图》宋徽宗

穿窄袖衣服有一个好处——行动要方便一点。所以,唐朝的军队战斗力强,我觉得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不论是军人还是百姓,衣服对行动的限制较少。

而到了晚唐、五代以及宋朝,衣服重新变成了宽袖大袍,文人气多了一点,但武力值就低了很多。

关于蹀躞,也就即是古人的皮带,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得很透彻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读一读:王凯《孤城闭》中系的皮带太现代?其实宋朝的皮带与现在基本相同军装与红装:唐朝军人服饰与女性容装

军队的铠甲一直是古装剧的一大心病。

绝大多数剧组,即便是文武百官的服饰搞对了,军队的服饰也总是搞错。为什么呢?因为剧组不懂,事实上,真正懂的人也很少。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军人的服饰就高度还原了唐朝时期的特色。

唐朝时期的壁画显示,唐朝军人的铠甲以银白色为主。比较典型的是,唐甲的两个护肩比较大。

唐朝壁画

当然了,很多人都在吐槽里面的耍双锤的同志演技比较浮夸,天天歪着个嘴,看起来十分欠揍。

但我却不这么觉得。我甚至觉得这是这位演员下了深功夫有意为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当然也是有依据的。请看这幅壁画:

唐朝壁画

大家注意左侧人物的面部表情——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大家对比一下:是不是十分神似?

是巧合吗?很有可能是巧合。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是这名演员下了功夫。至少也是剧组下了功夫。否则,很难有这么惟妙惟肖且十分巧合的面部表达。

女性服饰方面,部分人在吐槽这是抄袭日本人的装束。

这种看法实在是太幼稚。为什么?因为明明是日本学习中国的好不好。但是,由于历史教育的缺乏,以及中国古装剧向来不重视对服饰和化妆的还原,这就导致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观同历史事实是脱节的。

我在前几篇文章里面反复提及这个问题,希望通过最近的这些文章也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我们从唐朝流传下来的名画《宫乐图》里,基本上就可以看到唐朝女性最为流行的装束之全貌。

《宫乐图》

流传下来的《弈棋仕女图》也给我们提供了不错的参照。

弈棋仕女图

当然了,包括《长安十二时辰》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小女孩的装束,实际上都十分有讲究。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位小姑娘的装束也是有所参考的。

很显然,小女孩的发饰参考的就是唐朝绘画《捣练图》中的小女孩。

《捣练图》唐人礼仪:插手礼,失传前年的社交礼仪

《长安十二时辰》一开播,著名唐史研究者、《唐朝穿越指南》作者森林鹿就隆重向大家介绍了失传已久的插手礼。

什么是插手礼呢?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我们经常在网络小说当中看到作者写道:某某插手作揖。

插手礼,就是剧照中所显示的样子。这种礼节在唐朝十分流行,但到元朝时期慢慢就失传了。

我们现在也只能从古书中,以及部分壁画和绘画当中窥见一斑。比如在《韩熙载夜宴图》当中,有两位男性角色正在使用的就是插手礼。

《韩熙载夜宴图》

所以,我说了这么多细节问题,相信读者朋友们也都能了解部分这部剧当中的文化韵味了。后记:大唐社会,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精彩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背景,正是唐朝的极盛时期。但这时候的唐朝已经危机重重,正在由盛转衰。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为我们还原的,正是玄宗时代的长安社会。

在那样一个社会,国家达到极盛,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相比于其他朝代,玄宗时期唐朝的开放史无前例。在唐朝,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甚至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几乎能得到同等对待。高丽人、日本人、突厥人甚至是阿拉伯人,只要你有能力,都能在唐朝甚至是唐朝政府立足。

唐玄宗画像

唐朝名将高仙芝,高丽人;哥舒翰,西突厥人;李光弼,契丹人;仆固怀恩,铁勒人;红极一时的安禄山,栗特人。

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

但遗憾的是,安史之乱打断了中国社会的开放心态。尤其是宋朝以来,少数民族的威胁让汉人逐渐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于是,在后来的朝代中,我们越来越拘谨了。

不管怎么说,感谢《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唐朝社会。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当然了,这部剧的历史细节还有很多。比如,剧中出现了唐三彩。在后面的文章里,我将继续带大家“剧中窥见历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