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都会觉得古人的帽子很"可爱",也有人觉得很丑。为什么呢?因为一般情况下,帽子的后面都会拖着两个小"尾巴"。这种帽子,我们一般称之为"幞头"。

在中国,幞头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清朝以前,它一直都是汉人最喜爱的帽子之一。但对于这种帽子,现代人大都不太了解,尤其是帽子上的两个"尾巴",很多人表示难以接受这种设计。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幞头上为什么会有两个小尾巴,让大家理解这种帽子的审美。

《孤城闭》剧照 注意帽子上的尾巴古人的帽子也叫"巾",这恰恰说明了帽子的来源

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古人的帽子,你就会发现,古人的帽子一般都叫"某某巾"。比如,在宋明两朝非常流行的一种方形帽子,叫做东坡巾;唐宋时期的幞头,也叫折上巾,在明朝的时候多了一个名字,叫"唐巾"。

明代皇帝的翼善冠、大臣们的乌纱帽,也都属于幞头的犯愁,所以也可以称为折上巾。此外,还有庄子巾,万字巾,等等。因此,我们当代人所说的帽子,在古代可以叫"冠",但也可以叫"巾"。

南宋画家刘松年有一幅《七子过关图》,图中左侧的人物头上戴的就是东坡巾,右侧戴的是幞头,也即明代的唐巾——它的后面就有两个小"尾巴"。

《七子过关图》局部

"巾"这个字我们都很熟悉,平时大家说"毛巾""头巾""浴巾""餐巾纸",所以"巾"基本等同于一块"布"。而这恰恰也说明了帽子的源头——来自于裹在头上的布。

我在之前很多文章中和大家聊过故人束发的问题。既然古人要束发,那就免不了要经常整理自己的头发,走在外面,大风一吹,或者头发没扎进,那就会影响形象或者劳作。

怎么办呢?好办——用布给裹上。我们现在可以从汉代的很多陶俑中见到最为原始的"幞头":

汉代陶俑

这种"帽子",就是直接用布料裹在头上,扎住头发。很简洁,很方便。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流行这样的扎法。

但我们的祖先在满足了初级需求之后,自然会有更高的需求——那就是,尽量让帽子美观一点。所以,头巾渐渐地被固定住,演化成了帽子。于是,我们现在最熟悉、最为经典的幞头呼之欲出。

比如在唐朝画家李昭道的名作《明皇幸蜀图》里,我们就能看到这种帽子的样式:

《明皇幸蜀图》 记录唐玄宗逃难到四川的绘画

在唐朝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步辇图》中,唐太宗和一位少数民族使者以及一名官员头上戴的也都是这种帽子:

《步辇图》局部

但是,这三人的帽子似乎又有所不同。

那这三定帽子之中到底又隐藏着何种秘密呢?别急,请继续往下看。起初帽子上两个"尾巴"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帽子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左侧的人、中间的人,以及右侧的唐太宗,他们的帽子后面的"尾巴"是不太一样的。

左侧的"尾巴"更粗糙一点,唐太宗和中间红袍的使者帽子上的"尾巴"似乎更加柔顺一点。

《步辇图》局部 注意比较帽子的不同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对于普通人来说,帽子后面的尾巴比较实用,它只是充当一种固定帽子的作用。而对上层阶级来说,帽子上的尾巴不仅仅要实用,还要美观。

当然,这话可不是我自己瞎说的,而是有依据的。

所以,最初的帽子,后面的两个"尾巴"就是充当固定帽子的作用。原因很简单,刚才我也说了,幞头起源于先人们用头巾包裹头发,再由头巾逐渐演化成帽子。但在前期这种帽子比较软,基本上就是布料做的,所以帽子后面必须得留下两条带子,用来将帽子在头上系劳。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这种帽子就被还原得非常好:

《长安》剧照

因为唐朝的幞头比较软,所以不仅后面会打结,幞头正中间也会打结,所以就形成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样式。

而后面打结的这两块布,也就形成了帽子上的两个"尾巴"。

这是唐玄宗时期的幞头,唐朝初期的幞头没有这高,比这个要矮很多,这种幞头也叫平顶幞头。在电视剧《贞观之治》中,唐太宗和文武大臣头上戴的都是这种幞头:

《贞观之治》剧照

大家可以看看,帽子后面也出现了"尾巴",如果你仔细对比刚才的那幅《步辇图》,你就会发现这部电视剧太有考究了。很少有电视剧能注意到唐朝初年的帽子问题。

但请注意,这时候帽子后面的"尾巴"还比较软。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打结并将帽子固定在头上,防止帽子随随便便地从头上掉下来。从"飘带"到硬"尾巴",小"尾巴"从实用逐渐上升到了审美层次

所以,初期的幞头后面的两个小"尾巴"都类似于两个飘带。

但是,刚才我在对比《步辇图》中不同人物的帽子时也说了,唐太宗的帽子似乎要左侧的下级官吏的帽子更加美观一些,尤其是帽子上的"尾巴"似乎要更好看一点。

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上层社会不仅仅需要帽子和帽子背后"尾巴"的实用性,还要帽子和尾巴的观赏性。因此,伴随着人们的审美,帽子后面的"飘带"更加硬化,从最开始软软的两个,变成了后来我们见到的比较硬的"尾巴"。我们从五代十国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里就能看出,帽子上的尾巴已经不再是充当固定帽子的作用了,而是变成了一种装饰品: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孤城闭》中王凯戴的就是这种帽子

这两个小"尾巴",伴随着人们走路时身体的摆动,自动地上下摆动,看起来很飘逸,一股文人气油然而生。

当然,这也是伴随着幞头的"进化"的。初期的幞头就是布包裹在头上,所以很软。根据《云麓漫钞》记载:"唐末丧乱,宫娥宦官皆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用铜铁为骨, 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缓急之便,不暇如平时对镜系裹也。"

也就是说,在唐朝末年,人们开始用木料、铁丝、绢纸制作幞头了。这时的幞头比较硬,随时随地的戴起来也比较方便,不用再去对着镜子包裹头发了。后来的帽子,"尾巴"越翘越高,直到形成了明朝的翼善冠

在五代时期,随着幞头的完善,幞头上的两个小"尾巴"也越翘越高。最初的"尾巴"就是两条布带,后来尾巴变硬,更优胜者,小"尾巴"一直翘到了帽子上方。

这就是著名的朝天冠。比如这幅朱温的画像,戴的就是朝天冠:

朝天冠

朝天冠最初宦官戴的比较多,到了后来逐渐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有地位的人(皇帝)的标配。

到了宋朝更加夸张,在宋朝皇帝和官员的幞头上,这对小"尾巴",升格成了"飞机翅膀"。

宋朝皇帝的“飞机”帽

明代基本上继承了宋朝对官帽的设定。

平时大臣们的公服,帽子也使用"双翅"较长的版本。

明代文官的公服

很多人在看到这种画像时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是宋朝官员的画像。其实这是不对的,明代官员除了我们最为常见的补服(见下图)外,还有这种继承宋朝文官服饰的公服。公服的帽子和宋朝一样,是方顶幞头,双翅也较长。

大臣们平时办公时穿的官服,帽子上的"双翅"要稍微短一些,但是也基本保持"飞机头"这样的设定:

明代文官的常服

官员们平时也会戴上软脚的幞头,这种帽子显然更加休闲一点,在非正式场合可能戴的更多一些:

头戴软脚幞头的明代武官

而明朝皇帝的帽子,后面的尾巴翘得更高更夸张,直接翘到了帽子的最顶端。

这种帽子我们称之为翼善冠,上面绣有龙饰的我们称之为金丝盘龙翼善冠。

注意明朝皇帝的帽子

大家请注意我标注的地方有一对"兔耳朵"。很多人觉得这一对兔耳朵很可爱,但其实不是兔耳朵,而是双翅折到了上方。

所以这种帽子也叫"折上巾"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搞对帽子,能为电视剧的创作增色不少

我刚才提到了马跃的《贞观之治》,其实同时期唐国强还拍过一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贞观长歌》。

在这部剧里,唐国强饰演的唐太宗戴的帽子是这样的:

《贞观之治》中的唐太宗

我们不说这顶帽子的颜色和纹饰,光是帽子的高度与后面的"尾巴",就不符合唐朝初期的特色。

这样的剧,和马跃的《贞观之治》相比真是相形见"拙"。

在电影《妖猫传》中,黄轩饰演的白居易就戴过一次朝天冠。这很可能是朝天冠第一次出现在影视剧当中,所以也给电影增加了不少文化韵味。

《妖猫传》中出现的朝天幞头

同样的,王凯孤城闭中出现的幞头就很符合史实。

宋代的幞头和唐朝不同。一是,宋朝的属于硬质幞头,帽子由铁丝搭建框架,再用纱纸糊成帽子。二是,帽子后面的"尾巴"已经不再是起到固定帽子的作用,而是承担审美作用。

所以,《孤城闭》里出现的幞头就是正确的:

《孤城闭》剧照

到了明代,除了官员头上戴的软脚乌纱帽,人们又把普通的幞头称为唐巾。

明代的软脚幞头

这种唐巾有点返璞归真的意思,帽子背后的"尾巴"逐渐弱化,不再是像上面这张图上的"软脚",而是又变成了两根"飘带"。

这种帽子因为看起来很飘逸,在文人中很受欢迎。

明朝文人戴的唐巾

到目前为止,这种帽子我也只在电影《柳如是》中见过。

如果大家看过这部电影就会发现,冯绍峰所饰演的陈子龙所戴的就是这种帽子。

《柳如是》剧照

所以,今天我们讲了这么多,似乎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

帽子上的两根"尾巴"是伴随着幞头的诞生、完善和异化而产生并形成不同款式的。"尾巴"虽然很简单,但根据它我们却能大体上判定一幅画完成于哪个时期。

而对于古装剧来说,戴对了帽子,则能给剧中的文化涵养增色不少。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贞观之治》《柳如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期待《孤城闭》《江山纪》?因为从这样的剧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优质的剧情,还能体验其中的文化和审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