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到近代历史上,一共有过六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这六次人口大迁徙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西晋永嘉之祸,衣冠南渡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祸,北方大乱,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史称东晋。

公元4世纪开始,北方的汉族陆续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这一时期南下的汉族先民就是现代客家人的始祖。

第二次,唐朝安史之乱,衣冠再次南渡

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历时七年二个月,此后中原地区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状态,从公元8世纪开始,河南、河北、陕西的大批汉族居民南下江淮逃避战乱,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台湾人、潮汕人的始祖就是这一时期南渡的汉人。

第三次,北宋靖康之难,最后一次衣冠南渡

北宋末年,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此时的中原地区及周边,是女真民族建立的金国,公元12世纪开始,中原汉人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迁居偏安江南,其中有一部分继续南下到福建、江西、广东和广西,分别与之前南迁至此的汉人聚居,今日客家人、闽南人、潮汕人的大部分先祖都是那时的汉人。

第四次,明初大移民

明初北方的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低到不足一成半,于是,朱元璋开始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移民,他下令百姓和士兵去人口稀少之地开垦、守卫,这次移民规模之大,空前绝后。长江流域移民700万,华北地区移民490万,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也有150万,合计1340万,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两成。

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开始,至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结束,共进行了十多次大规模的移民,山西人被大量迁移到河北、河南、山东以及陕甘一带,最南抵达淮河流域。

第五次,清初湖广填四川,填出中国第一大省

今日四川和重庆合计人口超过一亿,可谓中国第一大省,但在明末,四川地区饱受战乱之苦,人口极度稀少,康熙二年(1663年),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重庆城中也不过数百家,其余州县居民也往往只有数十家乃至十几家。于是,康熙皇帝颁布了《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下令从湘、鄂、赣、粤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从此揭开了为期一百多年移民的序幕,史称“湖广填四川”。

当时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大批进入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客家话。此外还有来自福建和江西、广西的移民。他们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结成数百人队伍,向未知之地跋涉。与此同时,湖广人还继续向北,进入与四川毗邻的陕西南部。

第六次,清朝民国时期,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关,是指山海关,关东,也就是今天的东北三省。咸丰末年,长达200多年的封禁政策解除,鼓励移民垦荒,关内移民开始大批进入东北,到民国时,闯关东的移民潮越来越高涨,每年移到关外的民众多达数十万,最高时有上百万,华北地区居民向东北移居的合计多达3700万。闯关东最后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走西口:清代以来,困于频繁的旱灾和贫瘠的土地,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被迫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移民寻找活路。

下南洋:明朝到民国时期,福建、广东一带的居民,一批批远渡重洋“过番”,到东南亚谋生,今日东南亚华人的祖先大部分是那一时期的华人。

以上六次人口大迁徙,不知与您的祖先是否有关,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