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6月30日,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陳向宏發起並擔任展覽主席,馮博一任主策展人,王曉松、劉鋼共同策劃的“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經過3個月的展出圓滿落幕。

烏鎮北柵絲廠、糧倉展區吸引累計超15萬名觀衆,逾百萬名遊客多維度體驗了西柵景區公開展出的作品。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共邀請了來自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60位/組藝術家的90件/組作品參加展出。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北柵絲廠:就在此時此地

本次展覽35件全球首展作品以豐富的形態結構、深刻的內容探討,引起了持續的討論和參觀熱情。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糧倉:震動的鐘擺

12000平方米室內展出空間、超越藝術邊界的競技式碰撞,實現了中外藝術家價值意識與創作思維的跨文化交流。

其中,30件爲展覽主題或針對烏鎮人文環境而創作的作品,也展現了地域主體性與其在實踐中的相互借力。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西柵景區:非常近、非常遠

展覽期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專業院校師生、藝術機構的從業人員、美術館館長、策展人來到烏鎮觀展。

小到標籤、展區導覽,大到藝術家的選擇、作品的現場佈置,以及展覽的操作方式,都成爲大家討論學習的對象。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此次“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共舉辦23場“公共教育”活動,內容涵蓋策展、環境與建築、藝術與鄉村的關係、美術館的處境、影像、聲音作品、青年藝術創作、媒體生態、藝術的傳播等極具當下針對性的議題。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徐冰、妹島和世等54位重量級特邀嘉賓以講座、對談、工作坊、影像放映等形式,向聽衆和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立體觀看、進入藝術新思維的世界。

除針對當代藝術的專業探討外,本次展覽還特別舉辦了不同類型的工作坊,讓不同年齡層的人都能從藝術中發現世界、釋放自我。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公共教育活動現場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公共教育活動現場

烏鎮致力文化惠民,全部配套公教活動均採取免費預約形式,併爲工作坊提供所需材料。低門檻的參與要求、針對性的主題設置、專業的知識內容爲公共教育活動培養參與者藝術興趣與愛好、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礎。

“時間開始了——2019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首次設置青年單元——“未來有多遠”,通過提名-展出-評選,遴選出的12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參加展出,並在展覽開幕現場頒發出三個大獎。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三位獲獎青年藝術家領獎現場

本次展覽的兩件限地作品,普利茲克獎得主、著名建築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因應烏鎮地域特色委託創作的的戶外裝置作品《另一水面》,和瑞士藝術家卡特婭·辛克(Katja Schenker)在烏鎮北柵絲廠戶外創作的《天空》,由藝術家捐贈給主辦方永久收藏。

兩屆展覽留下的作品將烏鎮公共空間轉換爲日常的公共藝術空間,當代藝術血液融入小鎮常態化運營再度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另一水面》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卡特婭·辛克(Katja Schenker)《天空》

正如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展覽主席陳向宏先生所說,“烏鎮辦藝術展,並不希冀一場展覽能搭臺唱‘戲’,而是給這個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地方一些新的沉澱和空間”。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展覽主席陳向宏

3個月裏,“時間”在烏鎮留下了什麼

展覽策展人劉鋼、馮博一、王曉松(從左至右);攝影:馮立

稿件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