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汪佳佳

由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的《长安十二时辰》开播后,口碑一路高走。

这部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泌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这部剧的时间背景,是上元节。

古代的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一开始,便是大街上四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地准备迎接上元节的场景。

那么,古人过上元节有多热闹呢?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欧阳修有诗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句诗大概人人都读过,“元夜”就是上元节之夜,而“花市灯如昼”则生动地描绘出了上元节时花灯遍地、灿烂如白昼的热闹场景。看花灯,是古人在上元节时的一大习俗。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呢?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就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很多皇帝也很喜欢元宵观灯,乐在参与其中。

唐朝的官方灯会,极为奢侈盛大,灯型繁多。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上元之夜,中宗就与皇后出宫观灯。当时,还出现了利用热动力学催动花灯转动的“影灯”。宫廷灯会更为大手笔:历时三日两夜,20丈高的灯轮,50000盏灯,1000名宫女,1000名长安和万年两县的少女和少妇,10000钱/花冠的服装费用,300贯/妓女的装束费用。

唐朝女性在政府的组织之下,也积极参与元宵观灯的娱乐活动,宫女也被允许外出。

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20丈高的灯轮、灯树已经不够用了,直接上“灯楼”。

李隆基有灯楼三十间,高一百五十尺,悬珠玉金银,微风一至,锵然成韵。

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达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宰相杨国忠家则“每至上元夜,各有千炬红烛,围于左右”。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民间灯会的热闹程度,也丝毫不逊色于宫廷和高官家的花灯,《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装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

除了燃灯、赏灯,唐朝人过上元节,还有“踏歌”的节俗。

踏歌,是我国原始歌舞的一种,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是按照音乐的节奏,用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

唐朝的踏歌,又叫踏谣,是由官方组织宫女或教坊女集体参与表演的大型歌舞活动,在唐朝开始将这种踏歌运用于上元节的节日助兴。

热爱艺术的唐玄宗李隆基曾在上元节“即遣宫女于楼前缚架,出跳歌舞以娱乐之”。他还曾于东都洛阳,召见方圆三百里以内的县令刺史,命他们携带歌舞队前来比赛,大搞文艺会演,并对优胜者予以奖励。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女医明妃传》,女主允贤为了赴朱公子之约赶去元宵花灯会

为了让上元节的踏歌更加丰富多彩,李隆基还让自己手下的大才子、宰相张说,亲自出马撰写歌词,也就是现在留下来的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写的也是上元节。

大家最为熟悉的是最后几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其实,这首诗前面的部分绝美还原了古代上元节的场景: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一夜鱼龙舞。”但其实,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这一天一夜12个时辰。

唐朝是实行宵禁的,平时晚上不可出门,但上元节前后三天,按规定可以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们赏灯,称为“放夜”。

这极为难得的三夜,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抓住这个机会除外赏灯,感受节日氛围。因此整个长安城里,处处人潮汹涌,热闹非凡。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古时青年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女子出门也没有男子自由,可以上街观灯赏玩的上元之夜,很自然就成了寻觅对象之日。

因此,古代的上元节,也是青年男女们的情人节。

旧戏中,有关元宵偶遇钟情或情人重聚的故事不胜枚举。如《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夜情订终身。韦述《两京新记》记载了南陈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元宵节卖破镜于都市。后来,两人终于在元宵夜破镜重圆。

古时上元节的热闹,远不止12个时辰

圆月,花灯,焰火……一切最炫目最浪漫的布景都在上元之夜依次就位,为美丽的故事埋下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