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 忽必烈

元世祖忽必烈雄才大略,公元1260年继承大蒙古国汗位,同年击败了争夺汗位的弟弟阿里不哥,公元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之广,远迈汉唐。但最让人诟病的是,它实行的是歧视汉人的四等人制度,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商人),汉人(原辽地、金地的汉人)及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忽必烈也算得上一代雄主,早期的崛起也多靠汉人的出策出力才得以成功,那为什么后来却采取了这样的政策?其实是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的。

公元1251年,元宪宗蒙哥继承汗位,因为忽必烈精通汉文化,了解中原事务,所以命他以皇弟、亲王的身份在金莲川(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附近)建府开衙,统领漠南汉地军民事务。“帝(指忽必烈)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忽必烈胸怀大志,想要有所作为,所以开府后,广揽人才,“问以治道”。这其中就有出自金末的汉人高僧海云和尚,和金朝官宦世家出身的汉人刘秉忠。刘秉忠系一儒生,但精通儒、释、道学说。他与忽必烈纵论古今历朝历代的治乱之道,建议忽必烈以周公为例,虚心延揽人才,以孔子为师,参照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于是,忽必烈大受启发,开始大规模招揽四方人才,天下名士。这其中有金朝的亡国之臣,如张德辉、李治、元好问、郝经、姚枢等几十名汉人。也有熟悉程朱理学的大儒,如许衡。还有是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士,如史天泽、许国桢等。当然也有少数西域人,比如畏兀儿人、大食、回回人等,像廉希宪即是畏兀儿人,但也是名儒生。所以忽必烈深受儒生的影响,接受儒家思想,支持汉化,行汉法治理汉地。在忽必烈的治理之下,其统治区邢州(邢台)、河南、陕西“大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于忽必烈重用汉人儒士,以汉法治汉地,并参照中原城池修建了开平城(以后成为元上都),这些做法遭到了蒙古高层保守派的攻击,引起了蒙哥汗的猜忌。他下令解除忽必烈的兵权,并派人到其统治区进行严查。后忽必烈听从了汉人谋士的建议,主动入见蒙哥。兄弟对坐宴饮,相对泣下,终于解除了怀疑。

公元1256元春,蒙哥汗三路攻宋。结果于1259年6月,崩于钓鱼城下。忽必烈于1260年返回开平城,召开选汗的库里台大会,在各路宗王、贵族的拥戴下,继承汗位。诏书由汉人王鄂撰写,刘秉忠宣读。开篇即写:“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就是说开国以来,国家长于武力,缺乏文治。以后要变通祖宗之法,多以文治治天下。并且改变了大蒙古国不设年号的传统,建元“中统”。即中华正统之意。

忽必烈继位以后,大规模任用汉人做为中央官员和各路宣抚使,中书省王文统为平章政事,张文谦为左丞,史天泽右丞。8个丞相副丞相中,只有三个是蒙古人。掌实权的是汉人史天泽、王文统。而其它参与决策的亲信大臣,象刘秉忠、姚枢、郝经等这些都是汉人。

由此可见,忽必烈从金莲川开府直到继承汗位,都是尊重儒学,重用汉人的,反而是蒙古人、色目人受到压制。但是随后汉军万户李璮的叛乱及重要谋臣王文统的被诛,使忽必烈的思想受到很大打击,逐渐改变了政策。

李璮之父李全,潍坊人,本在金国的统治之下。在蒙古灭金时,也聚众起兵反金,后来投靠南宋,之后占领益都(今山东青州)。蒙军围攻时,又投降了蒙古。公元1231年,进攻南宋的扬州,兵败身死,其子李璮就继承了其益都行省的职务。

王文统为金末的进士,据说懂兵书战策、奇门遁甲,后来与李璮结识,成为其谋主,并将其女嫁给李璮。所以两人为翁婿关系。

之前名将木华黎治理华北以来,把不少北方汉人地主武装封为“万户”,治军管民,利用他们来和当时的金和南宋对抗,并且允许他们世袭,这就是当时的“世候”。他们成为蒙古帝国统治北方,进攻南宋的重要力量。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得到了汉族万户的支持。这些汉人万户有时也是与蒙古统治集团阴奉阳违、互相借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李璮就是其一。

蒙哥攻宋时,所有汉军万户基本都参战了,但征调李璮,李均“诡辞不至”。忽必烈继位后,因为立即开始了争夺汗位的战争,所以对李璮也只能暂时姑息迁就,并加封其为江淮大都督。李借机多次以抗宋为名,向忽必烈索要钱粮。

公元1261年冬,即中统二年,阿里不哥再次反叛。忽必烈将蒙军主力及几大汉军万户均调到北方平叛。李璮认为时机成熟,于是起兵反蒙。他一方面策动山东、河北的汉族世候一起反叛,另一方面联络南宋,希望得到南宋的支持。同时,秘密联系其岳父,已任中书省平章政事的王文统,让其里应外合,推翻忽必烈的统治。

当时忽必烈对王文统非常信任,掌握中书省的实权,在朝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文统并没有实际参与和支持李璮的叛乱,但是写了一封三个字的回信,“期甲子”。初期,李璮的进兵非常迅速,很快攻下济南。他立马大明湖畔,踌躇满志,以为天下即将唾手可得。

此时阿里不哥的复叛已被平复,忽必烈转而南下,调集20万蒙汉大军,平定山东之乱。大军围定济南,李璮几次突围,均未成功。最后城破,李璮被杀。有人告发王文统,忽必烈亲自审问。后拿到了他与李璮的几封往来书信。王文统无话可说。忽必烈征求了各位大臣的意见后,以“李璮之同谋”“负国恩而谋大逆”的罪名,处死了王文统和其子王荛。其实王文统自获忽必烈重用以来,出谋划策,尤其在财政方面,出力颇多。史书说“元之立国,其规模法度,世谓出于文统之功为多。”

平叛之后,忽必烈感觉到汉族万户世候的离心离德,威胁到了自己的政权的稳定。经与谋臣商议之后,采取了多个措施。一是将兵、民之权分开,由人分头负责。二是撤世候,取消世袭制。三是制定易将法,军队将领定期轮换。四是撤封地,削减土地民户。

李璮王文统事件平息后,本来被压制的色目人(西域商人)纷纷向忽必烈建言:“回回虽时盗国财物,未若秀才敢为反逆”。就是说,色目人虽然擅于经商,更重钱财,但是不会象汉人一样敢于起来造反。忽必烈受此影响,遂改变了用人制度。从此以后,蒙古人在各级机构中均居于长官地位,副职则用色目人,而汉人包括后来加入的南宋故地的汉人则只能担任更下一级的官员。忽必烈重用色目人,一方面认为他们较早被征服,文化程度较高,也可以管理国家,另外他们没有根基,不会造反。同时也可以用他们来压制汉人官员。这就是终元一朝的四等人制度。

其实历史上是有个机会可以拨乱反正的,那就是如果忽必烈的太子真金后来能继位的话,可能会改变这个制度。真金是个汉化程度很深的太子,从小就跟随汉族儒生姚枢、窦默等学习儒家著作,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随后发生一个政治事件,改变了这一进程。公元1282年,江南行御史台监察御史上书忽必烈,说皇帝“春秋高,宜禅位与皇太子,皇后不宜预外事”。忽必烈非常震怒,对太子有了猜忌,向太子索要御史的奏疏。太子真金本来体弱多病,结果受惊吓而死。

忽必烈也没想到这个结果,但是没有办法,只好立真金之子铁穆耳为太孙,后来继承皇位,这就是元成宗。自成宗以后,各位元朝皇帝的汉化程度都不够深,有些人汉语都不会讲。而且再也没有出过一个雄略之主,所以歧视性的四等人的制度就再也没有更改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