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同事因为在买房之前办了一个40万的贷款,在房贷审批过程中就被拒了,原因是被银行认定为“首付贷”,这件事情让她头疼不已,最终通过第三方金融机构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首付贷”,为什么银行要这么严厉打击呢?

防范系统性风险,严控买房“首付贷”

首付贷是在“全民买房”的风潮下,为了解决买房者在首付款这里遇到的问题,借助房地产金融产品实现首付款分期,为首付资金不足的购房一族提供贷款。首付贷指的是对首付的贷款,是对房贷提供的贷款。

事实上,“首付贷”由来已久,很明显,通过“首付贷”,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调整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家庭数量,从全款买房到“零首付”买房,能够买房的家庭扩大了32倍,不能买房人数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规模也扩大了32倍。显然,这是个双赢的结果,既解决了居民住房问题,又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

但是,上述讨论的前提是,房屋的价格是不变的;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行,将会出现新的风险。

防范系统性风险,严控买房“首付贷”

风险一:“首付贷”很难扩大社会总需求就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看,目前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并不大。

一位全国性银行零售银行部负责人认为,现在一线城市不存在去库存问题;而另一位大型商业银行北京某支行负责人则表示,现在的房地产贷款业务以二手房交易为主。综合看,“首付贷”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而言,只会促进需求增加、房价上涨,对于新房开工的影响不大,无法形成新的房地产项目投资需求。对二三线城市来说,如果首付贷能够促进销售,对房地产去库存是有利的。但是,当前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压力巨大,开发商很难有信心大面积上马新项目,这导致房地产项目投资很难大幅增加。

风险二:二、三线城市“首付贷”更有利于开发商。

如果中国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太大,那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应当让市场合理出清,唯一的方法是让市场起作用,房价逐渐下调。果如此,将有利于刚性需求者。“首付贷”虽然也有助于“去库存”,但显然更有利于开放商。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孰是孰非,很难判断,但不利于穷人则是肯定的。

风险三:“首付贷”增加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风险。

目前,央行和银监会明确规定住房贷款首付比最低为20%,这是监管层认定的房地产按揭业务的风险关键点。如果通过“首付贷”把真实的首付比降至10%,甚至更低,这就意味着,贷款购房者只能承受10%的房价下跌。在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的今天,房价下跌的概率越来越大,超过10%是很有可能的。因此,通过“首付贷”推动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无异于饮鸩止渴。这也是监管层严查“首付贷”的原因所在。

防范系统性风险,严控买房“首付贷”

从2016年3月开始,深圳等城市提出严厉打击首付贷,控制高杠杆的投机行为。当时首付贷主要从网贷平台、房产中介等民间金融渠道流入。到2016年下半年,对首付贷的监管再次上升至中央层面,央行等七部门出台新规,禁止房产中介提供首付贷。

然而在仅仅半年之后,“首付贷”变种后卷土重来。这一次,首付贷从银行撕开了口子。这个口子明显比去年的口子更大更危险。

根据Wind数据显示,前7月,居民新增消费性短期贷款1.06万亿元,累计同比多增7137亿元。

防范系统性风险,严控买房“首付贷”

众所周知,在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过程中,消费贷已成为一个重要渠道。几乎翻番的消费贷意味着,变种“首付贷”的应用愈演愈烈,银行监管的难度越来越大。

按照银行的规定,大部分消费贷都是委托支付,只有在见到合同之后,银行才直接转账给商家,用于装修的就直接打给装修公司,用于个人经营的贷款也必须是打给有业务关联的企业。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之下,监管的目的,就不再是简单的“抓坏人”的逻辑,而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严控”与“疏导”就变得同样重要,遏制大风险,留出小缺口;不仅防范金融风险,更要从房地产市场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或许,只有解决了房地产市场上的利益驱动,才有可能补齐金融市场的各类漏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