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同事因爲在買房之前辦了一個40萬的貸款,在房貸審批過程中就被拒了,原因是被銀行認定爲“首付貸”,這件事情讓她頭疼不已,最終通過第三方金融機構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於“首付貸”,爲什麼銀行要這麼嚴厲打擊呢?

防範系統性風險,嚴控買房“首付貸”

首付貸是在“全民買房”的風潮下,爲了解決買房者在首付款這裏遇到的問題,藉助房地產金融產品實現首付款分期,爲首付資金不足的購房一族提供貸款。首付貸指的是對首付的貸款,是對房貸提供的貸款。

事實上,“首付貸”由來已久,很明顯,通過“首付貸”,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調整參與房地產市場的家庭數量,從全款買房到“零首付”買房,能夠買房的家庭擴大了32倍,不能買房人數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房地產市場規模也擴大了32倍。顯然,這是個雙贏的結果,既解決了居民住房問題,又擴大了市場需求,刺激了經濟增長。

但是,上述討論的前提是,房屋的價格是不變的;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行,將會出現新的風險。

防範系統性風險,嚴控買房“首付貸”

風險一:“首付貸”很難擴大社會總需求就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看,目前房地產去庫存壓力並不大。

一位全國性銀行零售銀行部負責人認爲,現在一線城市不存在去庫存問題;而另一位大型商業銀行北京某支行負責人則表示,現在的房地產貸款業務以二手房交易爲主。綜合看,“首付貸”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言,只會促進需求增加、房價上漲,對於新房開工的影響不大,無法形成新的房地產項目投資需求。對二三線城市來說,如果首付貸能夠促進銷售,對房地產去庫存是有利的。但是,當前二三線城市去庫存壓力巨大,開發商很難有信心大面積上馬新項目,這導致房地產項目投資很難大幅增加。

風險二:二、三線城市“首付貸”更有利於開發商。

如果中國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庫存太大,那麼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應當讓市場合理出清,唯一的方法是讓市場起作用,房價逐漸下調。果如此,將有利於剛性需求者。“首付貸”雖然也有助於“去庫存”,但顯然更有利於開放商。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看,孰是孰非,很難判斷,但不利於窮人則是肯定的。

風險三:“首付貸”增加了房地產市場和金融風險。

目前,央行和銀監會明確規定住房貸款首付比最低爲20%,這是監管層認定的房地產按揭業務的風險關鍵點。如果通過“首付貸”把真實的首付比降至10%,甚至更低,這就意味着,貸款購房者只能承受10%的房價下跌。在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持續上漲的今天,房價下跌的概率越來越大,超過10%是很有可能的。因此,通過“首付貸”推動房地產銷售和投資,無異於飲鴆止渴。這也是監管層嚴查“首付貸”的原因所在。

防範系統性風險,嚴控買房“首付貸”

從2016年3月開始,深圳等城市提出嚴厲打擊首付貸,控制高槓杆的投機行爲。當時首付貸主要從網貸平臺、房產中介等民間金融渠道流入。到2016年下半年,對首付貸的監管再次上升至中央層面,央行等七部門出臺新規,禁止房產中介提供首付貸。

然而在僅僅半年之後,“首付貸”變種後捲土重來。這一次,首付貸從銀行撕開了口子。這個口子明顯比去年的口子更大更危險。

根據Wind數據顯示,前7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1.06萬億元,累計同比多增7137億元。

防範系統性風險,嚴控買房“首付貸”

衆所周知,在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的過程中,消費貸已成爲一個重要渠道。幾乎翻番的消費貸意味着,變種“首付貸”的應用愈演愈烈,銀行監管的難度越來越大。

按照銀行的規定,大部分消費貸都是委託支付,只有在見到合同之後,銀行才直接轉賬給商家,用於裝修的就直接打給裝修公司,用於個人經營的貸款也必須是打給有業務關聯的企業。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之下,監管的目的,就不再是簡單的“抓壞人”的邏輯,而是爲了防範系統性風險。“嚴控”與“疏導”就變得同樣重要,遏制大風險,留出小缺口;不僅防範金融風險,更要從房地產市場的根源上解決問題。或許,只有解決了房地產市場上的利益驅動,纔有可能補齊金融市場的各類漏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