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虎哥谈留学】原来国内本和国外本在申研上的区别是这样的?!

首先,这绝对需要分专业看!

如果是申请business school,我觉得国外本完爆国内本,当然不能抬杠拿清北和Mississippi State比。国外四年所接触到的文化浸润、教育模式、活动资源,收获的思维方式、沟通能力,是国内本学生不能比的。这些soft skill也正是business school看重的。换句话说,美本和美研的啮合度更好,四年的时间能让一个黄皮肤的人比国内本学生更像香蕉人。

但你要是申engineering college,例如搞cs的,那就得具体看学校了。藤校之后的美本并不见得就能比得过国内本在ao心目中的印象。往年国内本过去美国读研的学生,用他们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踏实的学习态度,树立了良好的口碑,造福了学弟学妹们。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某top40美本的中国学生,数学基础可能真心比不上国内的名校985。这当然不是个例,而是我带了很多国外本的学生之后的总结。

国外本的学生还有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找国外教授做自己的推荐人。这一点上国内本如果没有交换、暑研等机会的话,就吃大亏了。国外教授的推荐,对申请的帮助作用,不知要好过中国教授多少倍,中国老师的letter,ao看不看恐怕都要打个问号吧,何谈效用。

在申phd和一些research-based master时,国外本还可以低成本的visit教授。我在波士顿的学生,就把麻省、纽约、宾州和new jersey的学校visit了个遍,洛杉矶的同学也可以毫无压力visit西海岸的学校。这要比国内本学生苦哈哈的守在电脑前一封封的给教授发email,又眼睁睁的看着它们石沉大海靠谱得多。

单说一下美本,关于GPA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经验我需要讲给大家:

以我带美本学生的经验,我深刻总结了一个规律,美本GPA顶尖的学生,也就是3.8、3.9的那些学生,申研去个名校真的是容易,比国内本容易太多了!但美本成绩一般的学生,感觉申请结果往往还不如国内本的学生。例如,同样是3.3左右的GPA,从申请结果看,我真没觉得美本的学生比国内本的学生申请结果好多少。我目前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是在美国读书的同学,成绩上的差异会导致推荐信质量上的差异。

海本的同学,本科已经在国外就读了,研究生申请还会找中介吗? 这个问题我之前在知乎回答过,这里我再强调一遍,

海本的学生申研找中介的多了去了!

我自己几乎年年都能带好几个美本的学生。去年一个Emery的学生我带着申到了剑桥和哥大,前年一个威廉玛丽的学生我带着申到了乔治城和康奈尔,之前还带普渡的申到麻省理工、宾大,港中文的申到巴鲁克,曼彻斯特的申到斯坦福等等。不过说实话,英国G5和美国藤校的学生申研找中介的可能确实少,或者几乎没有,至少我没带过,不过有找我咨询过的。但是,国内清北复交的同学申请多数是都会寻求中介不同方面的帮助的,因为我自己就带过不少;但感觉国外名校的,可能还真的是全部DIY了。

ertert

只想看干货的同学们,这篇文章已经结束啦

带了这么多年的学生,我还想漫谈一下国外读本科的同学,和国内读本科的同学在一些人性化方面让我感受到的差异。

我接触过大量的jhu, emery、USC、william&mary ,rochester,uci, ucsd, purdue,UIUC、umn,还有英本、加拿大本等的中国本科生,也接触过众多国内各类院校,从985/211到双非等的同学,不可否认,前者有更西方化的思维方式、更主动的思考、更好的自理能力、更成熟的气质、更多的想法、更高的颜值打扮、和更优渥的家庭条件。需要强调一下,我说的是一个整体感受,而不是绝对个例。这种时候你非要反驳说“我室友XX同学自理能力超强”,“我同学XX超会打扮、家里特有钱”,就没意思了。

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呢?

就拿自理能力来说,比如选定中介的时候。我是一个留学机构老师,我告诉大家,海本的学生都是自己和我谈合同、谈服务,家长有时候会参与;而国内的学生,多数情况下家长都会参与,只是参与的程度不同,而这往往无关于钱。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我有时候也会思考一二。比如可能的原因之一,国内的高校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美国的高校是自下而上的组织。国内高校的集体化非常强,很多事情“组织”就帮你解决了。国内的学生,高考完只需要自己填志愿,填完之后交上去就行了,至于交到了哪里、交给谁了,不知道;国内的学生遇到小事找班长、遇到大事找辅导员;新生报到,你住哪个寝室、和谁住,学校已经统一帮你安排好了。

在国外的学生,申请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亲自向目标机构递交申请,各类手续和过程完全要自己动手;遇到任何麻烦,多数情况下都要自己去解决;新生报到,你打算住哪个宿舍或校外租房,都需要你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申请。或许,这些小细节的积累,一步步培养了海本学生的自理能力。总之,国内的高校,有班级的概念,时刻跟着“组织”走就好;而国外的高校没有“班级”的概念,任何事都需要你自己惦记和操心、亲力亲为。

美国本科4年,使很多中国学生得到了思维西化的机会,充分感受了什么才是纯粹的素质教育。

但在研究生留学阶段,这些差异就完全没有了。如果仅仅是研究生出去留学,想感受这种差异是不大可能的,在国外,master degree本身就是一种目标性极强的学位。master就是找工作的跳板。master的学制是很短的,短到很多项目只有8个月。短到容不得你去好好感受大学生活,容不得你去细细体味甚至逐渐融入西方文化。短到你还没反应过来就发现自己已经毕业了。你在还没有落地踏上英伦三岛或者美利坚土地的时候,你就会被“过来人”教育要准备好自己的简历,关注下一轮intern的投递窗口,为将来毕业后拿return offer铺路。你甚至在拿到学校的offer之前的申请阶段,你就被告知选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是stem。而对于这段教育本身,意义实属有限。JHU的D.C. campus, cmu的silicon valley campus, cornell的manhattan campus, 不都是为了研究生找工作提供便利而开的吗,你什么时候见过本科生去这些校区上课了?即便jhu的所谓D.C. campus不过是几幢教学楼林立于市区中间,但也挡不住每年大批留学生蜂拥而至,大家目标都很明确,就是为了job。而在这种大背景下,教育本身已经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人生是场接力赛,无论你在哪里读书,你的努力和上进,是任何环境都不能阻挡的!在这一点上,国内的学生和留学生真的没有任何差异,国内有学霸、学渣之分,留学生也同样有玩命读书的、也有不学无术的。要做什么样的人和环境无关,取决于你的内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