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虎哥談留學】原來國內本和國外本在申研上的區別是這樣的?!

首先,這絕對需要分專業看!

如果是申請business school,我覺得國外本完爆國內本,當然不能擡槓拿清北和Mississippi State比。國外四年所接觸到的文化浸潤、教育模式、活動資源,收穫的思維方式、溝通能力,是國內本學生不能比的。這些soft skill也正是business school看重的。換句話說,美本和美研的齧合度更好,四年的時間能讓一個黃皮膚的人比國內本學生更像香蕉人。

但你要是申engineering college,例如搞cs的,那就得具體看學校了。藤校之後的美本並不見得就能比得過國內本在ao心目中的印象。往年國內本過去美國讀研的學生,用他們紮實的數理基礎和踏實的學習態度,樹立了良好的口碑,造福了學弟學妹們。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某top40美本的中國學生,數學基礎可能真心比不上國內的名校985。這當然不是個例,而是我帶了很多國外本的學生之後的總結。

國外本的學生還有個天然的優勢,就是他們可以找國外教授做自己的推薦人。這一點上國內本如果沒有交換、暑研等機會的話,就喫大虧了。國外教授的推薦,對申請的幫助作用,不知要好過中國教授多少倍,中國老師的letter,ao看不看恐怕都要打個問號吧,何談效用。

在申phd和一些research-based master時,國外本還可以低成本的visit教授。我在波士頓的學生,就把麻省、紐約、賓州和new jersey的學校visit了個遍,洛杉磯的同學也可以毫無壓力visit西海岸的學校。這要比國內本學生苦哈哈的守在電腦前一封封的給教授發email,又眼睜睜的看着它們石沉大海靠譜得多。

單說一下美本,關於GPA方面,有一個重要的經驗我需要講給大家:

以我帶美本學生的經驗,我深刻總結了一個規律,美本GPA頂尖的學生,也就是3.8、3.9的那些學生,申研去個名校真的是容易,比國內本容易太多了!但美本成績一般的學生,感覺申請結果往往還不如國內本的學生。例如,同樣是3.3左右的GPA,從申請結果看,我真沒覺得美本的學生比國內本的學生申請結果好多少。我目前能想到的原因,可能是在美國讀書的同學,成績上的差異會導致推薦信質量上的差異。

海本的同學,本科已經在國外就讀了,研究生申請還會找中介嗎? 這個問題我之前在知乎回答過,這裏我再強調一遍,

海本的學生申研找中介的多了去了!

我自己幾乎年年都能帶好幾個美本的學生。去年一個Emery的學生我帶着申到了劍橋和哥大,前年一個威廉瑪麗的學生我帶着申到了喬治城和康奈爾,之前還帶普渡的申到麻省理工、賓大,港中文的申到巴魯克,曼徹斯特的申到斯坦福等等。不過說實話,英國G5和美國藤校的學生申研找中介的可能確實少,或者幾乎沒有,至少我沒帶過,不過有找我諮詢過的。但是,國內清北復交的同學申請多數是都會尋求中介不同方面的幫助的,因爲我自己就帶過不少;但感覺國外名校的,可能還真的是全部DIY了。

ertert

只想看乾貨的同學們,這篇文章已經結束啦

帶了這麼多年的學生,我還想漫談一下國外讀本科的同學,和國內讀本科的同學在一些人性化方面讓我感受到的差異。

我接觸過大量的jhu, emery、USC、william&mary ,rochester,uci, ucsd, purdue,UIUC、umn,還有英本、加拿大本等的中國本科生,也接觸過衆多國內各類院校,從985/211到雙非等的同學,不可否認,前者有更西方化的思維方式、更主動的思考、更好的自理能力、更成熟的氣質、更多的想法、更高的顏值打扮、和更優渥的家庭條件。需要強調一下,我說的是一個整體感受,而不是絕對個例。這種時候你非要反駁說“我室友XX同學自理能力超強”,“我同學XX超會打扮、家裏特有錢”,就沒意思了。

這麼說的依據是什麼呢?

就拿自理能力來說,比如選定中介的時候。我是一個留學機構老師,我告訴大家,海本的學生都是自己和我談合同、談服務,家長有時候會參與;而國內的學生,多數情況下家長都會參與,只是參與的程度不同,而這往往無關於錢。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我有時候也會思考一二。比如可能的原因之一,國內的高校是自上而下的組織,美國的高校是自下而上的組織。國內高校的集體化非常強,很多事情“組織”就幫你解決了。國內的學生,高考完只需要自己填志願,填完之後交上去就行了,至於交到了哪裏、交給誰了,不知道;國內的學生遇到小事找班長、遇到大事找輔導員;新生報到,你住哪個寢室、和誰住,學校已經統一幫你安排好了。

在國外的學生,申請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親自向目標機構遞交申請,各類手續和過程完全要自己動手;遇到任何麻煩,多數情況下都要自己去解決;新生報到,你打算住哪個宿舍或校外租房,都需要你自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申請。或許,這些小細節的積累,一步步培養了海本學生的自理能力。總之,國內的高校,有班級的概念,時刻跟着“組織”走就好;而國外的高校沒有“班級”的概念,任何事都需要你自己惦記和操心、親力親爲。

美國本科4年,使很多中國學生得到了思維西化的機會,充分感受了什麼纔是純粹的素質教育。

但在研究生留學階段,這些差異就完全沒有了。如果僅僅是研究生出去留學,想感受這種差異是不大可能的,在國外,master degree本身就是一種目標性極強的學位。master就是找工作的跳板。master的學制是很短的,短到很多項目只有8個月。短到容不得你去好好感受大學生活,容不得你去細細體味甚至逐漸融入西方文化。短到你還沒反應過來就發現自己已經畢業了。你在還沒有落地踏上英倫三島或者美利堅土地的時候,你就會被“過來人”教育要準備好自己的簡歷,關注下一輪intern的投遞窗口,爲將來畢業後拿return offer鋪路。你甚至在拿到學校的offer之前的申請階段,你就被告知選學校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是stem。而對於這段教育本身,意義實屬有限。JHU的D.C. campus, cmu的silicon valley campus, cornell的manhattan campus, 不都是爲了研究生找工作提供便利而開的嗎,你什麼時候見過本科生去這些校區上課了?即便jhu的所謂D.C. campus不過是幾幢教學樓林立於市區中間,但也擋不住每年大批留學生蜂擁而至,大家目標都很明確,就是爲了job。而在這種大背景下,教育本身已經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人生是場接力賽,無論你在哪裏讀書,你的努力和上進,是任何環境都不能阻擋的!在這一點上,國內的學生和留學生真的沒有任何差異,國內有學霸、學渣之分,留學生也同樣有玩命讀書的、也有不學無術的。要做什麼樣的人和環境無關,取決於你的內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