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學校還與揚州市開展高層次人才合作,圍繞揚州汽車、機械、軟件與信息服務等基本產業,引進高端人才300餘人,“綠揚金鳳”揚州大學服務團對接200餘家企業,派出揚州地區掛職幹部33人,通過揚州市相關部門申報“千人計劃”“省雙創計劃”等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0餘人次。”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說,學校將以新一輪校地合作爲契機,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撐地方創新體系建設,爲推動揚州“科創名城”建設,實現第四次高質量發展貢獻揚大智慧和揚大力量。

“你好,麻煩來一杯揚大酸奶!”

每當揚州市民蔣女士早上走進小區門口的商店購物時,她的一天就已經和揚州大學連在了一起。

不止蔣女士將自己的胃交給了揚州大學。在揚州,不論是市民餐桌上的一杯奶、一份揚州炒飯,還是驅動當地產業發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黑科技”,揚州大學與揚州實際上構成了刻骨銘心的“事實婚姻”。

科教協同:持續對接地方需求謀篇佈局

提起揚州,很多人就會想起獨具特色的揚州炒飯。而提起揚州炒飯,不少揚州市民就會說起揚州大學——因爲,當地人知道,揚州炒飯的標準就是揚州大學制定的。

事實上,揚州大學給市民們留下印象的,遠不止這些。這幾年,揚州市人民醫院整體劃轉,成爲揚州大學附屬醫院;總投資20.5億元的廣陵學院新校區交付使用;市校合作共建的現代農業科教示範園區生態智慧牧場建成啓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揚州大學發揮學科和人才智力優勢,在科技服務、創新創業平臺、高層次人才合作、決策諮詢、資源共享等領域,持續對接地方需求,校地合作謀篇佈局,鏗鏘落子,一盤合作共贏的大棋局正陸續鋪開。

“要想飛得更高、走得更遠,企業必須要有智囊團。”江蘇金世緣乳膠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擁軍深有感觸。2013年,公司與揚州大學合作成立金世緣新材料研發中心,由揚州大學化工學院刁國旺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每年爲公司完成4—5個產品研發項目。

近年來,揚州大學緊緊圍繞揚州市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組建了新材料應用與清潔化工、軟件與信息技術、機電裝備、新能源和新光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生態循環農業、軍工高技術等8個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爲揚州市開展技術研發和技術攻關,成績卓著。

學校與地方協同開展科技攻關,與企事業單位合作承擔國家級項目280餘項,其中重大項目16項,省部級項目260餘項。“十二五”以來,學校與揚州市累計簽訂橫向合作項目2000多項,服務的企事業單位達1100餘家,到賬合作總經費4.72億元。

同時,校地雙方還協力共建創新平臺,圍繞揚州市基本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搭建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各類載體和平臺265個。與揚州市企業合作申報獲得各類知識產權2300多個,知識產權擁有量佔全市擁有量的1/3,爲揚州的知識產權強市戰略作出了積極貢獻。

人才支撐: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添“動力源”

揚州大學學生梁勤畢業後,在揚州創辦了揚傑電子有限公司,2014年,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2017年營業收入14.7億元。經過10多年發展,公司現已是國內少數集單晶硅片製造、芯片設計製造、器件設計封裝測試、終端銷售與服務等縱向產業鏈爲一體的規模企業。

梁勤的事業成功,只是揚州大學學生創新創業故事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揚州大學每年有1000多名畢業生在揚州就業、創業,成爲揚州“新興科創名城”建設的重要引擎。

爲了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學校探索“學校+地方+企業”的協同育人模式,先後與揚州企事業單位共建校外實習基地310個,與揚州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100多個,培養“適銷對路”的創新人才。與此同時,市校雙方還先後合作開設“名城·名校”幹部綜合能力提升研修班、“領雁工程”培訓班、鄉村醫生急救知識培訓班等非學歷教育培訓。

此外,學校還與揚州市開展高層次人才合作,圍繞揚州汽車、機械、軟件與信息服務等基本產業,引進高端人才300餘人,“綠揚金鳳”揚州大學服務團對接200餘家企業,派出揚州地區掛職幹部33人,通過揚州市相關部門申報“千人計劃”“省雙創計劃”等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0餘人次。

截至目前,該校大學科技園現入駐企業115家,園區總產值達1.5億元,3家企業掛牌上市,2018年新增高企、入孵企業等30餘家,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正在園區孵化。

文化賦能:大學成爲提升區域軟實力的“智庫”

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揚州作爲一座通史式的歷史文化名城,興盛於漢、繁盛於唐、鼎盛於清,經歷了3次輝煌。2017年,市校雙方合作啓動《揚州通史》的纂修,學校組織文史學科的優勢力量,全力服務這一地方文化傳承的標誌性文化工程,目前各卷本的編纂進展順利。

近年來,該校以淮揚文化、民俗文化、運河文化等爲重點領域,深度挖掘、整理傳統文化資源,與地方政府開展深度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爲揚州這座運河歷史文化名城的復興,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該校與揚州市委共建經濟、政治、社會、揚州文化、“三農”問題等五大專家庫,成立城市規劃與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建成相關的軟科學、科技與產業智庫。

爲了提升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該校還通過市校合作共建附屬小學、幼兒園等;免費開放文體場館,每年服務市民300餘萬人次,開放圖書館,共享圖書信息資源;揚大康源乳業鼎力支持揚州市“115鮮奶工程”,建有綠色奶源基地12個,服務揚州中小學300多所、市民27萬多人。

“我們將進一步創新校地合作機制,更高質量寫好開放辦學這篇大文章。”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說,學校將以新一輪校地合作爲契機,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撐地方創新體系建設,爲推動揚州“科創名城”建設,實現第四次高質量發展貢獻揚大智慧和揚大力量。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02日第3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