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聲街?就一個菜場咂,其它還有麼斯說滴……

我們決定走進這條街道,因爲有——

市井氣息濃郁的菜場

熱鬧的小喫街

還因爲這裏過去曾經——

繁忙的戲園

悠閒的茶館

隱晦的紅燈區

……

從小巷裏走出的七旬老翁,其貌不揚,過去或許曾在這舞臺上歌聲邈邈,輝煌都不與人說,深藏功與名。

活色生香的天聲街菜場

真的走進天聲街,會一陣恍惚,這不就是佈滿油漬的農貿市場麼。

入口一堆調料批發,還沒走近就一股刺激油膩的味道。芝麻油、調料、炒貨、火鍋底料各種味道簡直提神醒腦。

再往裏走,生禽與熟食味,吆喝與談笑聲充斥着這條擁擠小道,已經看不出過去戲院的一絲痕跡。如今這裏是小嫂子和老嫂子的天下,拉着推車,提着蔬菜和熟食自在穿行。

老嫂子迷戀這裏平價、新鮮且品種豐富的天聲街菜場。走進去就兩眼放光,對於食物的摯愛和挑剔達到極致。

跟我一樣的小嫂子也愛這裏,賣豬肚的老闆會教你怎麼去除異味,賣蔬菜的阿姨會告訴你哪種冬瓜適合煨湯,賣藕的嫂子可以打包票自己的藕煨湯絕對粉!

臨到過年,菜場更是喜氣洋洋、熱鬧異常,炸圓子的,灌香腸的,滷牛肉的,住在武昌的伢都要過江來這裏置辦年貨。

天聲街菜場的日常真實而瑣碎,像我這樣多久沒逛過菜場的人走進去,才意識自己活了,學着關心糧食和蔬菜,關心一餐一飯,活着有滋有味。

老店扎堆,喫出童年味道

真正讓孫子輩迷戀的是這條街上的各式小喫。油香、汽水包、糊湯粉、老天聲熱乾麪、星際排條、丁記玻璃房、王記正宗北京片皮烤鴨……每一樣都在自己的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李華從小就住在天聲街旁邊的如壽里社區,虞婆婆熱乾麪、丁記玻璃房子口福滷菜店,還有對面的燒滷叉燒店都是30年以上的老店。

虞婆婆熱乾麪在老如壽裏的弄堂口,一口大鐵鍋隨時燒着沸騰的水,熱乾麪過水後帶着勁道和麪香,據說一天要賣幾百斤。

虞婆婆氣勢逼人,漢罵自成一派。有人一邊排隊一邊議論,“面好喫是好喫,就是婆婆太拐了”。

好喫到街坊鄰里一邊被罵一邊排隊喫。好喫到店子現在搬到車站路,熟客依然默默尾隨。不過不服氣的小年輕偷偷給取了個外號——“握雞婆(武漢話,兇狠惡毒的意思)熱乾麪”。

多年過去,罵人的女人老了,脾氣不減。

丁記玻璃房子是旁邊16中武漢伢打牙祭的根據地。乾煸藕絲,魚香肉絲,鯪魚茄子,水煮肉片道道菜都是心頭好。水煮魚片用冬瓜打底,18塊一份,幾個人都喫不完!

十六中的伢大概就是被這裏的喫食養刁了嘴。上班後,也常常有人來玻璃房和同學小酌幾杯。

旁邊的包子鋪,每天排隊排到道路中間,來的人都是10個一買,肉包子一口咬下去都是油。

位於路中段的星際排條開了15年,23歲的小夥子8歲跟着屋裏老頭在店裏打下手。如今老頭真的老了,兒子輩接下手藝。

豬肉、雞肉、牛肉切成條,拌入特殊調料,點單後下油鍋炸得焦香四溢,而後拌入辣椒粉、孜然和洋蔥末。入口香辣酥麻,好喫到眉毛跟着牙齒跳舞。

離開武漢41年的濤濤,偶爾回武漢,必逛天聲街,喫飽喝足後,還要買一堆幹豆絲,鮮豆絲帶回北京。

他說——“這裏有童年的味道,有喫有喝有玩,沒有比這更棒的事情!”

原來的戲臺子在哪?

和這裏的年輕人聊天,他能把這條街上的美食跟你介紹個遍,哪家味美、哪家分量足,哪家的老闆脾氣拐,哪家老闆娘漂亮,如數家珍。

但是問起天聲舞臺、越劇演出,他們一臉茫然,全然不知。

只有和上了年級的本地老人聊天,他們一臉興奮地和你說起過去天聲舞臺的故事,立馬容光煥發,彷彿找到知己。

殯葬一條龍的老闆郭老頭是這裏的老居民,在這裏生活了一輩子。

原來演出的劇院在哪呢?

“就是旁邊賣水果的屋滴咂。”我轉到外面一看,一陣恍惚,這哪裏能看出過去舞臺的痕跡,這分明就是一間破舊狹小的商鋪。

“莫看它小,原來幾熱鬧喔……”

民初建街的天聲街,舊稱鐵路街,原屬法租界。“上世紀40年代,因天聲舞臺盛極一時,名聞三鎮,改名天聲街。”車站街辦事處的銘牌上寫着。

天聲街真正發生大的改變,是從1992年左右火車站搬離後開始的。我看着街的另一端,灰牆綠頂的京漢火車站蜷縮在高樓之下,積灰的窗戶裏空空蕩蕩。

曾經天聲街靠友益街那端,就有兩個劇場,一個專演豫劇,一個專演越劇,每天到了晚上劇院門口就人頭攢動,熱鬧得很。

當時的天聲舞臺,是楚劇和漢劇的基地,和新市場舞臺(後改稱民衆樂園)、漢口大舞臺三足鼎立,吸引了不少京、滬戲班的演員,就連梅蘭芳梅先生都在天聲舞臺觀看過漢劇。

家住如壽裏的老餘說,天聲街口有一家劇院名新漢劇院,50年代演過漢劇豫劇雜技等。 60年代,他曾在天聲劇場看過金雅樓的武漢越劇,在和平劇場看武漢豫劇還有何祚歡的評書,夏雨田、吳必達的說唱相聲。

越劇名角金雅樓就住對面如壽裏二條巷子。如壽裏幾乎有一半住的下江人,越劇團許多演員與家屬也居住在此。

如壽裏對面是三德里社區,三德里住着中國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在雜技界有“頂碗皇后”之美稱的夏菊花。

我一陣欣喜,趕緊前往,走進去發現這裏完全區別於武漢的老舊社區,裏面綠樹成蔭,房屋整齊有序,空間開闊亮堂。想着,夏菊花的晚年應該是安逸的。

末了,問起“紅燈區”的事,老人立馬變嚴肅臉。“莫瞎款,這裏據滴都是正經人,哪有麼‘紅燈區’。”

事後,查資料才翻開這段隱晦的青樓歷史。

天聲街原屬法租界,在民國戰亂之前,這一片的青樓女子非常多。當年租界區青樓生意興隆,稅收成爲租界必不可少的一項收入。

租界的青樓女子有兩類,一是“紅燈區”中的明娼,必須向租界巡捕房領照納捐,另一類是暗娼,就主要集中在天聲街一帶。

但這些青樓女子並非當地人,而是自小從鄉間買來加以調教而成。據說當時高級青樓女子幾乎全部集中在法租界內。

晚上5點,這條街開始人流如織。

/

這裏是跨世紀的老漢口,

時代鉅變下,唱戲的走了,

戲臺子也銷聲匿跡,

老人漸漸淡忘細節,年輕人一臉茫然。

/

你彷彿覺得歷史不曾發生,塵歸塵,土歸土。還好今天我們找到這些法租界老房子長大變老的一代,太多的回憶在天聲街。

我們把它寫下來,說給你們聽,以後也請你們慢慢說給下輩聽。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