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認爲,只要是坦克都可以潛水,要麼可以浮渡過河。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實際上,很多坦克都不能潛水,或者必須經過大量的準備時間才能在極爲苛刻的條件下潛水過河,稍不留神就會出事。

PT76坦克

首先,水陸兩棲坦克在坦克家族中只佔少數,它們的外形其實很好辨認:爲了擁有較大的儲備浮力,車體是船型結構,體積很大。這些坦克因爲受到重量限制,防護較差,一般只是承擔前鋒偵查任務。而且就算是水陸坦克也不能說下水就下水,必須進行準備工作——比如對傳動裝置進行調整,將動力由車輪導向專門的水上推進裝置。俄國的PT76坦克是其中的代表。

德軍打造的潛水坦克準備試驗

大部分坦克沒這本事,但又不甘心當旱鴨子,那怎麼辦呢?想的辦法就是讓坦克具備潛水能力,遇上河流,直接從水下開過去就好。在二戰中,部分坦克——尤其是德國的重型坦克,配發過專門的潛渡管。在潛水的時候,利用蓋板把平時的發動機進氣口封上,然後關閉艙口,利用伸長的潛渡管爲乘員和發動機提供空氣。

二戰中的坦克大多是旱鴨子

當然,這看上去很好,但在實際運用中,因爲當年的工藝設計問題,坦克的密封性比較糟糕,進水要麼讓坦克直接在水底趴窩,要麼從水下開出來以後必須進行清理和保養。而一旦水下出事,當時的技術根本無法挽救內部的乘員。所以從1943年底開始,德國人就把這些潛渡裝置全部取消了。爲了完成某些特殊任務,德國和美國都在當時改造過一批專門的潛水坦克。這些坦克以現有型號爲基礎,利用額外的橡膠密封材料對坦克做徹底的防水化處理,並且配發更爲完備的通氣系統。不過這些坦克的數量不多,在完成任務後,這些防水設備又成爲了累贅,很快就被拆掉恢復成了普通坦克。

50年代開始,坦克具備三防能力

20世紀50年代末,伴隨着可能爆發的核戰,各國的坦克開始加裝三防系統。所謂三防,即防核生化,其前提條件當然是坦克具備較好的密封性。再加上戰後坦克工藝的改良,這爲讓坦克們具備潛水能力提供了可能。

坦克潛渡的準備時間很長,實戰中價值有限

在當時歐洲對峙的情況下,大戰一觸即發。在混亂的戰時,面對江河水障礙,很可能會出現前鋒坦克部隊與工兵脫節的情況,如果坦克能憑藉自己的能力潛水,將很方便地佔得先機。所以當時美國和俄國的坦克都配發了新式的潛渡管和配套設備。不過在實踐中,這樣的夢想其實很難實現。首先還是危險,只要坦克在水下出一點事情,在水壓作用下坦克兵是無法逃生的,全車人很可能就這麼交代了。

坦克的潛渡能力是十分勉強的,照片中的河流寬度顯示了這個問題

比如俄國在1981年的大規模演習中,就出現了因爲漏水,整輛坦克的乘員喪命的情況。後來俄國人給坦克兵配發過專門的水下呼吸系統,不過這種系統平時根本用不上,成爲了佔據寶貴空間的“雞肋”。另一方面,坦克在潛渡前必須進行周密的準備,光是展開通氣系統和完成進一步密封就要消耗半個多小時,這在前線環境下同樣危險。

坦克渡河對河流水文情況要求極高,河牀必須堅硬,兩岸坡度要平緩,水深流速也要合適,勘測水文條件同樣要花費大量時間。另外,長長的通氣管將成爲敵人瞄準的一個好目標。所以,現代坦克雖然理論上具備一定的潛渡能力,但實際中很少使用,使用中也是心驚膽戰。大部分渡河行動還是通過舟橋或是移動門橋進行——除非是表演性質的展示,否則很多軍事演習都不會讓坦克冒着危險進行潛水,沒有那個膽子,也沒必要。總之,嚴格來說,雖然做出了很多嘗試,但坦克畢竟還改不掉旱鴨子的習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