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來見你從未見過的“齊白石”

1902年作品《淺絳山水軸》,天津博物館藏。

1910年作品《石門二十四景之棣樓吹笛圖》,遼寧省博物館藏。

作品《萬竹山居》,無年款,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藝術系列品牌展“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開幕

一天內遍覽不同省市公立機構收藏的齊白石經典山水畫,在北京畫院美術館的齊白石新展中已成爲可能。近日,“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在京開幕,作爲北京畫院齊白石藝術系列品牌展的又一全新力作,此次展覽聯合了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等十家國內重量級文博單位及藝術機構共同主辦,共展出齊白石山水畫作逾160件套。其中,《山水十二條屏》是首次離開山城重慶赴京展出,爲了避免畫作在運輸和展覽中受到損害、最大限度地保持畫作的穩定性,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專門爲《山水十二條屏》量身定做了一整套的“保護措施”。

看齊白石山水最全集結

“世人與市場的不認可,使得齊白石的山水多爲真正理解自己藝術變革的知己、友人所做,這也是導致今天齊白石的山水畫體量較少的最主要原因。但恰恰是這些山水畫最能顯現齊白石藝術的獨創性與超時代的革新性,其中更是不乏藝術巨構。”

——吳洪亮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

縱觀齊白石一生的藝術創作,大寫意花鳥畫佔據着主要地位且傳頌度高。相較之下,他的山水畫卻一度不被時人理解甚至還遭受不少非議。齊白石曾自題“餘畫山水,時流誹之,使餘幾絕筆”。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介紹,“世人與市場的不認可,使得齊白石的山水多爲真正理解自己藝術變革的知己、友人所做,這也是導致今天齊白石的山水畫體量較少的最主要原因。但恰恰是這些山水畫最能顯現齊白石藝術的獨創性與超時代的革新性,其中更是不乏藝術巨構。”

此次展覽將匯聚齊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山水作品,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齊白石早年遠遊之初精心爲友人繪製的《石門二十四景》;齊白石“五出五歸”後,將寫生實景轉化而成的《借山圖冊》(現存二十二開);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齊白石晚年山水鉅製《山水十二條屏》也將首次離開山城重慶赴京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通過豐富的展品和多種科技手段全面梳理齊白石山水畫的發展流變:北京畫院美術館一層展廳將通過多媒體視頻、專題紀錄片等方式向廣大觀衆講述齊白石的藝術特色;二層展廳將集中展示“湘上青山好景光——家園”與“看山曾作天涯客——遠遊”兩大主題板塊,全面講述齊白石早年學習山水畫的歷程以及中年後“五出五歸”的遠遊故事;三、四層展廳則分別對應展出“卅年刪盡雷同法——變法”和“嶽雨湘煙夢往還——思鄉”兩大板塊,系統梳理齊白石山水的發展沿革。

遊齊白石山水畫中美景

“齊白石生活的年代,交通還不甚便利,出遊主要走水路。在這車馬慢的舊日子裏,卻正好可以慢下心來,欣賞沿途的景色,觀察市井日常。現代社會里,科技拉近了人與人、地與地的實際距離,齊白石歷時七年的‘五出五歸’或許幾日間就能完成,然而這樣的快節奏卻使我們錯失了路上的風景。”

——張曉暮帆齊白石藝術系列品牌展策展助理

齊白石早年主要活動於家鄉湘潭一帶,所畫山水也多是來自家鄉景色的啓發,但畫中偏於程式化的山水與實際景色還是有着較大的差別。1902年齊白石開始了爲時7年的遠遊,期間先後遊歷了陝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江西、廣西、廣東、香港等地,沿途真實、鮮活的山光水色是刻板的程式規範遠不能比擬的。《石門二十四景》和《借山圖冊》便是基於遠遊寫生的代表之作。應友人胡廉石之請,費時三個多月,齊白石創作了描繪家鄉附近石門嶺一代風光的《石門二十四景》。這套二十四開的冊頁呈現其家鄉一帶的好山好水、田園生活,儘管風格還未能完全脫離《芥子園畫譜》與前人規模,但相較之前的作品更增添了靈動性。而在《借山圖冊》中,洞庭落日、灞橋風雪、十里桃花、雁塔坡、滕王閣……這些景色躍然紙上。“看似尋常實奇崛”的畫面,構圖新穎、剪裁大膽,給人以獨特的視覺感受,完全不同於前期作品或同期畫家的山水畫。

晚年時,客居北京的齊白石卻愈發懷念家鄉愜意的田園生活,這一時期所作的山水畫多是遠遊時期寫生稿與記憶中家鄉景色的融合,畫中也常漾起思鄉情懷。又因爲白石老人尤其鍾愛桂林的山,曾有詩言:“自有心胸甲天下,老夫看慣桂林山。曾經陽羨好山無,巒倒峯斜勢欲扶。”所以在其晚年的山水畫中,山體多是借鑑桂林山,再結合對家鄉的記憶,創作出一幅幅既真實又虛幻的“家鄉”之景。此次展出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晚年山水畫的扛鼎之作。

“齊白石生活的年代,交通還不甚便利,出遊主要走水路。在這車馬慢的舊日子裏,卻正好可以慢下心來,欣賞沿途的景色,觀察市井日常。現代社會里,科技拉近了人與人、地與地的實際距離,齊白石歷時七年的‘五出五歸’或許幾日間就能完成,然而這樣的快節奏卻使我們錯失了路上的風景。”在展覽的策劃和布展中,策展助理張曉暮帆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嘆。而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齊白石當年走過的鄉間小路也早已不復存在。雖然無法重走他走過的路,但通過展覽中各階段的山水畫作品,觀衆卻可以一路欣賞齊白石曾經看過的風景。

特寫《山水十二條屏》

“與世隔絕”運進京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最備受關注的莫過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山水十二條屏》。去年,齊白石的一套《山水十二條屏》在北京保利秋拍中拍出了9.315億元,而存世的另一套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正是此次展出的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館藏。相比而言,三峽博物館館藏“十二條屏”創作於1932年,是齊白石精心爲四川軍閥王瓚緒所作,畫中景色雖是常見的山間、鄉野風光,卻在齊白石大寫意的筆下別具趣味,平淡又不乏意蘊,因此這套《山水十二條屏》是齊白石衰年變法後畫風和技法非常成熟的時期,也是齊白石藝術價值的最高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山水十二條屏》首次離開山城重慶赴京展出,而爲了避免畫作在運輸和展覽中受到損害、最大限度地保持畫作的穩定性,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品部保管組組長江潔專門爲《山水十二條屏》量身定做了一整套的“保護措施”。“保存書畫的溼度要求是55%到60%,比如北方文物的保存溼度基本在55%,但是考慮到南北的氣候差異,我們此次對於展出溼度的要求是60%。因爲這套畫作長期在重慶的相對溼潤的環境下,到了北京如果氣候相對乾燥的話,畫作就容易開裂。”另外,這套《山水十二條屏》在運輸中也必須做到“與世隔絕”。江潔表示,“爲了營造一個‘微環境’,《山水十二條屏》被包裹了很多層,其中包括兩層的無酸紙、一層的特衛強,還有很多符合文物保護要求的緩衝材料,外面是箱子,最後在恆溫恆溼的車輛中被一路護送到京。”展覽將持續至9月23日,而《山水十二條屏》將展出至8月20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