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小结节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是因为其中有一定几率恶性可能性,而由于其直径和体积较小,无法通过有创检查取到其成分来确定性质,让一些患者寝食难安,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从血液中检查DNA的技术让准确判断小结节性质成为可能,今天我们来谈谈一滴血检查肺癌的可能性。

如今随着健康意识增强,体检的普及,肺结节非常多见。从影像学来讲,胸片或者CT上直径3公分以上称为肿块,3公分以内称之为结节,一般情况下,病灶直径<2 cm的称为肺内小结节,直径<5 mm的称为微小结节。普通胸片基本上很难发现小结节,除非靠近胸膜周边,利用胸片肺小结节检出率只有0.1-0.2%,而胸部CT肺小结节检出率超过80%,肺部薄层扫描甚至能发现1毫米的微小结节。

由于肺癌的高发,很多人一听说肺小结节,就会联想到肺癌,其实绝大多数肺小结节都是良性的。初次体检发现的肺部小结节,80-90%都是良性。所以肺部小结节并不等于早期肺癌,肺内炎症、结核、真菌感染等疾病都会形成结节。因此肺内的小结节性病灶,可能的诊断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良性的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隐球菌感染、硬化性肺细胞瘤等。恶性的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有少部分良性病变,长时间之后也可能转化为恶性。

肺结节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是一个影像学概念,指在高分辨率CT上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呈云雾状密度阴影,但其内支气管及血管纹理仍可显示。磨玻璃结节可见于肿瘤、感染、局部出血或间质纤维化等。相比较而言,磨玻璃结节恶性几率略高,实性小结节恶变率7%,磨玻璃结节恶性率为18%。结节的位置(上叶)、大小、CT值以及形态(空泡、胸膜凹陷、支气管充气征、血管形态改变)对鉴别良恶性肺小结节有很重要的价值。

对于肺小结节的随访要求是,≤5 mm的微小结节建议每年复查1次;>5 mm的磨玻璃小结节建议每半年复查1次,连续3年复查后,如果结节无明显变化,仍建议每年复查CT。>8 mm的小结节,每3个月复查,必要时抗炎治疗,对持续存在并增大的结节采用PET、穿刺活检,和(或)手术切除进一步评价。

事实上,很多人远远无法满足于复查随访来判断结节性质,有些患者即使在复查CT提示肺部结节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仍然难以放心,随时都会想到自己是否得了肺癌,而医生模棱两可的解释,让患者更加无所适从,这时候从循环血液中检测肿瘤DNA的技术应运而生,既有可能成为早期肺癌筛查的杀手锏。

很多人不知道,DNA并不是完全包在细胞中的,有很多DNA由于细胞的凋亡、分泌而在血液中流淌,所谓的循环肿瘤细胞DNA就是体内肿瘤细胞死亡后释放入血液的DNA,正常人血液中不可能存在这样的DNA,如果检测到血液中有一定数量的肿瘤DNA就要高度怀疑患者是否患上了肿瘤,并进一步鉴定肺部结节的良恶性。

其实关于这项检测的设想早就有人提出,但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缺陷,一方面价格昂贵,一方面检测效率的低下,一直无法实现,但随着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的问世,这两方面都已经被克服,使一滴血检测肿瘤成为现实,目前准确性和敏感度都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