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新加坡出席中國—東盟外長會議。當日,新加坡外長宣佈,中國與東盟國家就“南海行爲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達成一致。這是“準則”磋商取得的又一個重大進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自2013年9月中國與東盟國家正式啓動“準則”磋商以來,各方一直保持良好勢頭。此後,中國與東盟通過了“重要和複雜問題清單”和“‘準則’框架要素清單”兩份共識文件,並於2017年5月達成了“準則”框架。今年則是“準則”案文磋商的啓動元年,中國和東盟國家通過1次落實《南海各方行爲宣言》高官會和2次工作組會議,就“準則”形式、磋商方式、磋商路徑等取得不少共識,形成單一磋商文本草案。

“準則”的成果來之不易,需要地區國家共同維護。“準則”磋商的不斷推進,展示出地區國家建設性的磋商態度和齊心協力構建地區規則的真誠意願。地區國家看到,南海形勢總體保持穩定,符合各方利益,“準則”磋商利於地區國家增進互信、形成共識,鞏固南海和平穩定局面。當然,磋商得以推進,基礎是“準則”不被濫用。“準則”本身不是解決有關爭議的工具,更不應被個別國家利用來損害中國正當主權權益。

“準則”磋商勢頭不減,也是對域外勢力攪局企圖的有力回擊。南海局勢穩定向好,個別域外國家卻心有不甘。輿論上,西方媒體慣於別有用心地炒作南海“軍事化”,製造雜音,干擾中國與相關爭議方的談判、干擾中國與東盟的磋商。行動上,個別域外國家加大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力度,甚至意欲拉攏夥伴進行聯合巡航。域外勢力的種種言行,必然對南海和平穩定和地區規則制定產生負面影響。面對挑戰,中國和東盟國家合力落實“準則”磋商,有助於排除這種外來干擾。

伴隨“準則”磋商,中國致力於在南海提供公共產品。海上合作是東盟國家的客觀需要,各方不應讓南海爭議成爲地區合作障礙。幾天前,中國已安排最先進的海洋救助船赴南沙值班待命,可在各國船舶需要時第一時間提供海事救助服務。未來,中國還將陸續向地區國家提供科研和氣象等國際公益服務。中國有誠意也有能力推進海上務實合作,惠及周邊國家。

中國希望各方對“準則”磋商保持客觀冷靜態度。“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形成是“準則”磋商重大進展,但後續工作仍面臨複雜挑戰,在堅持不懈努力的同時要避免拔苗助長。必須堅持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另外,本地區國家的努力應得到尊重,破壞者不受歡迎。中國與東盟將以建設性磋商聚力地區規則構建。

“南海行爲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達成,是中國與東盟相向而行的成果。在此基礎上,中國呼籲各方排除外來干擾,實現“準則”磋商加速推進。事實將證明,中國和東盟國家有能力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有能力通過磋商達成共同遵守的地區規則。

(作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蘇曉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