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的几部贺岁档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可能要数《流浪地球》。

电影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太阳即将毁灭之时,人类同心协力拯救地球的故事:地球即将“坠入”木星,宇宙危机四伏,流浪地球时代中的人们只能挺身而出共同战斗 ,既为了拯救地球,也为了人类寻找新的家园。

电影上映后,口碑不断一路上扬,票房也飙升至30亿,在各路赞誉之中,认为《流浪地球》开创了电影“科幻元年”的呼声最高,也最抓人。但也是这个噱头十足的叫法,令不少观众对电影心生质疑,其中不少情节,更是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和吐槽,尤其是文科生,真的是不明觉厉!

影片中的太阳危机,是否真的会发生?

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这是电影的故事背景,也是整个事件的起因,但是,太阳真的会老化吗?

答案是:太阳诞生于约50亿年前的一次星云坍缩,其提供的能量来自于其中心氢气的聚核反应,如同大量氢弹在太阳内部不断爆炸,按照现有的数据估算,这种聚核反应总共将持续约100亿年,所以,太阳还可以再燃烧50亿年左右。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刘慈欣本人也同样回答道:

首先,在我们看得到的未来是肯定不会发生,因为太阳处于一个恒星的主星序之中,主星序中的恒星是十分稳定的,太阳就算真的要发生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尺度上来讲,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会是在很远的未来。

地球真的能逃离太阳系吗?

作为故事的基础设定,地球被推离太阳系,是刘慈欣原著小说的核心设定。科幻文学虽然不等于科普以及科学,但也并非天马行空的魔幻故事——科幻作品需要给出解释。

如果地球不能被推离太阳系,那么,整个电影项目就凉凉了。

前期筹备时,导演郭帆找来四位中科院的专家,共同研讨设计,解决天体物理和力学的问题。在《流浪地球》的前期讨论会上,中科院专家们会就某个科学定律争论不休,并在黑板上列出公式演示。即便坐在一旁的几位编剧都是科幻迷,也仍旧一脸茫然。

地球不能被推离。”其中,一位专家非常诚实地表示。

现场突然安静了,郭帆只好劝说这位老师,如果地球不能被推离,整个项目就没了,只能假定地球可以被推离,再让它更合理

一旦地球停止转动,地球将会发生什么?

“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阶段,称作“刹车阶段”: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转。然而,一旦地球停止转动,最直接的一个效应,就是目前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大陆,都会被海洋所淹没。

这一点的确在电影当中有所提及,原因很简单。在地球转动的时候,因为离心力的缘故,作为液态的海洋会朝向赤道附近聚集,所以一旦地球停止转动,这些水会向两极流动,从而造成大陆被淹没。

然后,因为没有了转动,所以地球将会有固定的一面朝向太阳,另外一面将一直处于黑夜当中,这一点体现在电影中,就是所谓的“永夜”

此外,如果地球自转停止,地球外壳层和内核之间的相对转速将会归零,那么地球磁场有可能会突然消失。

磁场的消失带来最直接的问题,是大气层的流散。

地球磁场的存在,能够将来自于太阳的带电粒子屏蔽于地球大气之外,从而太阳粒子很难直接穿过磁场,直接进入低层大气,保护了地球大气层不会丢失。

一旦地球没有了磁场,太阳风能够不受任何阻碍,长驱直入进入地球大气,导致大气层的逐渐损失。

点燃摄像头就可以摧毁人工智能吗?

电影结尾,吴京饰演的航天员为了摧毁空间站的人工智能,先是关闭了消防系统,又用酒点燃了摄像头,将MOSS强行关停,这一点实际上是有待商榷的。

但是,据导演郭帆和刘慈欣本人的解释,是出于各方面考虑的原因,比如拍摄技术的限制、故事的需要 。

人工智能是科幻电影中常见的角色,比如《生化危机》里的“红后”,《鹰眼》里的“鹰眼”;摧毁人工智能也随之成为常见的桥段、典型的就是《2001太空漫游》里面,航天员进到电脑的主板上,把存储芯片一块一块拔下来,可谓专业。

但是在《流浪地球》里,如果用大量的篇幅让吴京去拆除人工智能,可能就偏离了故事主线,电影的时间也会延长。

除了故事设定和科学理论上的疑问和bug以外,电影中还有一个备受网友调侃的地方:

北京第三区交通委提醒您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由于这句标语的不押韵,却又频繁出现,让广大观众十分出戏,因此对其印象分外深刻,别说文科生,连理科生的强迫症都忍不住发作了。

然而,正是这句标语,成功冲出了电影的大荧幕,在春节返程期间,被投放在了高速电子屏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