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上,扇子的種類林林總總,可是保留至今,應用最廣的,當屬於摺扇了。

摺扇,又名摺疊扇、摺疊扇、折迭扇,亦名聚骨扇、聚頭扇、聚扇、撒扇。它是以竹木類材料爲骨架,一端聚而穿軸,上蒙以紙張或絹料,而製成的可繞軸摺疊、撒開的扇子。明代的劉若愚在其《酌中志》的描述,頗爲形象:“撒扇,其制用木柄,長尺餘,合竹作小骨二十餘根,用藍絹糊裱,兩面皆撒大塊金箔。放則遮日,收則如囊。”

摺扇自我國宋代就開始有之,據說發明與古代的高麗國。宋代的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爲骨,夾以綾羅,貴家或象牙爲骨,飾以金銀,蓋出於高麗。”宋代張世南的《遊宦紀聞》卷六亦有:“世南家嘗藏高麗國使人狀數幅,乃宣和六年九月,其國遣使、知樞密院事李資德,副使、尚書禮部侍郎金富轍至本朝謝恩進奉。私覿之物,則幞頭紗三枚、松扇三合、摺疊扇二隻、白銅器五事而已”。宋代著名畫家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也載:“彼(高麗國)使人每至中國,或用摺迭扇爲私覿物。”

摺扇由高麗國傳入中國之初,由於其製作簡單、外觀粗鄙,只以黑竹木爲骨、白紙作面,因此一度受到上層社會的冷落。北宋蔡襄的《漳州白蓮僧宗要見遺紙扇每扇各書一首》一詩曰:“山僧遺我白紙扇,入手輕快清風多。物無大小貴適用,何必吳綾與蜀羅。”雖誇其實用,也證明了其簡陋。明代張弼的《張東海集》中稱:“元初,東南夷使者持聚頭扇,當時譏笑之。”

大概到了明末清初,隨着摺扇的製作工藝傳入我國,並由工匠們在製作之時加入了太多的中國元素,摺扇纔開始在嬪妃宮娥及文雅士子間逐漸向社會傳播開來。人們以其產地、名人或特徵劃分,就有了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因製作工藝的不同,扇面有白紙素面的,有五色繽紛的,有糊香塗面的,有捶金的,有灑金的,不一而足。其中扇面畫畫的一種摺扇便叫做“豐潤畫扇”,那是以產地豐潤命名的。

豐潤畫扇的特點就是以竹片作扇骨,扇面上繪有精美的花鳥、書法,它是豐潤人在借鑑高麗人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提高而成的。據光緒版《豐潤縣誌.雜記》記載:

高麗國貢使,每年冬至春歸,經由邑之南關,其輿隸僕從輒攜其扇箑貨賣,制極粗惡,而膠漆牢固,屠賈時或利之,士大夫不屑捉也。豐人仿其式,爲之而小變其法,骨以斑竹、雲行、棕竹,繪以山水、花卉、翎毛,著名畫士如商山、紀宏、唐瓚、雷炳,嘉(慶)、道(光)以如侯國祥、葉成學、鄭榮祺、曹銓,現在如丁榮慶亦俱生動有致,豐扇之名與豐胰並驅,畿東良有以也。

乾隆時期刑部侍郎阮葵生(1727—1789)在其《茶餘客話》中曰:“明人皆尚金扇,即上方賜予亦皆金面。康熙間,尚金陵仰氏扇、伊氏素紙扇,繼又尚青陽扇、武陵夾紗扇、曹扇、靴扇、溧陽歌扇。近日,又尚豐潤畫扇”。乾隆年代著名金石學家、兵部郎中汪啓淑(1728-1799),在其《豐潤聚頭扇》一文中寫道:“豐潤縣所制聚頭扇,凡常行油紙面,遍滿市肆。其佳品糊以高麗鏡面楮,繪畫人物,五彩絢爛,扇邊竹骨亦嵌以象牙硨磲。然極庸俗。每柄取值數金,時人尚之,殊不可解。”由此可見,豐潤畫扇興盛於乾隆年間。

乾隆四十三年,朝鮮漢學家李德懋隨朝鮮貢使進京朝拜,路過豐潤縣城時,有“豐潤亦一都會,各品扇子皆產於此”的評價。可見,那時豐潤亦很繁華,該縣已成爲豐潤畫扇的產業基地。

樸趾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月,朝鮮著名文學家樸趾源隨團出使中國,將其所見所聞著爲《熱河日記》,文中寫道,“行至高麗鋪,廬舍皆茅茨,……前堂婦女老少五人,方染紅扇曬檐下。”這一段文字證明,連縣城周邊的農村高麗鋪也有了加工製作豐潤畫扇的家庭作坊,而且規模不小。

由於豐潤畫扇精美別緻,攜帶方便,雖然價格不菲,但問世之後很快風靡全國。

乾隆年間的不入八分輔國公、正白旗護軍都統愛新覺羅.裕瑞(1771-1938),是正經的皇親國戚,他的父親是和碩豫良親王。這位皇室貴胄就非常喜愛豐潤畫扇。他在某年冬季公差路過豐潤時,唯恐來年夏季豐潤扇緊俏難買,專門在冬季採購了幾把扇子,以備夏季使用。他的《東行吟鈔》詩集中,就有一首名爲《豐潤縣扇》的詩句。該詩寫道:

冬日殊非買扇時,聊將遣悶索新奇。

購來且自束高閣,留待明年消夏時。

嘉慶年間的駐藏大臣瓜爾佳氏.斌良(1771-1847),有一次路過豐潤,想買豐潤畫扇竟然沒有買到,爲此非常惆悵。他的《抱衝齋詩集》中有一首《曉抵榛子鎮》,詩句結尾就注有“是日到晩,欲買豐潤扇未果。”該詩寫道:

車小兀殘夢,低徊尚可尋。

波紋一溪縐,雲氣半山沉。

恍恨攜家慨,蕭涼去國心。

未遑方麯買,何處寫長吟。

清代中晚期一位叫做文錫五的京官,因爲豐潤扇價格高至數十貫錢一把,而高呼買不起。他在《豐潤扇》一詩中寫道:

削竹排籤露,裁■獨幅粘。

丹青窮細碎,人物極■■。

問價奢堪駭,臨風健不嫌。

(京東人以錢百六十爲貫,扇有索價至數十貫者)

他鄉多贗鼎,新向市頭拈。

隨着豐潤畫扇在國內的出名,連來自摺扇王國的朝鮮人也參與到搶購隊伍。

乾隆四十五年(1780),朝鮮副使從官、“漢學家”柳得恭路過豐潤時,也不得不買上幾把豐潤扇,並欣喜賦詩曰:

梨花千里坐褰簾,詩卷燕臺歲月淹。

買取輕盈豐潤扇,榆關東出御新炎。

由於畫扇爲豐潤特產,在清代康乾時期,本地縣官不得不動用大量的公款購買後向上司乃至閣老們行賄,乃至造成了庫銀虧空。爲了堵塞這一陋習,乾隆五十二年,新任豐潤縣知縣沈赤然不惜採取了一個笨拙的方法,在徵得直隸總督劉峨和直隸布政使梁肯堂的同意後,下令取締畫扇生產,險些將這一品牌扼殺掉。好在沈赤然這個庸官,只在豐潤縣待了不到三年,便被降職調離,並很快就捲鋪蓋回家,永不起用了,所以豐潤畫扇的生產並未受大影響,人們的購買熱情也日益高漲。

到了清朝末年,甚至連皇宮裏的皇帝、后妃們也喜用豐潤扇,並且把它看得比電風扇還適用。《清朝野史大觀》卷二之《清宮遺聞》一章,就有一首清宮裏誇讚豐潤和杭州出產的摺扇的詩。作者注稱“宮扇以豐潤、杭州摺扇爲貴,圖畫工細,扇骨六十根至百二十根不等。歐風東漸,宮中殿上多置電氣扇。然適手所用者,初夏即豐、杭摺扇,仲夏用芭蕉團扇,盛夏則用鵰翎扇。扇以金玉、象牙、玳瑁、等爲之,鵰翎有十一葉、九葉、七葉、五葉,愈少愈貴,有值數百金者”。詩曰:

豐潤杭州便面嬌,內宮舒捲嫩涼招。

殿頭電氣雖清暑,適手終輸五葉雕。

令人遺憾的是,由豐潤人在幾百年前發明研製的豐潤扇,在日益普及的今天,反而沒有一家制扇企業。如今的豐潤人,只能靠外地生產的豐潤扇來扇風度夏了。

沈赤然之《豐潤縣畫扇記》

沈赤然雖然有取締豐潤畫扇之過,但他在記述豐潤畫扇淵源上又有功。乾隆五十二年他在取締畫扇之後,曾經寫過一篇《豐潤縣畫扇記》的文章,收錄在其《五研齋文鈔》之中。這爲我們研究豐潤畫扇的歷史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沈知縣也算是功過相抵了吧。

正文點校:

豐潤縣畫扇記

沈赤然1

豐潤縣2在京東三百里,又東爲山海關。朝鮮貢使3往來必經,常攜其國所產雜物,隨在互市4。其聚頭扇5式特異內地,惟半面粘紙,大者長尺五六寸,馬上舒之可以障日。好事者仿其制而小之,仍以其國之楮紙6爲面,此豐潤扇7之所由昉8也。初僅隨意繪花鳥山水,人之不重。既漸作界畫樓閣、寸人、豆馬,精細有法;竹骨鏤嵌象牙,別有專門,他處不及也。於是,一扇之值,至白金一、二兩矣。其扇號色片者,采色繪也;號金片者,泥金繪也。色片中有作百子百叟圖及鄭州會、五百羅漢者,其價尤昂,紈絝子弟9率持此相高。又有所謂祕戲10者,惟豪奴惡少爲遊媚娼優之用;稍自愛者,羞之。

嗚呼!一扇之細,其流弊遂至此極耶!前二十餘年,官是縣者,始開端獻上游11,上游又轉遺京師貴人。初歲費僅數百金,已而12索者益多,獻者益數,一歲漸增至數千金。甚至畫其花樣,及每歲某官若干、某閣13若干之數於冊。前政以授,後政稍不如法,唯恐譴責之至。於是,業此者益居奇。城內外列肆14至數十,價貴於民買,則官又安得不困?而府庫又安得不虛者乎?餘於丁未冬15,由南宮改令16豐潤,始有意革之。蒙制使17、山左18劉公19,方伯20、錢塘梁公21,深鑑此累,即檄22永遠停止。因榜示通衢23,俾遠近鹹悉。不旬日,扇肆之存者,僅十之二、三焉。

初,餘欲議革時,鹹謂由來久矣,一旦革之,只取怨尤。餘曰:省無名之費,於公私有益,奈何坐受其困?卒請革之。然非賢人、大吏如二公者,其能成人之美若是乎?不知後人尚有議復之者否。

詞句註釋:

1、沈赤然(1745-1816),字鱷山,號梅村,浙江仁和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舉人。乾隆五十一年冬官直隸豐潤縣知縣,五十四年以公事鐫級調大城縣知縣,是冬病退。罷後,閉戶著書,不問外事。工詩古文辭,尤以詩著稱。著有《五硯齋詩鈔》二十卷,《文鈔》十一卷等。有《曹雪芹紅樓夢題詞四首》聞名於世。

2、豐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清代屬直隸省。

3、朝鮮貢使:明清時期朝鮮爲中國的屬國,定期都會向中國朝拜和進貢,貢使隊伍中由三使臣(正使、副使、書狀官)、軍官、譯官、醫官和雜役等組成,前往北京。陸路一般途經豐潤。

4、互市:指民族或國家之間的貿易活動。或比喻權勢之家互相援引。

5、聚頭扇:摺扇,又名摺疊扇、摺疊扇、折迭扇,亦名聚骨扇、聚頭扇、聚扇、撒扇。它是以竹木類材料爲骨架,一端聚而穿軸,上蒙以紙張或絹料,而製成的可繞軸摺疊、撒開的扇子。

6、楮紙:楮(chǔ):落葉喬木,葉似桑,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楮紙是用楮樹皮製作的紙張。世界上最早的貨幣"交子"就是用楮紙印製的。唐宋時期,成都楮紙不僅用來印紙幣,官方和私人文書、券契、書籍也都採用楮紙。

7、豐潤扇:豐潤畫的特點就是以竹片作扇骨,扇面上繪有精美的花鳥、書法,它是豐潤人在借鑑高麗人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創新提高而成的。

8、昉:音爲fǎng,意思是指日初明,起始,起源。

9、紈絝子弟:指官僚、地主等有錢有勢人家成天喫喝玩樂、不務正業的子弟。由來於古代人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叫"裳"。所謂裳就是大裙子。一走,兩腿呼呼進風。有錢人爲保暖,兩條小腿各套上長筒襪,這種襪子叫"絝"。更有錢人用細滑的絲織品做襪子,就叫"紈"。西漢宮女穿"開襠褲"說的就是這種襪子(那時候沒內褲)。這也是"紈絝子弟"一詞的由來。

10、祕戲:原指後宮內祕密之戲劇。後亦泛指男女淫穢嬉戲。本處指繪有男女淫穢嬉戲圖案的春宮圖。

11、上游:本處指上司、上級。

12、已而:意思是不久、後來。

13、閣:某些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閣僚:指尚書、部長們。

14、列肆:謂成列的商鋪。

15、丁未冬:乾隆五十二年(1787)冬季。

16、令:縣令。

17、制使:明清時期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爲總督、巡撫。總督一般管轄兩省至三省,兼兵部尚書和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因此別稱制軍、制臺、制使。

18、山左:是山東省舊時的別稱。 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中國古代,坐北朝南。"坐於"太行山,則太行山左側爲山東省。故也將山東稱爲山左。類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則長江下游爲江左。

19、劉公:劉峨(1724-1795),字先資,山東單縣人。乾隆四十八年五月由廣西巡撫升任直隸總督,五十五年二月離任。

20、方伯:.殷周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漢以來之刺史﹐唐之採訪使﹑觀察使﹐明清之布政使均稱 方伯 。

21、錢塘梁公:梁肯堂(1717-1701),浙江錢塘人,舉人。乾隆五十年轉直隸布政使。五十四年升河南巡撫,五十六年授直隸總督。嘉慶三年(1798)升刑部尚書,七日,奉旨補授漕運總督。越三年,奉旨以原品回籍。歸七日而薨。著有《石幢居士吟稿》。

22、檄:音xí ,是中國古代官府用以徵召或聲討的文書。

23、通衢:音tōng qú,四通八達的大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