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此期間,德國海軍提出了一個全面的改造計劃:其中包括了拆除該艦的三管283毫米炮塔,換裝381毫米主炮,拆下的炮塔則可以用在格羅特的超級坦克上,不過由此帶來的問題是:283毫米炮塔的全重達到了750噸,即使精簡掉一些設備,重量也會超出原底盤的承載能力。通過吸取前一設計的教訓,格羅特完成了一個全新的"陸上要塞"模型,這次它安裝了五座炮塔,另外,由於從德國海軍得到了全套的艦炮圖紙和數據,因此,這個設計安裝的不是假想中的武器,而現實存在的火炮。

1942年9月底,格羅特對"陸上戰列艦"進行了重新設計,其中的改變主要是在武器系統的方面,因爲此時,技術人員相信,他們可以用一艘受損戰艦的炮塔充當該移動要塞的武器。這艘戰艦是"格奈森瑙"號,1942年2月,盟軍的重磅炸彈擊中了該艦的艦首炮塔,造成112人陣亡,令該艦需要數年修理才能重新入役。

在此期間,德國海軍提出了一個全面的改造計劃:其中包括了拆除該艦的三管283毫米炮塔,換裝381毫米主炮,拆下的炮塔則可以用在格羅特的超級坦克上,不過由此帶來的問題是:283毫米炮塔的全重達到了750噸,即使精簡掉一些設備,重量也會超出原底盤的承載能力。格羅特於是修改了炮塔的設計,將安裝的三門炮減少到兩門。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德國海軍的戰艦"格奈森瑙"號,格羅特的坦克設計便計劃利用該艦的三聯裝炮塔

通過吸取前一設計的教訓,格羅特完成了一個全新的"陸上要塞"模型,這次它安裝了五座炮塔,另外,由於從德國海軍得到了全套的艦炮圖紙和數據,因此,這個設計安裝的不是假想中的武器,而現實存在的火炮。這不僅適用於主炮和車體邊緣的HD 151高射炮塔,主炮周圍的128毫米雙聯裝炮塔也有現實原型——這些炮塔來自德國海軍的36C型驅逐艦,這些軍艦預定於1942-43年開工,但沒有一艘竣工服役。

底盤的設計也進行了微調。由於武器配置不同於以往,格羅特決定將主炮塔前移,同時將發動機艙後移,負重輪的直徑明顯增加,但數量減少到6組,另外,HD 151型防空炮塔的佈局也更加合理了。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格羅特的五炮塔超重型坦克方案

不過這個五炮塔方案只是曇花一現——儘管移除了一門主炮,但超重的問題依舊存在。格羅特的計算表明,這一設計如果完成,將會突破1000噸的門檻,進而帶來巨大的機動性問題。

在此基礎上,格羅特推出了第三套方案,該方案一般被認爲是"決定版":其中拋棄了128毫米高平兩用炮塔,對車體也進行了重大改動。在1942年10月17日,格羅特向施佩爾進行了項目展示。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格羅特的圖紙,還是提供給施佩爾的報告,都沒有在戰火中保存下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圖紙在10月31日被送往了克虜伯工廠,很可能在轟炸中被摧毀——在戰爭末期,當地一直是盟國空軍的關照目標。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根據現有資料推測的、二戰德國P-1000超重型坦克的四視圖,由於原始資料被毀,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這

儘管如此,從倖存的文件中仍能推斷出P.1000項目最終的性能指標,顧名思義,數字"1000"代表了整個坦克的全重——1000噸,另外,該項目還應具有如下特徵:總長度:39米,最大寬度:14米,最大高度:11米,最高時速:40千米,重量分配:武器300噸;裝甲200噸;車體結構200噸;底盤100噸;發動機和變速箱100噸

儘管聽起來出乎意料,事實上,當時德國不僅有生產P.1000的意願,而且確實具備一定的生產能力。雖然建造一種重達1000噸的"陸地戰列艦"是一種瘋狂的想法,但和兩輛長47米、重量1350噸的超級列車炮"多拉"相比,這一設想反而顯得相當理智。"多拉"只能在四排鐵軌上運行,僅準備戰鬥陣地就需要3-6周。它唯一一次派上用場是1942年的蘇聯,取得的戰績和高昂的成本完全不成正比。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二戰德國製造的超重型鐵道炮"多拉",其體格直到今天都無火炮能及

正是因此,P.1000項目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儘管它始終遭到了軍備部長施佩爾等人的抵制,但研究工作一直持續到了1944年5月。期間,有文件顯示,穆勒等克虜伯的廠方人員越過了格羅特,並接過了整個項目的主導權。

但此時,P.1000建成的希望已經極爲渺茫——德國海軍已經爲283毫米炮塔分配了新的用途。1943年,炮塔被運往挪威的一處海岸炮臺,以保護周圍的水域。期間,這些炮塔都被拆除了測距儀和部分裝甲——就像是預定安裝在P.1000上時那樣。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最終,"格奈森瑙"號的炮塔被安置在了挪威的岸防要塞中

雖然P.1000項目已被打入冷宮,但在1943年後,克虜伯工廠依舊在設計更強悍的產品,這個項目有時被稱爲P.1500,暗示其重量達到了1500噸。但在文件中,這一名稱又很少被使用,因爲它的全重實際與1500噸的數字大相徑庭。

在相關著作中,其性能始終存在爭論。有時,P.1500經常被描述爲"多拉"鐵道炮的履帶版,裝甲厚度達到250毫米,並安裝了兩座雙聯裝150毫米炮塔,同時以四臺潛艇用柴油機作爲動力。但事實上,根據近來發現的新檔案,該項目在1943年2月時實際有兩個版本。

根據描述,第一個版本全重爲800噸,安裝了一門600毫米重型臼炮;而另一個版本重量爲1800噸,安裝的是一種800毫米臼炮。其中後者的長度爲25米,寬度爲12.8米,正面裝甲厚度爲250毫米,其動力由4臺8000馬力的MB.501發動機提供。最大時速則只有7千米。

與P.1000不同的是,P.1500項目甚至進入了合同階段,但即使如此,它的生命依然非常短暫。取而代之的是所謂的"Panzermörser Urling"——即"烏爾靈"自行裝甲臼炮項目,它衍生自P.1500項目的800噸版本,戰鬥全重達到了1049噸,至於動力則由兩臺MB.507型大型柴油機提供。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MB.507型柴油機——"烏爾靈"的動力系統,該引擎曾經計劃安裝到幾個未實現的坦克項目上,比如 "獅"式坦克。

同時,"烏爾靈"還安裝了厚重的裝甲:正面裝甲150-200毫米,側面100毫米,武器是一門600毫米臼炮。最高速度預計爲10千米/時。該自行火炮的樣車原定在1945年1月1日交付,計劃建造5輛,最後一輛計劃在1946年2月1日完工。

現存最後一份"烏爾靈"的檔案落款是1944年6月,當時工程師們正在考慮爲其安裝燃氣輪機——一種在當時很前衛的動力設備。後續的檔案沒有保存下來,它們絕大部分都在戰爭末期遺失。

建造"陸地戰列艦"的嚴肅設想便劃上了句號,但問題在於,現實中的發明不僅來源於靈感,有時,幾經演變,甚至會較其更勝一籌——無論在現實和虛幻世界中,在陸上噴吐出濃煙、碾壓一切的機器一直讓設計者們倍感興趣。在戰後,德國人仍在致力於建造這些怪物,與它們相比,P.1000和P.1500簡直就像兒童玩具。

現實與遊戲

當然,這些機器完全是用於和平目的,其使命是開採露天礦山。在1978年,克虜伯製造了當時最大的地面機械——Bagger 288式旋轉挖掘機。這臺機器最大長度達到了240米,重量有13500噸,可以短時間內挖開數千立方米的土地,另一種並駕齊驅的產品來自德國的MAN公司,稱爲TAKRAF RB293,它雖然比克虜伯的產品略短,但重量卻達到了14200噸。

狂人的思想不分國界,二戰德國移動要塞的狂想(後篇)

戰後德國企業製造的巨型旋轉挖掘機,它們的重量和尺寸都超過了大部分二戰中的"陸上戰艦"設計

不過,這些機器也代表了工程技術的上限,因爲如果超過這一尺寸,它們不僅要面臨運輸問題,成本也將超過許多企業的預算,另外,全世界能供這些怪物派上用場的礦山只有少數幾個,簡而言之,這些巨獸註定稀有且罕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