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上海一位奔馳車主因車輛自燃與奔馳協調賠償,但至今8個月過去,雙方遲遲未達成一致。而車主陸先生梳理發現,媒體報道過二十多起類似的奔馳車自燃事件。此後他兩次致函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請求調查確認相關車輛是否存在缺陷。那麼,因爲自燃是否可以認定存在缺陷?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又作出了怎樣的回覆?

奔馳車在停車場着火,車主難追償

去年6月1日,住在上海靜安寺附近的陸鳳陽接到小區保安的電話,說他停在地下車庫的奔馳車着火了。靜安區消防部門此後出具的《上海市靜安區公安消防支隊火災事故簡易調查認定書》明確:起火點爲該車輛發動機艙蓄電池處,因蓄電池發生故障起火。

但是,奔馳方面對此認定書並不認可。

車主 陸鳳陽:

他就說要想賠償的話,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在他們委託書上簽字,委託奔馳公司去做着火的原因檢測。

陸先生的車2011年購買,購車價格爲50多萬,按照公安消防及4S店的認定,車輛行駛里程數在10萬公里左右,同時保養均在4S店進行。

陸鳳陽表示,奔馳公司和公安消防一致可以確認的事實包括:確認了車上沒有易燃易爆品;事發當日地下車庫溫度不超過20度;沒有改裝車輛,一週前他甚至沒有開過。

奔馳廠家及4S店的工作人員和陸先生商談賠償。

車主 陸鳳陽:

我說如果是國際慣例的話,奔馳公司該賠一輛同款的新車。對方說你不要跟我說這個,我說那你就給我恢復原狀,需要358000元左右,他說這個也不可能。我說那你說是什麼方案呢?他說我們賠你車輛的殘值。

賠償殘值的意思就是,如果車輛沒着火,按照市場上同款、同年的二手奔馳車的價格賠償。根據奔馳公司的調查,車輛現在只值152000元,賠償數額以此爲準。對於這樣的解決方案,陸先生無法接受。至今近8個月過去,雙方仍未就賠償達成一致。記者近日致電奔馳方面,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據其瞭解,未有進展。”

奔馳車主自發組成維權羣 多次向相關部門提交申請

車主 陸鳳陽:

進了羣之後發現羣裏面全國各地的人都有,整理了20輛車的信息,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了一個函。

奔馳車自燃八個月難追償:廠家差別對待還是職能部門不作爲?

在這封函中,陸先生提出三個訴求。

車主 陸鳳陽:

第一個訴求是確認我的車輛是不是召回名錄當中的?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說不屬於召回名錄;第二個訴求是詢問總局責令奔馳公司召回的車系和數量;第三個訴求是問奔馳公司主動召回的車系和數量。(總局)回覆要求我到一個網址上去檢索。

查詢發現,2011年至今,市場監管總局等監管部門對奔馳各車型汽車責令召回的數量爲零,所召回車輛全部爲奔馳公司主動召回。陸先生認爲之所以奔馳公司遲遲不解決問題,與公司對待消費者的態度及主管部門的監管都有關係。就此,他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了第二份申請。

在這份申請中,陸先生請求對奔馳產品缺陷展開調查,並請求責令奔馳公司對缺陷產品實行召回並停止銷售,同時要求國家市場監督總局回覆調查的相關情況。

奔馳車自燃八個月難追償:廠家差別對待還是職能部門不作爲?

陸先生表示,自己對比了奔馳公司對待國外同類事件的處理態度,認爲奔馳公司及主管部門存在問題。

車主 陸鳳陽:

我覺得奔馳作爲國際品牌,針對中國的消費者採取這樣的行爲,這是有原因的。不光是公司自身的原因,也有職能部門監管不力,導致奔馳公司敢這麼差別對待中國消費者。”

業內專家:個體消費者維權舉證難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表示,召回是政府及車企基於保護品牌及消費者權益的一種制度,但是召回需要符合兩個基本條件:一、缺陷不是有意爲之;二、同批次產品出現了大量同樣的缺陷。杜芳慈表示,就陸先生反映的情況,是否涉及到同一車型的缺陷,需要有更多的調查及案例。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行業專家表示,目前我國還未發生過主管部門要求缺陷召回但車企拒不召回的情況,因此在國家相關網站檢索中,責令召回的數量爲零。但是在現實中,個體消費者面對車輛問題進行維權,相對於廠商來說,確實處於較爲弱勢的地位。專家表示,如果協商不成,消費者可以通過向主管部門投訴,最終通過訴訟渠道來解決,但是其中還是會面臨舉證的問題。

究竟是個案還是需要召回?消費者面臨此類問題時,雙方如何有效協商?針對陸先生提交的缺陷報告,記者聯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應。

車主 陸鳳陽:

市場監管總局已兩次告知我已展開調查,但調查是什麼情況?如果不能告知我的話,我會在3月初向北京一中院起訴它不作爲。

對此,央視新聞將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