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下午舉行“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發佈會上海專場。有記者提問:豐富文化生活也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一個核心要素,對於上海,很多國民都有一個標籤,就是海派小資浪漫,接下來上海在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方面,關於增強文化軟實力、營造城市文化氛圍還有哪些新的規劃?

對此,常務副市長陳寅回答說: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提升城市的文化軟實力,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提出的要求和定位。上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我們要推動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齊頭並進,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中華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上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包括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上海有四百多處革命遺址和遺蹟,還有700多萬平方米的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里弄房建築,大家比較熟悉的中國共產黨一大會址就是石庫門裏面的建築。上海還有13個歷史文化名鎮和名村,更有數量衆多的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都要在保護的前提下把它利用好。

其次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多年來,上海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特別是公共文化的發展和建設,已經形成了市、區、街鎮、居村世界公共文化體系,同時我們又進一步推動在市區10分鐘和郊區15分鐘的文化服務圈,讓市民能夠更加便捷地享受這些文化服務,在身邊就有文化的供給。在文化產業方面,上海已經出臺了促進文創產業發展的“50條”,應該說這個政策通過這幾年不斷推動落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應。上海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創中心城市,文創產業已經成爲重要支柱產業,去年上海文創產業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9%,我們還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們的目標是到2022年,它的比重要達到15%。

另外,我們要推動高水平的文化場館建設和節展能級同步提升。從場館建設來說,上海已經建成了一批像中華藝術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國際舞蹈中心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文化場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這些已經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還要對標國際一流水平的場館加快建設,比如世博文化公園、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等,正在啓動建設當中。已經有的這些文化節展,我們還要不斷提升它的水平,不斷擴大國際影響力。另外,我們在推進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過程中,關鍵還是人。所以上海熱情歡迎各類人才,包括一些名家大師、青年英才到上海來發展,我們將努力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比較優質的服務,讓這些人才能夠藉助上海這個平臺和舞臺揮灑才華,成就夢想。

說到上海文化,應勇市長指出,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文化,就相當於這個城市沒有靈魂。他還舉例說,2010年辦上海世博會,在世博園區裏有一大塊地,在世博會結束後,這塊地如果用於商業開發,土地出讓價就會超過1千億人民幣。市委、市政府決定把用途改了,2017年把它改爲世博文化公園,總面積接近2平方公里。不僅這一千個億沒要,還要花一兩百個億來建這個文化公園,也就是相當於紐約的中央公園,紐約的中央公園也是2平方公里左右。文化公園2017年已經動工,裏面還要建大歌劇院,建國際標準的馬術賽場館。

第二個例子,大家都知道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以前的黃浦江的岸線主要是什麼?主要是生產岸線。經過歷屆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把它作爲一個生活岸線,在2017年實現了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的全線貫通,在這45公里設立了休閒觀光道、跑步道和自行車道。我們同時還規劃,到明年蘇州河市中心地段42公里的公共空間也要實現基本貫通和開放。一個城市不僅是經濟的功能,文化的功能也是城市的功能和核心競爭力。

編輯:李書娥

責任編輯:朱穎

國新辦發佈會 | 上海如何打好文化這張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