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又名姜腐爛病、姜腐敗病、姜青枯病、姜腐朽病。姜瘟病是生薑最爲嚴重的一種土傳病害。爲害損失率20%-30%,重病田損失可達70%以上,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爲害症狀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瘟病

關鍵詞:漬狀斑、褐色、腐爛、惡臭、枯死

姜瘟病主要危害根和地下莖。

根莖部染病,一般發生在近地面的莖基部和鄰近根部,發病初始產生漬狀斑,擴大後病部呈淡褐色,表皮逐漸失去光澤,後根莖部組織變褐色,後期軟化腐爛,僅剩表皮,表皮內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具惡臭氣味。

植株地上部分由於根莖內部組織開始壞死,造成葉片呈凋萎狀,葉色暗淡,葉緣褪綠捲曲,葉片易脫落,直至全株枯死。

收穫後貯藏的姜塊仍可繼續染病,內部組織變褐腐爛,溢出灰白色惡臭黏液,並蔓延加重危害。

與姜腐黴根腐病的區別:

姜腐黴根腐病發病初期,植株地上部的莖葉先從下部葉片的尖端及葉緣褪綠變黃,後擴展到整個葉片,且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至整株黃化凋萎後枯死。

姜莖基部出現水浸腐爛狀,刨根檢查地下塊莖褐變,根系不發達,有的發軟變腐爛,一碰即脫落,植株生長衰弱,葉片變黃,直至枯死。

土壤溼度大時,莖基部出現白色黴層,植株容易倒伏,姜農又稱"爛脖子"。

姜瘟病屬細菌性病害,姜腐黴根腐病是真菌性病害帶有細菌性發生。

主要區別如下:

1、姜腐黴根腐病發病時,姜的分支都有可能葉子發黃,姜瘟病是從主芽開始底葉發黃。

2、姜腐黴根腐病的姜植株倒伏利害,姜瘟病較輕。

3、姜腐黴根腐病是從莖基部發病從上至下發病,姜塊

從外至內腐爛,姜瘟病是從嫩芽處或根部傳染,姜塊一開始沒有腐爛症狀,但是得病的姜塊切開後,內部已經變色發暗。

4、姜瘟病腐爛後明顯比姜腐黴根腐病更發臭。

5、姜瘟病的生薑切開後有乳白色液體而姜腐黴根腐病沒有。

漬狀斑、腐爛、惡臭、枯死!令姜農頭痛的姜瘟病

姜腐黴根腐病

發病原因

病原爲青枯假單胞桿菌,屬細菌。

姜瘟病爲一種細菌性病害,該病原菌存活的溫度爲5-10℃,最適25℃左右,52℃10分鐘可以致死。

病菌可在種姜、土壤及含病殘體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過病姜、土壤及肥料進行傳播,成爲翌年再侵染源。

病菌侵染時多從近地表處的傷口及自然孔口侵人根莖,或由地上莖、葉向下侵染根莖,病姜流出的汗液可藉助水流傳播。

姜瘟病流行期長,爲害嚴重。通常6月開始發病,8-9月高溫季節發病嚴重。

其發病的早晚、輕重與當年的氣候及降雨量有關,一般溫度越高,潛育期及病程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是高溫多雨天氣,大量病菌隨水擴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較短時間內就會引起大批植株發病。因此在發病季節,如天氣悶熱多雨,田間溼度大,發病嚴重;反之,降雨量較少,氣溫較低的年份往往發病較輕。

此外,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砂質土,一般發病輕,而地勢低窪,易積水,土壤粘重或偏施氮肥的地塊發病重。

如何防治

1、重在預防。大姜進入三股叉時期時,要及時灌根預防。可以選擇:甲霜靈+琥膠肥酸銅+甲殼素灌根綜合防治姜瘟病。

2、注意輪作,尤其是在多年種姜的老薑田,最好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

3、嚴格選種,消除種姜帶菌隱患。

收穫前,在無病姜田裏嚴格選種,選長勢強,分枝多,無病害症狀的健壯植株,單獨收穫和貯藏;第二年催芽前再選顏色黃白,表皮光滑,無病害表現的肥大姜塊做姜種,避免姜種帶菌傳播病害。

4、不偏施氮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姜田要選地勢高燥、排灌良好的地塊,高畦栽培。

5、清理田園。

發現病株及時連根拔除,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帶出田外深埋或燒燬,並深翻土壤,加速病殘體的腐爛分解。

6、藥物防治。

發病初期用72%農用鏈黴素1000-1500倍液;或墾克菌600倍液,或20%葉枯唑600倍液,或20%噻菌銅5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500倍液;或用70%敵克松600倍液灌根防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