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歷史卻沒有留給他們太多的遲疑餘地,形勢日益惡化,武昌起義的影響迅速在全國擴大,湖南、陝西、江西等省紛紛宣告獨立,清廷上下一片驚慌,隆裕太后、載灃只得飲鴆止渴,答應袁世凱的條件,於當年10月27日降旨將蔭昌調回,任命袁世凱爲湖廣總督兼欽差大臣,全權節制前方各軍。袁世凱誘降不成,認爲革命軍還沒受到足夠的“教訓”,又玩弄起軍事手段,下令馮國璋進攻漢陽。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袁世凱與各國使節的合影(資料圖)

本文原載於《818你所不知道的晚清》,劉繼興、王偉著,萬卷出版公司出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王朝核心階層的震驚和憤怒可想而知。清廷決定出兵討伐,但是派什麼軍、遣什麼將卻叫他們左右爲難。清廷皇族內閣成員、協理大臣徐世昌(僅有的四名漢人內閣成員之一)建議,由袁世凱掛帥出征。

袁世凱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1881年5月,袁世凱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任“慶軍”營務處會辦。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1884年,袁世凱又指揮清軍,幫助朝鮮平定了甲申政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清軍機大臣李鴻章等保薦他負責督練新軍。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袁世凱聲名鵲起,扶搖直上。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袁世凱受到慈禧太后寵信,更是官運亨通。1905年北洋新軍六鎮練成,其中除第一鎮系滿族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袁世凱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

光緒皇帝死後,由於其沒有後嗣,其弟載灃3歲的兒子溥儀便做了皇帝,是爲宣統皇帝。載灃則以攝政王名義,代行皇帝職權。

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把袁世凱恨得要死。囚禁瀛臺期間,終日寫着“袁世凱”三字,然後撕成碎片,以示碎屍萬段之意。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兄弟,現在執掌了大權,就想殺袁世凱,爲其兄報仇。

但是袁世凱羽翼豐滿,他不僅控制着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而且此時已經是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是朝廷的中樞重臣。

對這樣一個重量級人物,載灃自然也不敢貿然動手,於是召見時爲軍機大臣的張之洞商談。張之洞雖與袁世凱不和,卻很欣賞袁世凱之才,他回答載灃說:“太后與皇上新崩,國家遭逢大故,不宜誅戮舊臣。”

載灃不敢造次,只得發表上諭道:“袁世凱患有足疾,着即回籍養痾。”免去袁世凱的一切職務,打發他回老家養病。

袁世凱沒有回原籍項城,而在河南衛輝停下來,次年遷往彰德洹上村,過起了“隱居”生活。

彰德在太行山腳下,是京漢鐵路經過的地方,交通十分便利。他在城外洹上村築有精舍,門前洹水流過。他架起一道小橋以通往來,題名爲“圭塘”。他自稱“洹上老人”,不時披上蓑衣,泛舟煙波之中,拍成小照,題詩一首,名爲“煙蓑雨笠一漁翁”。他經常與親朋幕僚飲酒賦詩,刻有《圭塘唱和集》,做出一副超然物外、閒雲野鶴的姿態。

徐世昌與袁世凱有金蘭之交,當他逐漸得到清廷重用,擔任朝中要職時,便想到了“賦閒”在家的袁世凱,一心想重新起用他。此時,恰值辛亥革命爆發,武昌被革命黨人攻佔,清廷急需派人收復。於是徐世昌上奏朝廷起用袁世凱。對於袁世凱,攝政王載灃恨之入骨。他憤憤說道:“袁世凱腦後有反骨,萬萬起用不得。當年好不容易把他趕下臺,怎麼可以又把刀把子交到他手裏去呢?”滿族王公紛紛附和,否定了徐世昌的提議。

朝廷立即發佈上諭嚴厲斥責了湖北總督瑞澂,命令他立即帶領部隊收復武漢,同時命令陸軍大臣蔭昌派遣兩個鎮的兵力、海軍提督薩鎮冰率領長江水師立即開往武漢。

陸軍大臣蔭昌是滿人,曾經做過北洋武備學堂的總辦,跟北洋諸將既有師生之誼,又有薦舉之恩。似乎唯有他纔可以取代袁世凱統馭北洋軍。同時清廷決定從北洋軍第二、第四、第六這三鎮中各抽調一協組成混合軍,以馮國璋爲軍統,開赴武漢前線,鎮壓革命軍。

載灃任命馮國璋爲軍統,頗費了一番躊躇。因爲在他看來,馮國璋是北洋諸將中最爲可靠的將領,此人不僅一再表示忠心皇室,而且跟宗室大臣良弼交情很深。

令載灃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對馮國璋發佈任命的當天,馮國璋就悄悄竄進彰德城外的洹上村袁府,向袁世凱作了詳盡的彙報。

此時的袁世凱早已成竹在胸,他決定利用武昌亂黨肇事這件事,實現自己不可告人之政治目的。於是他諱莫如深地贈給了馮國璋六個字:“慢慢走,等着瞧。”馮國璋是袁世凱的嫡系心腹,自然領命而去。

率領大軍南下平叛的蔭昌,在湖北孝感紮下了南征大營,原想一鼓盪平革命軍,搶個頭功。不料北洋軍先頭部隊開到漢口郊區劉家廟後,藉口兵力尚未集中,不肯展開攻勢;後續部隊走一站停一站,在京漢線上擺成一字長蛇陣,前頭的軍車開不動,後頭的軍車過不去。

這些北洋軍,是袁世凱的嫡系,只聽袁世凱的。蔭昌空有一腔壯志,卻無可奈何,根本指揮不動這支軍隊。

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不僅使蔭昌成爲光桿司令,而且他還及時發起了國際輿論攻勢。這時,袁世凱的老朋友英國公使朱爾典大造輿論,說必須起用袁世凱才能指揮得動北洋軍,否則夜長夢多,前途堪虞。

慶親王奕劻過去一直與袁世凱沆瀣一氣,收受過袁世凱大量賄賂,當即出頭唱和。載灃優柔寡斷,志大才疏,面對如此危局,也不敢做主,於是向隆裕太后請旨定奪。

隆裕太后是光緒皇帝的遺孀,但她政治上毫無見識,手段上也遠遠不像慈禧太后那樣殺伐決斷。她思忖無計,不得已只好召集御前會議,請滿族王公公議,以賴羣謀。慶親王奕劻在會議上力排衆議,極口稱讚袁世凱“忠心耿耿”,“才足戡亂”。

慶親王奕劻資歷很深,他的話自然很有分量。1911年10月14日,清王室下詔起用袁世凱爲湖廣總督,“會同”蔭昌節制前方軍事。

袁世凱再次被起用的聖旨到達洹上村袁府養壽堂,袁世凱卻並不領情。他聽說叫他當蔭昌的副手,不禁連連冷笑。他貌似恭謹,叩謝天恩,口中卻說:“足疾未痊,尚難起程。”載灃曾以“足疾”爲由,轟他下臺,現在他便以“足疾”爲由,拒絕效命了。其實,他根本沒什麼“足疾”,此刻這卻成了一個很好的託詞。

袁世凱“足疾未痊,尚難起程”的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文武都傻了:這個袁世凱,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麼藥?賦閒多日後東山再起,多好的事情啊,他居然拒絕了!力挺袁世凱的慶親王奕劻更是大感意外,好不容易保奏他出山,他卻端起架子不肯出來,這是怎麼回事?他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奕劻只得請徐世昌到彰德去,囑其力勸袁世凱出山,有啥難處可以提啊。

徐世昌連忙動身去見袁世凱。10月20日,徐世昌從彰德回來,滿臉怒氣,憤憤地向奕劻說道:“不要再找他了,難道少了他就不成?”奕劻忙問:“怎麼回事?”徐世昌氣憤地回答:“袁世凱太過分了,他提出了六個條件,他說,如不依他這六個條件,前方的仗沒法打。與其喪師敗績,不如在家‘養痾’。”

奕劻忙問道:“哪六個條件?”徐世昌把六個條件說了出來:一、明年召開國會;二、組織責任內閣;三、開放黨禁;四、寬容武昌起事人員;五、寬籌軍費;六、授予指揮前方軍事之全權。

徐世昌的氣憤都是裝出來的,他的這番表演,實際上是與袁世凱串通好了演出的雙簧戲。他們是想借奕劻之口把條件攤到清廷面前,向清廷要權要錢。他們時機把握得極好,就在徐世昌回京的前一天——10月19日,清軍在漢口前方與革命軍發生接觸,北洋軍沒放幾槍就敗下陣來,蔭昌指揮不靈,彈壓不住,只得退守灄口;薩鎮冰所率長江水師也喫了敗仗,向下遊撤退。

現在擺在清廷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要麼答應袁世凱的條件,要麼任由局勢日危,大廈傾塌,走向覆滅。一直反袁最賣力的那些滿族王公大臣氣急敗壞,表示決不答應袁世凱“趁火打劫”的條件。

隆裕太后、攝政王載灃作爲清廷的主事人,自然不能和那些王公貴族一樣意氣用事,他們不得不反覆權衡利弊了。

但是,歷史卻沒有留給他們太多的遲疑餘地,形勢日益惡化,武昌起義的影響迅速在全國擴大,湖南、陝西、江西等省紛紛宣告獨立,清廷上下一片驚慌,隆裕太后、載灃只得飲鴆止渴,答應袁世凱的條件,於當年10月27日降旨將蔭昌調回,任命袁世凱爲湖廣總督兼欽差大臣,全權節制前方各軍。

這是袁世凱小試牛刀,借用革命力量脅迫清廷屈服讓步,抬高自己身價的一次嘗試。他成功了,一切盡在他的掌握之中。從此,他就在清廷和革命軍之間,兩面其手,以北制南,以南壓北,玩弄起呼風喚雨的南北逼宮術來。

袁世凱成爲大權在握的欽差大臣後,就決定真正出山,給南方的革命軍一點顏色看看,促使南方的力量爲己所用。馮國璋秉承他的旨意,向部隊發佈了總攻擊令。10月28日,北洋軍沿鐵路線向劉家廟反攻,經過一天激戰佔領劉家廟、大智門。

就在革命軍已經無法抵擋清軍的猛烈進攻、將要放棄漢口的危急時刻,在激烈戰鬥的前沿陣地上,革命軍官兵突然看見一匹快馬飛馳而來,馬背上的士兵高舉着一面大旗,上書三個大字:黃興到。對於革命軍官兵來講,黃興這個領袖的名字如雷貫耳,陣地上頓時響徹歡呼之聲。

原來,在這緊急關頭,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於28日到達武昌,並被推舉爲武漢革命軍總司令。

革命軍方面不知道的是,幾乎與黃興到達武漢的同時,他們陣地對面的清軍官兵中也響起了一片歡呼聲。一個對於未來中國的政治局面幾乎有着決定性作用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也在這一天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10月29日,馮國璋下令猛攻漢口。同一天,黃興設司令部於漢口滿春茶園,並立即到前線視察部隊,組織反擊。但北洋軍在優勢火力掩護下,不斷向前推進。30日,馮國璋下令炮兵轟擊市區,人煙稠密的漢口市陷於熊熊火海之中。革命軍戰士在大火中堅持了3天3夜,於11月1日退守漢陽。11月2日,漢口完全落入北洋軍之手。此次爭奪漢口之戰,雙方各死傷2000餘人。

11月3日,湖北軍政府以都督黎元洪名義,在閱馬廠高築將臺,舉行隆重的“拜帥大典”,正式拜黃興爲戰時總司令。黃興當即率領參謀長李書城、祕書長田桐等於漢陽城西昭忠祠設司令部,全面部署漢陽防務。

革命軍由於在漢口戰鬥中大量減員,加上來援湘軍,也不過萬餘人。黃興將防線佈置在南岸嘴、漢水沿岸至三眼橋一線,在武昌蛇山、漢陽龜山、湯家山安設了炮兵陣地,但對西側蔡甸、寬溝一線則未部署重兵。

北洋軍佔領漢口後,將戰線設在礄口至龍王廟一線,準備渡漢作戰。11月中旬,黃興作出反攻漢口的決定。11月16日晚,擔任主攻的湘鄂軍在琴斷口通過浮橋,到達漢水北岸。27日晨,在黃興指揮下,湘鄂軍分左右兩翼向博學書院、既濟水電廠敵陣地攻擊,前鋒到達玉帶門。

北洋軍增援部隊趕到,革命軍左翼發生動搖,首先退卻,牽動全線。黃興嚴令停止退卻,部隊皆不聽命,他不得不率軍返回漢陽,反攻失敗。此次反攻作戰,革命軍傷亡800餘人,士氣大受影響。

北洋軍在前線打了勝仗的消息傳來後,袁世凱躊躇滿志地離開了他“息隱歸田”的洹上村,起程南下,於孝感蕭家港紮下前線指揮所。袁世凱住下來的第二天,馮國璋就攻下了漢口。

袁世凱出山之前,早就想好了一套“兩面三刀”之計。他既爲“督師”,前方將士不打勝仗,清廷能看重他嗎?革命軍能把他放在眼裏嗎?所以,他必須封官懸賞鼓勵馮國璋等北洋將士爲他賣命,給革命軍一個下馬威,顯示他的威風,顯示他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並不想擊潰革命軍,更不想消滅革命軍,這叫做“養敵自重”。試想:如果不是武昌起義,他還會出山嗎?如果迅速消滅了革命軍,他還能在朝廷立足嗎?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到時候說不定“回籍養痾”猶不可得,枉拋一條老命。上上之策,莫過於一方面利用清廷對付革命軍,另一方面利用革命軍對付清廷,從而火中取栗,亂中取勝。於是,打下漢口後,袁世凱下令停止進攻。

漢口之役,袁世凱撈足了政治資本。3天之後,即11月5日,清廷御前大會上朝廷決定任命他爲內閣總理大臣。10天之後,袁世凱組成了清政府第一屆也是最後一屆“責任內閣”。載灃解除了攝政王職務,退歸藩邸;毓朗解除了滿族軍機大臣職務,交出了禁衛軍的指揮權,由徐世昌接任。民政部大臣由號稱袁府“師爺”的趙秉鈞升任;軍部大臣由號稱“北洋三傑”之一的王士珍擔任。至此,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大部分落到了袁世凱手裏,甚至紫禁城的警衛權也落到了袁黨手裏。

11月11日,袁世凱在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支持下,派人過江與革命軍“議和”。袁世凱的代表被革命軍一些將士轟走,但袁世凱的信被留下了。信上寫道:朝廷已經實行“君主立憲”,何必還大動干戈。如果起義將士“悔罪投誠”,朝廷將“不究既往”。

武昌革命軍首腦人物黎元洪、黃興各寫了一封回信。黎元洪勸他“倒戈反正”,推翻清廷,革命軍將推舉他爲“汴冀大都督”。黃興勸誘他做“新中國的華盛頓”。

袁世凱誘降不成,認爲革命軍還沒受到足夠的“教訓”,又玩弄起軍事手段,下令馮國璋進攻漢陽。

於是,北洋軍在革命軍反攻漢口受挫後,又於11月20日按既定部署向漢陽發起進攻。北洋軍一部從新溝渡過漢水,佔領漢陽門戶蔡甸,並迅速推進到漢陽以西的三眼橋附近。11月21日,兩軍在三眼橋展開激戰。同日,另一部分北洋軍搶渡舵落口成功,突破美娘山防線。11月23日,北洋軍佔領美娘山,革命軍趁其立足未穩,實施反擊,美娘山失而復得。11月24日,北洋軍增兵美娘山方向,在炮兵支援下,很快攻佔美娘山、仙女山。

黃興鑑於仙女山之敵對漢陽威脅甚大,遂令預備隊投入戰鬥,進行反擊。因有的部隊不聽指揮,反擊未能成功。北洋軍一部乘勢進攻三眼橋。革命軍被迫退守鍋底山、扁擔山。經反覆爭奪,終因力量懸殊,鍋底山、扁擔山及磨子山相繼失守。25日,革命軍再次奪回磨子山、扁擔山,北洋軍以炮火向革命軍猛烈轟擊,兩山覆被北洋軍奪佔。至此,漢陽周圍制高點盡失。

革命軍因傷亡過大,無力再組織反攻。11月27日,漢陽終於失守。

漢陽保衛戰,革命軍傷亡3300餘人,清軍亦付出了沉重代價。袁世凱面對各省紛紛獨立和起義的局勢,加上沒有海軍支援(海軍已在九江附近江面宣佈站在革命軍方面),同時也爲了給“和談”留些餘地,因此沒有馬上進攻武昌,只是隔江與革命軍對峙。

漢口、漢陽保衛戰,雖然均以革命軍失敗而告終,但爲各省組織起義、完成獨立贏得了極爲寶貴的時間。

北洋軍佔領漢陽後,袁世凱不但沒有乘勝進攻武昌,反而請英國領事出面,建議停戰3天,再次發動“和平攻勢”。

袁世凱的和平攻勢,是他竊權之後進而竊國陰謀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爲革命形勢發展迅猛,上海、蘇州、浙江相繼光復,先後宣告獨立,革命軍在南京又開闢了一個戰場。北洋軍即使拿下武昌,也不能撲滅革命烈火。何況北洋軍未必有這個能力。所以,袁世凱認爲:“角力不如鬥智。”更重要的是,他的和平姿態是向革命軍表明,他並非死心塌地做清廷鷹犬。只要滿足他的要求,凡事都可商量。

這一信息,首先是滿族王公大臣替他“義務”發出,隨後迅速傳遍天下。他們瘋狂反對議和,大肆攻擊袁世凱,甚至有人主張推翻“奸細內閣”,另組“戰時內閣”,繼續對南用兵,把革命軍斬盡殺絕。

另外,袁世凱利用汪精衛把信息傳給同盟會。汪精衛於1910年刺殺攝政王載灃未遂,被捕入獄,曾作絕命詩一首:“慷慨歌幽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此詩在社會上廣爲流傳,汪精衛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大英雄”。

1911年11月6日,汪精衛獲釋,“袁府師爺”趙秉鈞見他很有利用價值,把他留在北京。11月12日,袁世凱從孝感前敵指揮所回到北京,召見了汪精衛,見他英俊瀟灑,談吐不俗,大爲讚賞,便叫他的長子袁克定與他結拜爲異姓兄弟。

汪精衛出入袁府,很快了解了袁世凱的政治野心和兩面手法。他用密函報告給上海同盟會。汪精衛說:袁世凱並不是清朝的“忠臣”,不可把他視爲敵人,如果能夠推舉他爲民國總統,袁氏“舉手之勞”即可推翻清廷,革命大業可以“兵不刃血”而“大功告成”。

汪精衛還與袁世凱的親信楊度組成“國事共濟會”,以“同舟共濟,調停南北,促進和平”爲宗旨。楊度公開說:“現在南北和議,不是革命黨與清朝皇帝議和,而是革命黨與袁項城(袁世凱的敬稱)議和。袁不想做曾國藩李鴻章,你們切莫把他逼上梁山。袁的問題解決了,你們的革命也就成功了。”他的話十分露骨:袁世凱也是漢人,不像曾國藩、李鴻章甘做滿人的奴才。你們革命的目的不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嗎?只要袁世凱倒戈反正,革命就成功了。關鍵在於解決“袁的問題”。

11月30日,革命軍11省代表齊集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召開第一次革命軍各省代表會議。12月2日,作出決議:“虛臨時總統主席以待袁君世凱反正來歸。”對袁世凱發出的信息作出了反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