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子告誡,世人像修道士一樣永遠以平等心待人該多好,能夠在生死流轉中凝神抱一,如如不動。老子如此說,只是表示對濁世的厭惡,憑老子的智慧和知識,那也是按分鐘收費的。

此篇承接(《道德經》“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是破什麼?)學習道德經,開啓大智慧。

第二段經文: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世人得暫時之利(樂),忘萬世之害,在生死流轉中利害交錯,時而是加害者,時而是被害者,心靈無一時安寧。得利之時,世人熙熙,興高采烈,如同在春天登上高臺,欣賞野外美景。

一個人剛呵斥他的下屬,又被自己的上司呵斥一頓;一個善人貶低一個惡人,認爲自己高於對方。但遇到利益誘惑,自己終究抵擋不住,表現的比惡人還要醜陋。惡人通過修道,已經開始轉化,浪子回頭,受到世人的讚美。誰有資格嘲笑他人呢?如果是一個美人,剛嘲笑別人的醜,又被更美者嘲笑,同時歲月讓她的美一天天消失,風刀霜劍嚴相逼,美人因爲在意自己的美而痛苦不堪;自己剛施展權威威脅他人,又立即感到他人投過來的仇恨的眼光。

齊莊公鞭打了侍者賈舉,並與大夫崔杼美妻棠姜(原齊棠公子妻,棠公死,崔杼娶之)相通。結果賈舉懷恨,幫助崔杼殺死了齊莊公。

這是老子親見的,這就是世人的現實生活。世人看到前半場,故興高采烈,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太牢就是宰殺牛羊豕的祭祀盛宴。如果看到後半場,盛宴也咽不下去了。

老子告誡,世人像修道士一樣永遠以平等心待人該多好,能夠在生死流轉中凝神抱一,如如不動!

第三段經文: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未兆,未顯形也。萬物輪轉有固有之理,大宗師能洞察未兆。衆人熙熙,我獨知其禍之所伏,故遠而避之,不享盛宴,自守清淨。泊,安住,凝神抱一。未孩,沒有長大,故不知人間之利,亦不知人間之害。高亨注孩爲“咳,笑貌”,不確。

老子者,壽比南山,身若嬰兒,歲月風霜無可奈何,這就是大宗師。

經文:傫傫兮若無所歸。

傫帛書乙本作纍,《禮記玉藻》:“喪容纍纍”,注:“羸憊貌”。《史記·孔子世家》“纍纍如喪家之狗”。傫傫即纍纍。老子形容自己如同一隻骨瘦如柴、無家可歸的狗。

當聽到弟子說自己“累累若喪家之狗”,孔子笑了,“太像了,太像了”!我們不明白老子和孔子爲什麼都喜歡別人稱自己爲喪家之狗。

他們的理想國不在塵世上,知道濁世不是久留之地。《華嚴經·十地品》說:“菩薩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菩薩的心早已離開濁世,但還是希望把濁世裝飾的無比美好。這就是聖人的心。

“傫傫”表示爲這個濁世操心,形毀心碎。漁父見到屈原,也是“形容枯槁,顏色憔悴”,但依然“行吟澤畔”,卓立獨行。

經文: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世人都金玉滿堂,車水馬龍,而我兩手空空,好像被拋棄的乞丐。王弼注:“衆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我獨廓然無爲無慾,若遺失之也。”世人都躊躇滿志,爲高官厚祿拼搏。我只用心於大道,“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世人面前的是萬丈深淵,修道士面前的是解脫大道。一位註釋家據此推斷老子生活很貧窮,我勸他還是爲自己的生計多考慮。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說:“哲學家只是不想要財富,如果想要財富,那也是易如反掌”。泰勒斯爲了證明這一點,就投資抽水機,來年果然大旱,泰勒斯大賺一筆。

老子如此說,只是表示對濁世的厭惡,憑老子的智慧和知識,那也是按分鐘收費的。多少王公貴族願意花高價請老子教自己的孩子,開啓智慧!修道的智慧萬分之一用於俗世,也是俗人望塵莫及的。老子的“貧窮”是一種示現,不是真貧窮。

佛陀說“我最富有,因爲我的慾望最少”。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是最大的富有啊,所以不必爲老子的生計操心。反過來說,給哲學家一口飯喫是世人得救的捷徑。一碗剩飯能夠換來哲學家對宇宙真諦的認識那不是太值了嗎?

古印度修行人都是託鉢爲生,世人都恭敬的奉上第一碗飯,表達敬意,這是古印度的文化能夠流向中華的根本原因。

文化總是從高處向地處流,佛教啓迪了華夏最有智慧的文化精英。僧肇精通儒學和老子莊子,但最後成爲鳩摩羅什的四大弟子之一。鳩摩羅什只是一個西域人,隻身來華,掀起了一場文化巨浪,影響到今天,這是印度人供養修道士的習俗所致。

修道士需求最低,智慧最高,自己謀生沒有任何困難,但誰來向世人啓迪人生真諦呢?讓愛因斯坦自己種地燒飯,誰來發現相對論呢?

相關文章